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2.3 社会行为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2.3 社会行为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8-26 18:28:16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2.3 社会行为 同步训练
一、社会行为
1.(2019八上·长春期末)下列动物,不营群体生活的是(  )
A.蚂蚁 B.大熊猫 C.蜜蜂 D.猴子
【答案】B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蚂蚁、蜂、狼、狮子、猩猩、狒狒、猴子、大象、鬣狗、乌鸦、斑马等食草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 群居动物是指以群体为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无论进食、睡觉、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的动物。 很多昆虫是群居动物,如蜜蜂、蚂蚁、 蝗虫等 ; 一般食草动物都是群居的,用来保护自己,比如:羚羊,藏野驴,野马等; 大部分的灵长目动物也是群居,如金丝猴,黑猩猩,狒狒,长臂猿等 。
2.(2019八上·宁县期末)下列关于狒狒社群生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体内形成“等级制度" B.遇到敌害时首领被保护起来
C.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D.首领优先选择栖息场所
【答案】B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狒狒营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有明确的分工,一定的组织,有的还有明显的等级,狒狒群体内就是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排成等级次序,可见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狒狒群体内,在各个组成成员之间,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排成等级次序,其中只有一个雄性个体最占优势,其为社群中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表示顺从,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和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所以遇到敌害时并不是把首领保护起来.可见B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
C、狒狒群体内就是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排成等级次序,其为社群中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可见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狒狒群体内,在各个组成成员之间,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排成等级次序,其中只有一个雄性个体最占优势,其为社群中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表示顺从,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和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社会行为,为基础题,熟记即可,解答此题需要了解狒狒群体的生活特点,平时多注意积累相关知识。
3.(2018八上·昭阳期中)有些鸟类在迁徙途中休息时,总会留一些鸟“站岗放哨”,当它们发现敌害时或大声鸣叫,或用力扇动翼做起飞状,使鸟群迅速作出防御准备或逃生。对于这种行为的分析正确是(  )
A.这种行为的获得与遗传物质无关
B.这种行为不利于鸟类适应多变的环境
C.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D.鸟群各成员间通过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答案】C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鸟类的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A不符合题意;
B、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题干鸟群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C符合题意;
D、动物通过声音、动作等传递信息,题干鸟群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所以发现敌害时,鸟类大声鸣叫、用力扇动翼做起飞状,使鸟群迅速作出防御准备或逃生,声音、动作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2019八下·鞍山开学考)下列有关动物社会行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群体内各成员一般都有明确分工
B.群体内常进行一定的信息交流
C.群体内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
D.群体内雄性个体之间不会相互攻击
【答案】D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BC、动物营群体生活,绝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动物之间存在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有靠的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动物语言。A.B.C不符合题意;
D、群体内雄性个体之间为了食物、配偶、领地等会相互攻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5.(2019八上·嘉荫期末)读下面资料,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蜜蜂群体由雌性工蜂、蜂王、雄峰组成(见图)。一个蜂巢中而蜂王只有一只,工蜂维持整个蜂群上万个个体的生存,它们建筑蜂巢,清扫蜂室,喂养幼虫,外出采集花蜜、保卫蜂巢等。雄峰唯一的任务就是与蜂王交配,蜂王的主要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
当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些侦察工作的蜜蜂就飞出去寻找蜜源。它们吸上一点花蜜和花粉,很快地飞回来。回到蜂群后,它就不停地跳起舞来,舞蹈是蜜蜂用来表示蜜源的远近和方向的。蜜蜂舞蹈一般有圆形舞和8字形舞两种。如果找到的蜜源离开自己不太远,就表演圆形舞;如果蜂蜜离得比较远就表演8字舞。在跳舞时如果头向着上面,那么蜜源就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要是头向着下面,源就是在背着太阳的方向(见下图)
(1)蜜蜂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它们是通过   进行通讯的。
(2)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峰,它们分工明确,这是蜜蜂的   行为。
(3)在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中,描述了蜜蜂不辞辛劳、忙碌的情形,作者实际上描写的是   蜂。
(4)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从行为的获得方式分类,这是动物的   行为。
【答案】(1)昆虫;动作
(2)社会
(3)工
(4)先天性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1)昆虫的身体分为 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为感觉和摄食中心,胸部是由翅和足为运动中心,而腹部为听觉、呼吸和生殖中心,蜜蜂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蜜蜂可以通过花的香味来寻找蜜源。蜜蜂还可以通过“圆形舞”、“8字摆尾舞”告诉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这是蜜蜂通过动作语言在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它们分工明确,相依为命,相互密切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因此属于社会行为。
(3)群中有数万只工蜂、少量雄峰和一只蜂王。工蜂的主要职责是清理蜂巢、喂养幼虫、筑巢、采蜜等,雄峰专职与蜂王交配,蜂王则产卵、繁殖后代。在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中,描述了蜜蜂不辞辛劳、忙碌的情形,作者实际上描写的是工蜂。(4)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这种行为是受遗传物质控制,从行为的获得方式分类,这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故答案为:(1)昆虫;动作(2)社会(3)工(4)先天性
【分析】(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有分节.
(2)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6.(2018七上·微山月考)下列关于动物的“语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语言”就是动物之间有联系作用的声音
B.动物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信息
C.动物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的活动、声音、气味等信号
D.动物的各种行为
【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
故答案为:C
【分析】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7.(2019八上·东源期末)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是(  )
A.长尾猴发现豹时惊叫
B.猫头鹰晚上出来抓老鼠
C.狗沿路撒尿
D.小狒狒对“首领”做出顺从的姿态
【答案】B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通常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蜜蜂跳圆形舞是通过动作告诉其它工蜂蜜源的方向位置;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长尾猴发现豹时惊叫是通过声音告诉同伴有危险快跑.因此都属于群体中的信息交流.雄鸟飞翔不是群体内的信息交流.
A、长尾猴发现豹时惊叫这是通过声音进行交流,A不符合题意。
B、猫头鹰晚上出来抓老鼠,是动物的捕食行为,不是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可见B符合题意。
C、狗沿马路撒尿是通过气味进行交流,C不符合同意。
D、小狒狒对首领做出顺从的姿态是动物通过动作进行交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信息交流,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理解: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8.(2019八上·嘉荫期末)许多动物个体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为(  )
A.动作 B.气味 C.声音 D.体色
【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这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
故答案为:C
【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9.(2019七上·鱼台期末)“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动作、声音和气味传递信息。以下属于动物个体音信息交流的是(  )
A.壁虎断尾
B.章鱼喷出墨汁
C.蜜蜂跳8字舞
D.枯叶蝶模仿枯叶的形态
【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A、壁虎断尾属于壁虎的一种防御行为,而不是信息交流,A不符合题意。
B、章鱼喷墨汁属于防御行为,B不符合题意。
C、蜜蜂跳8字舞属于蜜蜂间的信息交流,靠跳8字舞或圆圈舞来告诉对方蜜源的位置,C符合题意。
D、枯叶蝶模仿枯叶的形态这是经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体现,不属于信息交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题,难度不大,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间的会通过形体姿态、声音、动作、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10.(2018八上·紫金期中)下列现象不是动物间信息交流的是(  )
A.狗的“尿” B.羊身上的气味
C.夏天狗吐出舌子 D.青蛙的叫声
【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A、狗的“尿”是通过气味进行交流,A不符合题意。
B、羊一边吃草一边嗅着同伴留下气味,便于寻找同伴,属于信息交流,B不符合题意。
C、 夏天狗吐出舌子,这是狗散热的一种表现,不是信息交流,可见C符合题意。
D、青蛙鸣叫是青蛙通过叫声吸引雌蛙前来抱对,繁殖后代,属于信息交流,可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信息交流,难度不大,为常考的题型,熟记群体生活的动物之间会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11.(2018八上·龙岗期中)萤火虫可以利用闪光进行交流。有一种萤火虫,雄虫之间为争夺伴侣,它们甚至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好独占“娇娘”。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萤火虫雌雄个体间的(  )
A.摄食 B.通讯 C.运动 D.产卵
【答案】B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萤火虫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是利用动物语言“闪光”干扰了萤火虫雌雄个体间的通讯。
故答案为:B
【分析】通讯行为:指动物个体间利用气味、声音、姿态等形式交流信息的行为。
12.(2017八上·吉首期中)有同学提出: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呢?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请补充完善.
(1)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自   ,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小岛.
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   ,观察蚂蚁的行为.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的“桥”   .
步骤⑤:蚂蚁的行动不能顺利找到食物.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   进行通讯.
【答案】(1)同一蚁穴;什么都不放
(2)爬向没有食物的A岛
(3)气味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①捕获的蚂蚁应来自同一蚁穴,“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行为”.一部分蚂蚁过桥爬上C岛,并发现食物;一部分蚂蚁过桥爬上A岛,没有发现食物“空手”而回.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发现蚂蚁还是源源不断顺着原B、C岛之间的“桥”爬上岛A,在A岛上转来转去找不到食物,很少有蚂蚁爬上原A、B岛之间的“桥”.
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依据气味会沿着对换后的“桥”爬向没有食物的A岛.
步骤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后,蚂蚁不能分辨出原来过“桥”时留下的气味,因此蚁蚁的行动失去具体目标,无所适从.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气味进行通讯.
(4)实验拓展:“就该实验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其他问题”,如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白蚁、蜜蜂、狒狒等.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1)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2)方式:动作、声音、气味等。如蜜蜂的圆形舞、鸟类的鸣叫、性外激素等.
(3)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和繁衍.
三、中考演练
13.(2019·衡阳)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
A.蚂蚁的群体中有蚊后、蚁王、兵蚁、工蚁
B.狒狒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C.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有明确分工
D.一群成年雄孔雀见到雌孔雀争相开屏
【答案】D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蚂蚁的群体中有蚊后、蚁王、兵蚁、工蚁,表明蚂蚁分工明确,属于社会行为,A不符合题意;
B、一群狒狒组成的严格的等级社会,它们群体内都有明确的分工,狒狒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具有社会行为,B不符合题意;
C、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蜂、工蜂,表明各有分工表明分工明确,属于社会行为,C不符合题意;
D、一群成年雄孔雀见到雌孔雀争相开屏属于繁殖行为,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表明不具有社会行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白蚁、蜜蜂、狒狒等.
14.(2019·滨州)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多种形式相互作用。蜜蜂采集花粉的同时帮助植物传粉,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蜜蜂与花之间存在互助关系
B.蜜蜂通过舞蹈进行信息交流
C.蜜蜂酿造蜂蜜,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D.蜜蜂群体内有明确的分工,具有社会行为
【答案】C
【知识点】社会行为;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A.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故A不符合题意;
B.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是通过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属于信息交流,故B不符合题意;
C.蜜蜂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是消费者,故C符合题意;
D.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蜜蜂群体由蜂王、雄蜂、工蜂组成。蜂后只有1个主要职责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雄蜂数量较少,有发达的生殖器官,主要职能是与蜜后交配;工蜂数量最多,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保卫巢穴、采集花粉花蜜、饲喂幼蜂和蜂后等,蜜蜂不同成员之间明确分工,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因此蜜蜂具有社会行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还有一些能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 自养微生物也是生产者 。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叫信息交流(也称通讯或动物的语言)。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及性外激素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社会行为: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15.(2019·郴州)有些种类的动物是群体生活的,下列描述的动物社会行为正确的是(  )
A.白蚁建蚁丘是在蚁后的指挥下完成的
B.蜂后在蜜蜂群体中主要任务是产卵
C.狼群成员很自觉,不需要首领
D.野鸭群体中的首领的任务是孵卵
【答案】B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解:A.蚂蚁是典型的社会性群居动物,在蚁后的指挥下,团结合作构成一个稳定的家族群体,白蚁建蚁丘是在蚁王的指挥下完成的,蚁后是整个蚁群的中心,负责整个蚁群的繁殖,处于中心地位,A不符合题意;
B.蜂王(蜂后)的主要职能是产卵、繁殖后代,B符合题意;
C.狼群中的等级制度,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因此属于社会行为,C不符合题意;
D.野鸭群体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简单的组合,并不具备社会行为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社会行为: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1、在蚂蚁等低等动物中没有“首领”。蚁后只负责产卵,这是它的职能,其他事情一概不管,因此蚁后不具备 首领”的功能。
2、狼群的社会等级结构非常严格。通常,母狼和公狼有各自的等级体系,每只母狼或公狼都知道自己在各自体系中确切的地位,但是由于生育关系的不同,狼群中的交配关系比较复杂。母狼等级体系中有一只地位最高的母狼,公狼等级体系中也有一只地位最高的公狼,地位最高的母狼或公狼充当这个狼群的最高首领。
16.(2018·玉林)昆虫的雌虫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前来交配。农业科学家在农田中使用性引诱剂防控农业害虫,其原理是性引诱剂能够(  )
A.扰乱昆虫的生物钟,使昆虫死亡
B.破坏雄虫的嗅觉感受器
C.杀死农业害虫
D.干扰昆虫通讯,使昆虫不能交配
【答案】D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性外激素,多是由雌虫分泌并释放,引诱雄虫前来交配,交配后,雌虫即停止分泌。因此,用性外激素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是干扰昆虫通讯,使昆虫不能交配。
故答案为:D
【分析】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外激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外激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性引诱剂引来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1 / 1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2.3 社会行为 同步训练
一、社会行为
1.(2019八上·长春期末)下列动物,不营群体生活的是(  )
A.蚂蚁 B.大熊猫 C.蜜蜂 D.猴子
2.(2019八上·宁县期末)下列关于狒狒社群生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体内形成“等级制度" B.遇到敌害时首领被保护起来
C.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D.首领优先选择栖息场所
3.(2018八上·昭阳期中)有些鸟类在迁徙途中休息时,总会留一些鸟“站岗放哨”,当它们发现敌害时或大声鸣叫,或用力扇动翼做起飞状,使鸟群迅速作出防御准备或逃生。对于这种行为的分析正确是(  )
A.这种行为的获得与遗传物质无关
B.这种行为不利于鸟类适应多变的环境
C.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D.鸟群各成员间通过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4.(2019八下·鞍山开学考)下列有关动物社会行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群体内各成员一般都有明确分工
B.群体内常进行一定的信息交流
C.群体内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
D.群体内雄性个体之间不会相互攻击
5.(2019八上·嘉荫期末)读下面资料,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蜜蜂群体由雌性工蜂、蜂王、雄峰组成(见图)。一个蜂巢中而蜂王只有一只,工蜂维持整个蜂群上万个个体的生存,它们建筑蜂巢,清扫蜂室,喂养幼虫,外出采集花蜜、保卫蜂巢等。雄峰唯一的任务就是与蜂王交配,蜂王的主要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
当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些侦察工作的蜜蜂就飞出去寻找蜜源。它们吸上一点花蜜和花粉,很快地飞回来。回到蜂群后,它就不停地跳起舞来,舞蹈是蜜蜂用来表示蜜源的远近和方向的。蜜蜂舞蹈一般有圆形舞和8字形舞两种。如果找到的蜜源离开自己不太远,就表演圆形舞;如果蜂蜜离得比较远就表演8字舞。在跳舞时如果头向着上面,那么蜜源就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要是头向着下面,源就是在背着太阳的方向(见下图)
(1)蜜蜂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它们是通过   进行通讯的。
(2)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峰,它们分工明确,这是蜜蜂的   行为。
(3)在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中,描述了蜜蜂不辞辛劳、忙碌的情形,作者实际上描写的是   蜂。
(4)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从行为的获得方式分类,这是动物的   行为。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6.(2018七上·微山月考)下列关于动物的“语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语言”就是动物之间有联系作用的声音
B.动物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信息
C.动物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的活动、声音、气味等信号
D.动物的各种行为
7.(2019八上·东源期末)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是(  )
A.长尾猴发现豹时惊叫
B.猫头鹰晚上出来抓老鼠
C.狗沿路撒尿
D.小狒狒对“首领”做出顺从的姿态
8.(2019八上·嘉荫期末)许多动物个体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为(  )
A.动作 B.气味 C.声音 D.体色
9.(2019七上·鱼台期末)“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动作、声音和气味传递信息。以下属于动物个体音信息交流的是(  )
A.壁虎断尾
B.章鱼喷出墨汁
C.蜜蜂跳8字舞
D.枯叶蝶模仿枯叶的形态
10.(2018八上·紫金期中)下列现象不是动物间信息交流的是(  )
A.狗的“尿” B.羊身上的气味
C.夏天狗吐出舌子 D.青蛙的叫声
11.(2018八上·龙岗期中)萤火虫可以利用闪光进行交流。有一种萤火虫,雄虫之间为争夺伴侣,它们甚至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好独占“娇娘”。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萤火虫雌雄个体间的(  )
A.摄食 B.通讯 C.运动 D.产卵
12.(2017八上·吉首期中)有同学提出: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呢?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请补充完善.
(1)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自   ,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小岛.
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   ,观察蚂蚁的行为.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的“桥”   .
步骤⑤:蚂蚁的行动不能顺利找到食物.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   进行通讯.
三、中考演练
13.(2019·衡阳)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
A.蚂蚁的群体中有蚊后、蚁王、兵蚁、工蚁
B.狒狒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C.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有明确分工
D.一群成年雄孔雀见到雌孔雀争相开屏
14.(2019·滨州)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多种形式相互作用。蜜蜂采集花粉的同时帮助植物传粉,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蜜蜂与花之间存在互助关系
B.蜜蜂通过舞蹈进行信息交流
C.蜜蜂酿造蜂蜜,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D.蜜蜂群体内有明确的分工,具有社会行为
15.(2019·郴州)有些种类的动物是群体生活的,下列描述的动物社会行为正确的是(  )
A.白蚁建蚁丘是在蚁后的指挥下完成的
B.蜂后在蜜蜂群体中主要任务是产卵
C.狼群成员很自觉,不需要首领
D.野鸭群体中的首领的任务是孵卵
16.(2018·玉林)昆虫的雌虫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前来交配。农业科学家在农田中使用性引诱剂防控农业害虫,其原理是性引诱剂能够(  )
A.扰乱昆虫的生物钟,使昆虫死亡
B.破坏雄虫的嗅觉感受器
C.杀死农业害虫
D.干扰昆虫通讯,使昆虫不能交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蚂蚁、蜂、狼、狮子、猩猩、狒狒、猴子、大象、鬣狗、乌鸦、斑马等食草动物。
故答案为:B
【分析】 群居动物是指以群体为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无论进食、睡觉、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的动物。 很多昆虫是群居动物,如蜜蜂、蚂蚁、 蝗虫等 ; 一般食草动物都是群居的,用来保护自己,比如:羚羊,藏野驴,野马等; 大部分的灵长目动物也是群居,如金丝猴,黑猩猩,狒狒,长臂猿等 。
2.【答案】B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狒狒营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有明确的分工,一定的组织,有的还有明显的等级,狒狒群体内就是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排成等级次序,可见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狒狒群体内,在各个组成成员之间,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排成等级次序,其中只有一个雄性个体最占优势,其为社群中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表示顺从,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和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所以遇到敌害时并不是把首领保护起来.可见B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
C、狒狒群体内就是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排成等级次序,其为社群中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可见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狒狒群体内,在各个组成成员之间,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排成等级次序,其中只有一个雄性个体最占优势,其为社群中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表示顺从,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和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社会行为,为基础题,熟记即可,解答此题需要了解狒狒群体的生活特点,平时多注意积累相关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鸟类的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A不符合题意;
B、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B不符合题意;
C、题干鸟群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C符合题意;
D、动物通过声音、动作等传递信息,题干鸟群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所以发现敌害时,鸟类大声鸣叫、用力扇动翼做起飞状,使鸟群迅速作出防御准备或逃生,声音、动作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答案】D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BC、动物营群体生活,绝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动物之间存在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有靠的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动物语言。A.B.C不符合题意;
D、群体内雄性个体之间为了食物、配偶、领地等会相互攻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5.【答案】(1)昆虫;动作
(2)社会
(3)工
(4)先天性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1)昆虫的身体分为 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为感觉和摄食中心,胸部是由翅和足为运动中心,而腹部为听觉、呼吸和生殖中心,蜜蜂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蜜蜂可以通过花的香味来寻找蜜源。蜜蜂还可以通过“圆形舞”、“8字摆尾舞”告诉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这是蜜蜂通过动作语言在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它们分工明确,相依为命,相互密切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因此属于社会行为。
(3)群中有数万只工蜂、少量雄峰和一只蜂王。工蜂的主要职责是清理蜂巢、喂养幼虫、筑巢、采蜜等,雄峰专职与蜂王交配,蜂王则产卵、繁殖后代。在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中,描述了蜜蜂不辞辛劳、忙碌的情形,作者实际上描写的是工蜂。(4)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这种行为是受遗传物质控制,从行为的获得方式分类,这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故答案为:(1)昆虫;动作(2)社会(3)工(4)先天性
【分析】(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有分节.
(2)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3)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6.【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
故答案为:C
【分析】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7.【答案】B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通常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蜜蜂跳圆形舞是通过动作告诉其它工蜂蜜源的方向位置;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长尾猴发现豹时惊叫是通过声音告诉同伴有危险快跑.因此都属于群体中的信息交流.雄鸟飞翔不是群体内的信息交流.
A、长尾猴发现豹时惊叫这是通过声音进行交流,A不符合题意。
B、猫头鹰晚上出来抓老鼠,是动物的捕食行为,不是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可见B符合题意。
C、狗沿马路撒尿是通过气味进行交流,C不符合同意。
D、小狒狒对首领做出顺从的姿态是动物通过动作进行交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信息交流,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理解: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8.【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这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
故答案为:C
【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9.【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A、壁虎断尾属于壁虎的一种防御行为,而不是信息交流,A不符合题意。
B、章鱼喷墨汁属于防御行为,B不符合题意。
C、蜜蜂跳8字舞属于蜜蜂间的信息交流,靠跳8字舞或圆圈舞来告诉对方蜜源的位置,C符合题意。
D、枯叶蝶模仿枯叶的形态这是经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体现,不属于信息交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题,难度不大,营社会行为的动物间的会通过形体姿态、声音、动作、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10.【答案】C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A、狗的“尿”是通过气味进行交流,A不符合题意。
B、羊一边吃草一边嗅着同伴留下气味,便于寻找同伴,属于信息交流,B不符合题意。
C、 夏天狗吐出舌子,这是狗散热的一种表现,不是信息交流,可见C符合题意。
D、青蛙鸣叫是青蛙通过叫声吸引雌蛙前来抱对,繁殖后代,属于信息交流,可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的信息交流,难度不大,为常考的题型,熟记群体生活的动物之间会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11.【答案】B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萤火虫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是利用动物语言“闪光”干扰了萤火虫雌雄个体间的通讯。
故答案为:B
【分析】通讯行为:指动物个体间利用气味、声音、姿态等形式交流信息的行为。
12.【答案】(1)同一蚁穴;什么都不放
(2)爬向没有食物的A岛
(3)气味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①捕获的蚂蚁应来自同一蚁穴,“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行为”.一部分蚂蚁过桥爬上C岛,并发现食物;一部分蚂蚁过桥爬上A岛,没有发现食物“空手”而回.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发现蚂蚁还是源源不断顺着原B、C岛之间的“桥”爬上岛A,在A岛上转来转去找不到食物,很少有蚂蚁爬上原A、B岛之间的“桥”.
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依据气味会沿着对换后的“桥”爬向没有食物的A岛.
步骤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后,蚂蚁不能分辨出原来过“桥”时留下的气味,因此蚁蚁的行动失去具体目标,无所适从.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气味进行通讯.
(4)实验拓展:“就该实验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其他问题”,如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分析】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白蚁、蜜蜂、狒狒等.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1)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2)方式:动作、声音、气味等。如蜜蜂的圆形舞、鸟类的鸣叫、性外激素等.
(3)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和繁衍.
13.【答案】D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A、蚂蚁的群体中有蚊后、蚁王、兵蚁、工蚁,表明蚂蚁分工明确,属于社会行为,A不符合题意;
B、一群狒狒组成的严格的等级社会,它们群体内都有明确的分工,狒狒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具有社会行为,B不符合题意;
C、蜜蜂群体内有蜂王、雄蜂、工蜂,表明各有分工表明分工明确,属于社会行为,C不符合题意;
D、一群成年雄孔雀见到雌孔雀争相开屏属于繁殖行为,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表明不具有社会行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白蚁、蜜蜂、狒狒等.
14.【答案】C
【知识点】社会行为;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A.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故A不符合题意;
B.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是通过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属于信息交流,故B不符合题意;
C.蜜蜂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是消费者,故C符合题意;
D.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蜜蜂群体由蜂王、雄蜂、工蜂组成。蜂后只有1个主要职责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雄蜂数量较少,有发达的生殖器官,主要职能是与蜜后交配;工蜂数量最多,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保卫巢穴、采集花粉花蜜、饲喂幼蜂和蜂后等,蜜蜂不同成员之间明确分工,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因此蜜蜂具有社会行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还有一些能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 自养微生物也是生产者 。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叫信息交流(也称通讯或动物的语言)。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及性外激素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社会行为: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15.【答案】B
【知识点】社会行为
【解析】【解答】解:A.蚂蚁是典型的社会性群居动物,在蚁后的指挥下,团结合作构成一个稳定的家族群体,白蚁建蚁丘是在蚁王的指挥下完成的,蚁后是整个蚁群的中心,负责整个蚁群的繁殖,处于中心地位,A不符合题意;
B.蜂王(蜂后)的主要职能是产卵、繁殖后代,B符合题意;
C.狼群中的等级制度,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因此属于社会行为,C不符合题意;
D.野鸭群体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简单的组合,并不具备社会行为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社会行为: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1、在蚂蚁等低等动物中没有“首领”。蚁后只负责产卵,这是它的职能,其他事情一概不管,因此蚁后不具备 首领”的功能。
2、狼群的社会等级结构非常严格。通常,母狼和公狼有各自的等级体系,每只母狼或公狼都知道自己在各自体系中确切的地位,但是由于生育关系的不同,狼群中的交配关系比较复杂。母狼等级体系中有一只地位最高的母狼,公狼等级体系中也有一只地位最高的公狼,地位最高的母狼或公狼充当这个狼群的最高首领。
16.【答案】D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解: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性外激素,多是由雌虫分泌并释放,引诱雄虫前来交配,交配后,雌虫即停止分泌。因此,用性外激素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是干扰昆虫通讯,使昆虫不能交配。
故答案为:D
【分析】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外激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外激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性引诱剂引来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