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30 11:55:03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八上·东台期中)就你所学的知识而言,你能大胆猜想原始大气中肯定没有(  )
A.氨气 B.氮气 C.氧气 D.氢气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2.(2020八上·东台期中)原始生命起源于(  )
A.原始大气层 B.原始河流 C.原始海洋 D.原始高山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C正确;A、B、D错误。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3.(2020八上·曲阜月考)用氨基酸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
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
D.从原始生命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分析
【解析】【解答】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4.(2020八上·东台期中)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的总和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C.化石为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化石有规律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A正确。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B正确。
C.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其中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C错误。
D.化石有规律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D正确。
【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5.(2020八上·河源月考)下图是生活中常见的四类动物。图中①~④所示动物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②①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可见,上述动物①鸟属于鸟类,②蝗虫属于节肢动物,③鱼属于鱼类,④青蛙属于两栖动物;②蝗虫--节肢动物的器官分化明确,有了专门的呼吸器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鱼类、两栖类、鸟类,这三种动物中,鸟类的形态结构比鱼类和两栖类要高等,两栖类的形态结构又比鱼类高等,鱼类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一条循环路线,两栖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两条循环路线;鸟类的心脏两心房两心室,两条循环路线,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所以,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为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即②③④①。
故答案为:B。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6.(2020·昆明)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如图,据图推测合理的是(  )
A.黑猩猩没有细胞色素c
B.链孢霉与人类没有亲缘关系
C.响尾蛇在地球上出现早于天蚕蛾
D.由卵生到胎生是动物进化的总趋势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小,为0,并不是黑猩猩没有细胞色素,故A错误。
B.链孢霉的细胞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人类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远,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大,人与链孢霉的亲缘关系最远,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差异达到43%左右,但链孢菌与人类仍有亲缘关系,故B错误。
C.通过表格信息,不能看出响尾蛇在地球上出现早于天蚕蛾,故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分析可知由卵生到胎生是动物进化的总趋势,如哺乳动物是胎生和哺乳,鸟类、爬行动物、两栖类动物等动物的生殖方式是卵生,从图中也可看出卵生生物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差异大于胎生生物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差异,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7.(2020·广西)现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植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植物类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
B.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藻类植物
C.植物类群进化的历程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
D.植物类群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各种植物类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A正确。
B.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有叶绿体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体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的原始藻类,B正确。
C.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错误。
D.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8.(2020·龙东模拟)从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角度来看,下列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其生殖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其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四种器官,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因此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群,由低等到高等分别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大类,据此答题。
9.(2018·贵阳)下列证据中,不支持两种动物间存在亲缘关系的是(  )
A.鹰的翅膀的骨酪与马的前肢骨酪相似
B.人类的胚胎和鲸的胚胎早期发育很相似
C.黑猩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相同
D.海狮和海豹的形态很相似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鹰的翅膀的骨酪与马的前肢骨酪相似,这属于结构上的相似点,说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
B、人类的胚胎和鲸的胚胎早期发育很相似,这属于结构和功能相似,说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
C. 黑猩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相同,这属于结构上的相似点,说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
D. 海狮和海豹的形态很相似,外形相似,是因为二者的生活环境相似,为了适应环境的结果,不能说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D
【分析】1、比较分子生物学证据:证明生物进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 的分子结构或DNA分子的结构的研究。研究表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具有越多的相同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2、对植物、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刨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
3、比较和研究动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方法:比较和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人类的胚胎和鲸的胚胎早期发育很相似,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古代原始祖先进化而 来的。
10.(2020八上·盐城月考)研究发现,多数新型农药应用多年后就逐渐失效,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害虫已能产生较强的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喷洒技术落后的结果
B.害虫在争夺食物和空间时进行生存斗争,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产生了抗药性
C.农药通过逐代选择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使其逐渐积累进而形成抗药性
D.部分害虫可以对农药进行选择性逃避,通过学习行为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分析】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1.(2020七上·普宁期中)19世纪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已经有多种观点,有神创论也有进化论等,其中进化论的建立者是(  )
A.牛顿 B.拉马克 C.林奈 D.达尔文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答案为:D。
【分析】1、艾萨克·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2、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还是一个分类学家,林奈的继承人。主要著作有《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等。
3、卡尔·冯·林奈,瑞典生物学家。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
12.(2020八上·东台期中)现存的某些生物与他们数百万年前生存形式几乎相同,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这些生物在退化
B.这些生物一直在变异
C.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化很小
D.这些生物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来繁殖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进化的外因是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自然选择是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选择者是不同的自然环境,选择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不断进化。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佳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3.(2020八上·大理期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始祖鸟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
B.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达尔文雀说明环境影响生物的进化
C.越古老的地层里,出现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
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A正确。
B.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达尔文雀是自然环境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说明环境影响生物的进化,B正确。
C. 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C错误。
D. 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D正确。
【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14.(2020·德州)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如下图)。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过度繁殖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有利变异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来的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因此,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借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叫拟态,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5.(2019八下·揭西月考)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C.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6.(2017八下·佛坪期末)将若干只家蝇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两组.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用DDT处理.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发现A组家蝇的后代比B组家蝇的后代抗药性强.(实验证明:家蝇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1)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
(2)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   的家蝇被淘汰,   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   和   的家蝇都存活下来.
(3)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的方向是   .
(4)A,B两组分别只用一对家蝇做实验,可行吗?为什么?   .
【答案】(1)DDT的有无
(2)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
(3)不定向的
(4)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用DDT处理”,因此该实验中的变量是DDT的有无.(2)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药物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害虫抗药性.所以,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没有抗药性的家蝇被淘汰,有抗药性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没有抗药性和 有抗药性的家蝇都存活下来.(3)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4)一对家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家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A、B两组分别只用一对家蝇做实验,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故答案为:(1)DDT的有无(2)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3)不定向的(4)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分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3)家蝇中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和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家蝇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7.(2019八下·临沂月考)为了探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图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等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请尝试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1)图中从1处泵入的气体成分模拟的是   ,与现在地球上的大气相比缺少了   。
(2)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   ,为其提供能量。
(3)搜集到的证据:沉积在3处的物质相当于   中的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   物质合成构成生命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
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如表所示大猩猩与猕猴、兔、鸡、响尾蛇和金枪鱼等5种动物中细胞色素C的差异。请据表回答问题:
生物名称 猕猴 兔 鸡 响尾蛇 金枪鱼
与大猩猩的氨基酸的差异数目 1 6 12 13 20
(5)由表中数据可知,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6)你认为以上资料涉及的研究方法是   。
(7)根据表格写出以上六种动物在进化历程中的地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
(8)上述几种动物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是通过   获得的。
【答案】(1)原始大气;氧气
(2)闪电
(3)原始海洋
(4)无机小分子
(5)猕猴
(6)比较
(7)金枪鱼、响尾蛇、鸡、兔、猕猴、大猩猩
(8)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分析
【解析】【解答】(1)从1处泵入的气体成分是模拟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氢气j等,与现在大气成分比较,原始大气无氧气。
(2)1内两电极通电会出现火花放电,模拟的是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3)搜集到的证据:沉积在3处的物质相当于原始大气合成的有机物通过降雨汇聚到原始海洋中有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4)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一段时间的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回收到了有机物;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构成生命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
(5)细胞色素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通过题干数据的比较可知:大猩猩与猕猴有1个氨基酸不同,与兔有6个不同,与鸡有12个不同,与响尾蛇有13个不同,与金枪鱼有20个不同,因此基于这些数据,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猕猴。
(6)上题的结论是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得出的,因此用的是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7)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金枪鱼属于鱼类、响尾蛇属于爬行类、鸡属于鸟类、兔、猕猴和大猩猩均属于哺乳类,因此根据上表以上六种动物在进化历程中的地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金枪鱼、响尾蛇、鸡、兔、猕猴、大猩猩。
(8)现存的生物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不适应的就会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 氧气(2)闪电 (3)原始海洋(4)无机小分子(5)猕猴(6)比较(7)金枪鱼、响尾蛇、鸡、兔、猕猴、大猩猩(8)自然选择
【分析】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合成有机小分子。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一段时间的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回收到了有机物;米勒通过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8.(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同步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的生物之间有些器官虽然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其内部构造和来源却是不同的,例如,蝴蝶的翅和鸟的翅,这些器官叫同功器官。这些器官适应相同的环境,用于相同的功能,因而在发展中趋向一致,形成相似的形态。同功器官不能说明生物之间具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器官在某些生物中十分发达、有用,但在另一些生物体中却是显著退化和无用的,或者是用途不大,这些器官叫做退化器官,如人的盲肠和阑尾,仙人掌不发达的针状叶等。退化器官的存在,实际上是同源器官的一种表现形式,说明了这些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证明了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存在。
(1)人体内残存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属于(  )
A.遗传学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解剖学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
(2)蝗虫的翅和家鸽的翼有哪些相同点?根据两者的相同点能说明蝗虫和家鸽有亲缘关系吗?为什么?
(3)有人说:“人没有尾,应该是由古代的无尾的动物进化来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C
(2)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不能;它们的内部构造和来源不同。
(3)不对。尾是人类退化的器官,退化器官的存在实际上是同源器官的一种表现形式,说明这些生物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来的。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1)人体内残存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属于解剖学证据。(2)蝗虫的翅和家鸽的翼外形相似,功能相同。根据两者的相同点不能说明蝗虫和家鸽有亲缘关系,因为它们的内部构造和来源不同。(3)“人没有尾,应该是由古代的无尾的动物进化来的。”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尾是人类退化的器官,退化器官的存在实际上是同源器官的一种表现形式,说明这些生物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来的。
【分析】同功器官虽然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其内部构造和来源却是不同的,这些器官适应相同的环境,用于相同的功能,因而在发展中趋向一致,形成相似的形态。同功器官不能说明生物之间具有直接的亲缘关系。退化器官的存在,实际上是同源器官的一种表现形式,说明了这些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证明了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存在。
19.(2020·台安模拟)现代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来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生命的的特征是:   。
(2)图中结构最简单的动物是   ,它和图中①及蚯蚓都属于   动物。
(3)植物类群⑤和水杉比桫椤高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繁殖后代的方式)。
(4)标号②代表的动物,生殖方式为卵生,发育为   。
(5)进化树上标出的属于我国一级保护的蕨类植物是   ;保护大熊猫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6)观察进化树,图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生物是   。
(7)植物类群从③到⑤,细胞数目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结构上来看生物进化遵循   的进化规律。
【答案】(1)能生长、生殖、遗传
(2)草履虫;无脊椎
(3)用种子繁殖
(4)变态发育
(5)桫椤;建立自然保护区
(6)鲤鱼、鲫鱼
(7)简单到复杂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1)原始生命的主要特征是能生长、生殖、遗传。(2)图中是生物进化树,最简单的动物是草履虫。①代表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和蚯蚓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3)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出现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水杉属于裸子植物,比桫椤高等,主要体现在用种子繁殖后代。(4)②代表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5)桫椤是国家一级保护的蕨类植物。大熊猫是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6)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如图可知,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植物是鲤鱼和鲫鱼,因为鲤鱼和鲫鱼都属于鱼纲、鲤形目、鲤科,共同特征最多。(7)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由此可知,植物类群从③藻类植物到⑤被子植物,细胞数目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结构上来看生物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图中是生物进化树,①代表节肢动物,②代表两栖动物,③代表藻类植物,④代表苔藓植物,⑤代表被子植物。
20.(2019八上·洛宁期中)如下图表示在A.B.C三个不同岩层中都发现了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
(1)在   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简单、低等。
(2)在   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复杂、高等。
(3)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地层里埋藏的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说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   。
【答案】(1)A
(2)C
(3)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1)在A所示的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2)在C所示的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3)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分析】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断地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的顺序发生某些变化。图示中A是较古老的地层,C是较晚近的地层,B是位于A、C间的地层。
21.(2018八下·定远期中)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适应者生存下来并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着。上述生物生存与延续的现象实质上是由遗传和变异决定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原因之一是它具有很多明显的   ,比如种子的圆粒和皱粒、豆荚的绿色和黄色等。已知豆荚的绿色(B)对黄色(b)为显性,现将一株纯种黄色豌豆授以纯种绿色豌豆的花粉,则该植株所结豌豆豆荚的颜色及基因组成分别是   。
(2)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实验材料,果蝇的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类型,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用G、g表示。下表为三组果蝇的杂交实验结果,请据表回答:
从表中第组数据可以判断果蝇翅型的显性性状为长翅;现有一只长翅雄果蝇,为了检测其基因组成,让它与残翅雌果蝇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后代,请根据后代可能的性状情况得出结论:
①   (写现象及结论);
②   (写现象及结论)
(3)如图,长颈鹿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而颈和前肢短的个体被淘汰了,原因是   ;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生存或淘汰的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因素是   。
【答案】(1)性状;黄色(Bb)
(2)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后代全为长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
(3)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适应环境,颈和前肢短的个体不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食物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豌豆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植物实验材料”,原因之一是它具有很多明显的性状,“比如种子的圆粒和皱粒、豆荚的绿色和黄色等”。
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成,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壁的基因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果皮的颜色和基因组成由母株的基因决定,与授的花粉没有关系。所以,“现将纯种绿色豌豆授以纯种黄色豌豆的花粉”,则该植株所结豌豆豆荚的颜色及基因组成分别是绿色、BB;
“已知豆荚的绿色(B)对黄色(b)为显性”,则绿色是基因型是BB或Bb,黄色的基因型是bb。“现将纯种绿色豌豆授以纯种黄色豌豆的花粉”,所结种子的基因组成是Bb。遗传图解如图1:
( 2 )表格中,第三组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出现了残翅,表明残翅是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因此果蝇翅型的显性性状为长翅;“果蝇的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类型,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用G、g表示”,则长翅是基因型是GG或Gg,残翅的基因型是gg。第三组杂交实验中,亲代长翅果蝇遗传给子代残翅的基因一定是g,因此亲代长翅果蝇的基因型是Gg,遗传图解如图3:
从图3中看出,子代长翅果蝇中杂含的个体(Gg)所占得比例为1:2;
“现有一只长翅雄果蝇,为了检测其基因组成,让它与残翅雌果蝇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后代”,可能的实验结果:①后代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写现象及结论),②后代全身长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写现象及结论)。(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甚至死亡,这是不适者被淘汰。经过许多代后颈短些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故答案为:(1)长翅、Aa×aa或Aa×aa
(2)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后代全为长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
(3)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适应环境,颈和前肢短的个体不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食物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 / 1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八上·东台期中)就你所学的知识而言,你能大胆猜想原始大气中肯定没有(  )
A.氨气 B.氮气 C.氧气 D.氢气
2.(2020八上·东台期中)原始生命起源于(  )
A.原始大气层 B.原始河流 C.原始海洋 D.原始高山
3.(2020八上·曲阜月考)用氨基酸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
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
D.从原始生命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
4.(2020八上·东台期中)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的总和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C.化石为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化石有规律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
5.(2020八上·河源月考)下图是生活中常见的四类动物。图中①~④所示动物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②①
6.(2020·昆明)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如图,据图推测合理的是(  )
A.黑猩猩没有细胞色素c
B.链孢霉与人类没有亲缘关系
C.响尾蛇在地球上出现早于天蚕蛾
D.由卵生到胎生是动物进化的总趋势
7.(2020·广西)现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植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植物类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
B.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藻类植物
C.植物类群进化的历程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
D.植物类群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8.(2020·龙东模拟)从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角度来看,下列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9.(2018·贵阳)下列证据中,不支持两种动物间存在亲缘关系的是(  )
A.鹰的翅膀的骨酪与马的前肢骨酪相似
B.人类的胚胎和鲸的胚胎早期发育很相似
C.黑猩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相同
D.海狮和海豹的形态很相似
10.(2020八上·盐城月考)研究发现,多数新型农药应用多年后就逐渐失效,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害虫已能产生较强的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喷洒技术落后的结果
B.害虫在争夺食物和空间时进行生存斗争,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产生了抗药性
C.农药通过逐代选择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使其逐渐积累进而形成抗药性
D.部分害虫可以对农药进行选择性逃避,通过学习行为产生了抗药性
11.(2020七上·普宁期中)19世纪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已经有多种观点,有神创论也有进化论等,其中进化论的建立者是(  )
A.牛顿 B.拉马克 C.林奈 D.达尔文
12.(2020八上·东台期中)现存的某些生物与他们数百万年前生存形式几乎相同,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这些生物在退化
B.这些生物一直在变异
C.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化很小
D.这些生物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来繁殖
13.(2020八上·大理期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始祖鸟化石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之一
B.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达尔文雀说明环境影响生物的进化
C.越古老的地层里,出现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
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4.(2020·德州)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如下图)。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过度繁殖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有利变异的结果
15.(2019八下·揭西月考)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C.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6.(2017八下·佛坪期末)将若干只家蝇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两组.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用DDT处理.喂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发现A组家蝇的后代比B组家蝇的后代抗药性强.(实验证明:家蝇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1)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
(2)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   的家蝇被淘汰,   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   和   的家蝇都存活下来.
(3)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的方向是   .
(4)A,B两组分别只用一对家蝇做实验,可行吗?为什么?   .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7.(2019八下·临沂月考)为了探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图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等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请尝试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1)图中从1处泵入的气体成分模拟的是   ,与现在地球上的大气相比缺少了   。
(2)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   ,为其提供能量。
(3)搜集到的证据:沉积在3处的物质相当于   中的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   物质合成构成生命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
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如表所示大猩猩与猕猴、兔、鸡、响尾蛇和金枪鱼等5种动物中细胞色素C的差异。请据表回答问题:
生物名称 猕猴 兔 鸡 响尾蛇 金枪鱼
与大猩猩的氨基酸的差异数目 1 6 12 13 20
(5)由表中数据可知,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6)你认为以上资料涉及的研究方法是   。
(7)根据表格写出以上六种动物在进化历程中的地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
(8)上述几种动物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是通过   获得的。
18.(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同步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的生物之间有些器官虽然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其内部构造和来源却是不同的,例如,蝴蝶的翅和鸟的翅,这些器官叫同功器官。这些器官适应相同的环境,用于相同的功能,因而在发展中趋向一致,形成相似的形态。同功器官不能说明生物之间具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器官在某些生物中十分发达、有用,但在另一些生物体中却是显著退化和无用的,或者是用途不大,这些器官叫做退化器官,如人的盲肠和阑尾,仙人掌不发达的针状叶等。退化器官的存在,实际上是同源器官的一种表现形式,说明了这些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证明了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存在。
(1)人体内残存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属于(  )
A.遗传学证据 B.胚胎学证据
C.解剖学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
(2)蝗虫的翅和家鸽的翼有哪些相同点?根据两者的相同点能说明蝗虫和家鸽有亲缘关系吗?为什么?
(3)有人说:“人没有尾,应该是由古代的无尾的动物进化来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9.(2020·台安模拟)现代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来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原始生命的的特征是:   。
(2)图中结构最简单的动物是   ,它和图中①及蚯蚓都属于   动物。
(3)植物类群⑤和水杉比桫椤高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繁殖后代的方式)。
(4)标号②代表的动物,生殖方式为卵生,发育为   。
(5)进化树上标出的属于我国一级保护的蕨类植物是   ;保护大熊猫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6)观察进化树,图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生物是   。
(7)植物类群从③到⑤,细胞数目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结构上来看生物进化遵循   的进化规律。
20.(2019八上·洛宁期中)如下图表示在A.B.C三个不同岩层中都发现了生物化石,请分析回答:
(1)在   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简单、低等。
(2)在   岩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比较复杂、高等。
(3)通过对不同年代的地层里埋藏的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说明生物的进化趋势是   。
21.(2018八下·定远期中)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适应者生存下来并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着。上述生物生存与延续的现象实质上是由遗传和变异决定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原因之一是它具有很多明显的   ,比如种子的圆粒和皱粒、豆荚的绿色和黄色等。已知豆荚的绿色(B)对黄色(b)为显性,现将一株纯种黄色豌豆授以纯种绿色豌豆的花粉,则该植株所结豌豆豆荚的颜色及基因组成分别是   。
(2)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实验材料,果蝇的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类型,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用G、g表示。下表为三组果蝇的杂交实验结果,请据表回答:
从表中第组数据可以判断果蝇翅型的显性性状为长翅;现有一只长翅雄果蝇,为了检测其基因组成,让它与残翅雌果蝇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后代,请根据后代可能的性状情况得出结论:
①   (写现象及结论);
②   (写现象及结论)
(3)如图,长颈鹿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而颈和前肢短的个体被淘汰了,原因是   ;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生存或淘汰的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因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
2.【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C正确;A、B、D错误。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3.【答案】B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分析
【解析】【解答】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4.【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A正确。
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B正确。
C.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其中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C错误。
D.化石有规律出现在不同地质年代,D正确。
【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5.【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可见,上述动物①鸟属于鸟类,②蝗虫属于节肢动物,③鱼属于鱼类,④青蛙属于两栖动物;②蝗虫--节肢动物的器官分化明确,有了专门的呼吸器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鱼类、两栖类、鸟类,这三种动物中,鸟类的形态结构比鱼类和两栖类要高等,两栖类的形态结构又比鱼类高等,鱼类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一条循环路线,两栖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两条循环路线;鸟类的心脏两心房两心室,两条循环路线,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所以,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为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即②③④①。
故答案为:B。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6.【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小,为0,并不是黑猩猩没有细胞色素,故A错误。
B.链孢霉的细胞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人类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远,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大,人与链孢霉的亲缘关系最远,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差异达到43%左右,但链孢菌与人类仍有亲缘关系,故B错误。
C.通过表格信息,不能看出响尾蛇在地球上出现早于天蚕蛾,故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分析可知由卵生到胎生是动物进化的总趋势,如哺乳动物是胎生和哺乳,鸟类、爬行动物、两栖类动物等动物的生殖方式是卵生,从图中也可看出卵生生物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差异大于胎生生物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差异,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7.【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各种植物类群都具有生活在水中的共同祖先,A正确。
B.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有叶绿体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体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的原始藻类,B正确。
C.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错误。
D.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其生殖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其生殖脱离了水的限制,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四种器官,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因此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群,由低等到高等分别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上的差异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大类,据此答题。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A、鹰的翅膀的骨酪与马的前肢骨酪相似,这属于结构上的相似点,说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
B、人类的胚胎和鲸的胚胎早期发育很相似,这属于结构和功能相似,说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
C. 黑猩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相同,这属于结构上的相似点,说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
D. 海狮和海豹的形态很相似,外形相似,是因为二者的生活环境相似,为了适应环境的结果,不能说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
故答案为:D
【分析】1、比较分子生物学证据:证明生物进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 的分子结构或DNA分子的结构的研究。研究表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具有越多的相同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2、对植物、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刨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
3、比较和研究动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方法:比较和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人类的胚胎和鲸的胚胎早期发育很相似,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古代原始祖先进化而 来的。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分析】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答案为:D。
【分析】1、艾萨克·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2、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还是一个分类学家,林奈的继承人。主要著作有《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等。
3、卡尔·冯·林奈,瑞典生物学家。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
12.【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进化的外因是环境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自然选择是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选择者是不同的自然环境,选择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不断进化。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佳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A正确。
B.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达尔文雀是自然环境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说明环境影响生物的进化,B正确。
C. 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C错误。
D. 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D正确。
【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14.【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来的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因此,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A。
【分析】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借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叫拟态,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5.【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16.【答案】(1)DDT的有无
(2)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
(3)不定向的
(4)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1)“A组家蝇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B组家蝇不用DDT处理”,因此该实验中的变量是DDT的有无.(2)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药物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害虫抗药性.所以,A组家蝇抗药能力强的原因是:A组使用DDT处理,使没有抗药性的家蝇被淘汰,有抗药性的家蝇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给后代;而B组没有使用DDT处理,没有抗药性和 有抗药性的家蝇都存活下来.(3)在实验中,家蝇群体中个体抗药性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4)一对家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家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A、B两组分别只用一对家蝇做实验,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故答案为:(1)DDT的有无(2)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没有抗药性;有抗药性(3)不定向的(4)不可行、实验材料不能太少,以避免偶然性带来的误差太大
【分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3)家蝇中存在有抗药性的个体和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家蝇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17.【答案】(1)原始大气;氧气
(2)闪电
(3)原始海洋
(4)无机小分子
(5)猕猴
(6)比较
(7)金枪鱼、响尾蛇、鸡、兔、猕猴、大猩猩
(8)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分析
【解析】【解答】(1)从1处泵入的气体成分是模拟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氢气j等,与现在大气成分比较,原始大气无氧气。
(2)1内两电极通电会出现火花放电,模拟的是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3)搜集到的证据:沉积在3处的物质相当于原始大气合成的有机物通过降雨汇聚到原始海洋中有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4)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一段时间的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回收到了有机物;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构成生命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
(5)细胞色素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通过题干数据的比较可知:大猩猩与猕猴有1个氨基酸不同,与兔有6个不同,与鸡有12个不同,与响尾蛇有13个不同,与金枪鱼有20个不同,因此基于这些数据,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猕猴。
(6)上题的结论是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得出的,因此用的是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7)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金枪鱼属于鱼类、响尾蛇属于爬行类、鸡属于鸟类、兔、猕猴和大猩猩均属于哺乳类,因此根据上表以上六种动物在进化历程中的地位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金枪鱼、响尾蛇、鸡、兔、猕猴、大猩猩。
(8)现存的生物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不适应的就会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 氧气(2)闪电 (3)原始海洋(4)无机小分子(5)猕猴(6)比较(7)金枪鱼、响尾蛇、鸡、兔、猕猴、大猩猩(8)自然选择
【分析】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够合成有机小分子。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一段时间的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回收到了有机物;米勒通过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8.【答案】(1)C
(2)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不能;它们的内部构造和来源不同。
(3)不对。尾是人类退化的器官,退化器官的存在实际上是同源器官的一种表现形式,说明这些生物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来的。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1)人体内残存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属于解剖学证据。(2)蝗虫的翅和家鸽的翼外形相似,功能相同。根据两者的相同点不能说明蝗虫和家鸽有亲缘关系,因为它们的内部构造和来源不同。(3)“人没有尾,应该是由古代的无尾的动物进化来的。”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尾是人类退化的器官,退化器官的存在实际上是同源器官的一种表现形式,说明这些生物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来的。
【分析】同功器官虽然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其内部构造和来源却是不同的,这些器官适应相同的环境,用于相同的功能,因而在发展中趋向一致,形成相似的形态。同功器官不能说明生物之间具有直接的亲缘关系。退化器官的存在,实际上是同源器官的一种表现形式,说明了这些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证明了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存在。
19.【答案】(1)能生长、生殖、遗传
(2)草履虫;无脊椎
(3)用种子繁殖
(4)变态发育
(5)桫椤;建立自然保护区
(6)鲤鱼、鲫鱼
(7)简单到复杂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1)原始生命的主要特征是能生长、生殖、遗传。(2)图中是生物进化树,最简单的动物是草履虫。①代表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和蚯蚓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3)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出现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水杉属于裸子植物,比桫椤高等,主要体现在用种子繁殖后代。(4)②代表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5)桫椤是国家一级保护的蕨类植物。大熊猫是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6)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如图可知,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植物是鲤鱼和鲫鱼,因为鲤鱼和鲫鱼都属于鱼纲、鲤形目、鲤科,共同特征最多。(7)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由此可知,植物类群从③藻类植物到⑤被子植物,细胞数目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结构上来看生物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
【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图中是生物进化树,①代表节肢动物,②代表两栖动物,③代表藻类植物,④代表苔藓植物,⑤代表被子植物。
20.【答案】(1)A
(2)C
(3)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1)在A所示的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2)在C所示的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3)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分析】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断地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的顺序发生某些变化。图示中A是较古老的地层,C是较晚近的地层,B是位于A、C间的地层。
21.【答案】(1)性状;黄色(Bb)
(2)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后代全为长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
(3)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适应环境,颈和前肢短的个体不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食物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1)“豌豆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植物实验材料”,原因之一是它具有很多明显的性状,“比如种子的圆粒和皱粒、豆荚的绿色和黄色等”。
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而成,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壁的基因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果皮的颜色和基因组成由母株的基因决定,与授的花粉没有关系。所以,“现将纯种绿色豌豆授以纯种黄色豌豆的花粉”,则该植株所结豌豆豆荚的颜色及基因组成分别是绿色、BB;
“已知豆荚的绿色(B)对黄色(b)为显性”,则绿色是基因型是BB或Bb,黄色的基因型是bb。“现将纯种绿色豌豆授以纯种黄色豌豆的花粉”,所结种子的基因组成是Bb。遗传图解如图1:
( 2 )表格中,第三组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出现了残翅,表明残翅是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因此果蝇翅型的显性性状为长翅;“果蝇的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类型,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用G、g表示”,则长翅是基因型是GG或Gg,残翅的基因型是gg。第三组杂交实验中,亲代长翅果蝇遗传给子代残翅的基因一定是g,因此亲代长翅果蝇的基因型是Gg,遗传图解如图3:
从图3中看出,子代长翅果蝇中杂含的个体(Gg)所占得比例为1:2;
“现有一只长翅雄果蝇,为了检测其基因组成,让它与残翅雌果蝇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后代”,可能的实验结果:①后代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写现象及结论),②后代全身长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写现象及结论)。(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甚至死亡,这是不适者被淘汰。经过许多代后颈短些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故答案为:(1)长翅、Aa×aa或Aa×aa
(2)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后代全为长翅果蝇,则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是GG
(3)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适应环境,颈和前肢短的个体不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食物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