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22.2生物的变异 同步练习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岑溪模拟)下列现象属于不遗传变异的是( )
A.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
B.番茄的果皮有红色和黄色
C.父母有酒窝,女儿也有酒窝
D.普通甜椒种子经卫星搭载后,长成太空椒
【答案】A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A、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符合题意。
B、番茄的果皮有红色和黄色,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是可遗传的变异,B不符合题意。
C、父母有酒窝,女儿也有酒窝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是可遗传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普通甜椒种子经卫星搭载后,长成太空椒,在太空中,在环境的作用下,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是可遗传的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变异的类型,比较简单,熟记:按照能否遗传给后代,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按照变异对生物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按照能否遗传给后代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的变异,一般情况下由环境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改变的变异,属于不遗传的变异,如果因为环境改变,导致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则能遗传给后代。
2.(2020·望城模拟)利用遗传变异原理育种,从根本上分析,是因为改变了生物的( )
A.生理功能 B.遗传物质 C.生活环境 D.生活习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解答】通过高能量、大剂量的γ射线照射或药物处理,使得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DNA分子中,氢键等最容易被γ光量子撞击离开原来的位置,虽然生物有自动修复的本领,但是,在大剂量高强度持续累积照射或药物刺激的情况下,修补速度慢于破坏速度,当停止照射或刺激后,生物分子通过化学反应试图重新变回原本的样子,但是,由于先前的照射或刺激的时间太长,DNA的双螺旋结构被打乱,要变回原来的样子的几率变得无限小起来,几乎不可能,这就导致了遗传变异,这样的变异有好也有坏,所以我们需要把种子种出来,研究它们的成长性状,记录,并通过两到三代的持续优化,从而筛选出优良的品种,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遗传育种是通过系统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育种是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应用生态、生理、生化、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遗传育种对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020·江门模拟)下列生物技术中,一般不会改变生物体基因组成的一组是( )
①发酵技术 ②扦插技术 ③杂交技术 ④转基因技术 ⑤无土栽培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①发酵技术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生产出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和饮料,如酸奶。一般不会改变生物体基因组成,与题意相符。
②扦插技术是指把能产生不定根的植物体的枝条剪下,将下端插进潮湿的土壤中,使枝条长成一个新个体的方法。杨、柳、葡萄、月季、蔷薇等植物常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一般不会改变生物体基因组成,与题意相符。
③杂交技术是用不同品种的个体杂交获得杂交后代后,在杂交后代中选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种的技术。涉及到基因重组,与题意不符。
④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涉及到基因重组,与题意不符。
⑤无土栽培是不依赖于土壤的作物栽培方式。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就是无土栽培。一般不会改变生物体基因组成,与题意相符。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这项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卫生、轻工、食品等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已成为解决人口、资源、能源、食物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技术。
4.(2020八上·建湖月考)促进植物产生变异,从而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有( )
A.杂交 B.射线照射种子
C.药物处理种子 D.以上均是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解答】变异是指亲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人类应用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来培育生物新品种。如:1、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基因组合培育出的新品种,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2、用一定剂量的放射性钴照射小麦的种子,属于用射线诱导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可遗传变异的过程,3、用药物处理,使得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从而促进植物产生变异,培育新品种等,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常用的育种方法如下 :
1、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
原理:基因突变
方法:辐射诱变、激光、化学物质诱变、太空(辐射、失重)诱发变异→选择育成新品种
2、杂交育种: 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杂交→自交→选优
3、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组织培养。
方法:选择亲本→有性杂交→F1产生的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类型。
4、多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加倍)
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5、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或异源DNA重组)。
方法:提取目的基因→装入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基因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5.(2020八下·湛江开学考)有的同学在议论核辐射导致的疾病,其中正确的是( )
A.色盲、白血病都是由核辐射引起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B.核辐射可能使某些遗传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提高
C.只有核辐射才会引起白血病、癌症和各种疑难杂症
D.核辐射引起的疾病都是可遗传的变异,并将传给下一代
【答案】B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核辐射可能会使人患上放射病。比如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数代人的健康。
A.色盲、白血病不都是由核辐射引起的,而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B.放射性的碘易导致甲状腺癌病,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核辐射可能使某些遗传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提高。符合题意。
C.核辐射是引起白血病、癌症和各种疑难杂症的一个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如环境污染等。不符合题意。
D.核辐射引起的疾病不都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疲劳、头昏、失眠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按照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6.(2020八下·凉州开学考)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育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双眼皮是显性性状 B.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C.单、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 D.双眼皮性状是不可遗传的
【答案】D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B表示控制双眼皮的显性基因,用b表示控制单眼皮的隐性基因,一对双眼皮的父母其基因组成是BB或Bb,如果是基因组成BB,他们的孩子一定是双眼皮,没有单眼皮的孩子,如果是基因组成为Bb,那么子女的基因有:BB、Bb、bb,因此一对双眼皮的父母,有可能生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因此,是可以遗传的。故答案为:D。
【分析】1、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7.(2020八上·五华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②变异对生物都是有害的
③只有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意义
④变异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
【答案】D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生物进化的基础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意义,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给后代;变异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并不是所有的变异对生物有害,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就属于有利变异,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可能发生变异。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有的变异不利于生物的生存。例如,小麦的抗倒伏、抗锈病的变异有利于小麦的生存,而玉米的白化苗则不利于小麦的生存。
8.(2020八上·揭阳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变异重要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
B.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
C.生物所有的变异对生存都有利
D.能遗传的变异可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答案】C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生物只有具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的进化,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例如小麦中出现矮秆、抗倒伏的变异,不符合题意。
B.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环境不断变化,因此生物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故符合题意。
D.生物的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出现新的生物类型,使生物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进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9.(2019·长沙)镰状红细胞贫血是因为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红细胞形状发生改变的一种疾病。这种变异( )
A.可以遗传 B.不可遗传 C.是有利的 D.由环境引起
【答案】A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解: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DNA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因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改变,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故答案为:A
【分析】按照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0.(2020八下·正安月考)如图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错误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①片段
B.每条②上有很多个①
C.②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D.③表示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答案】B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①DNA片段,故A正确。
B.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所以每条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①DNA,故B错误。
C.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所以②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C正确。
D.③是细胞核,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染色体在细胞核内,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即图所示:
,图中①是DNA,②是染色体,③是细胞核。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7八下·钦州期末)实验探究
某同学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选取两个不同品种的花生种子(粒数相同,大小不同),种在同一块地中,且采用同样的管理措施,收获后观察、比较果实的大小
(1)你提出的问题是 ?
(2)你做出的假设是
(3)你的结论是
(4)通过实验,证明生物的变异分 的变异和 的变异,分别由 和 的改变引起
(5)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后,得出的结论是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
【答案】(1)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一定大些吗
(2)大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比小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大些
(3)大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要大些(平均)
(4)遗传的;不遗传的;遗传物质;环境
(5)基因(或遗传物质)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一定大吗?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比小花生果结出的果实大些。
(3)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对假设作出肯定或否定。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大于小花生果结出的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4)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由环境引起的。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5)分析实验的数据,说明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比小花生果结出的果实大些。得出结论:花生果实大小的性状是由基因(或遗传物质)决定的。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20·甘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挖洞。”
材料二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以粒大、甜度高、产量高而著称。有人将其引入攀枝花种植,其果实的品质和产量大大降低。
材料三 科学工作者将一种红果皮圆形果的苹果与另一种绿果皮扁形果的苹果作亲本进行杂交。后代中出现了红果皮扁形果和绿果皮圆形果两种与亲本不同的新类型。
(1)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叫做 。材料二及材料三所描述的现象叫做 。
(2)吐鲁番葡萄在攀枝花种植品质降低的变异与红果皮扁形果和绿果皮圆形果的变异相比较,前者是 的变异,后者是 的变异。引起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后者涉及到 的改变。
(3)材料三中涉及到两对相对性状,它们分别是 、 。
【答案】(1)遗传;变异
(2)不可遗传;可遗传;遗传物质
(3)红果皮与绿果皮;圆形果与扁形果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性状和相对性状;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挖洞”这两句俗话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2)吐鲁番的葡萄在攀枝花种植品质降低的变异,是环境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而红果皮扁形果和绿果皮圆形果的变异相比,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材料三中涉及到的两对相对性状,它们分别是红果皮与绿果皮,圆形果与扁形果。
【分析】1、生物亲代和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现象叫生物的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生物的变异。
2、按照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3.(2020·广西)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H表示显性基因,h表示隐性基因),下表是两个家庭的遗传情况。据表回答问题:
家庭编号 家庭成员及性状表现
父亲 母亲 孩子
1 正常 正常 患病
2 患病 正常 正常
(1)根据 号家庭成员及性状表现可以判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 (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2)由2号家庭成员及性状表现可推知母亲的基因组成是 。
(3)若1号家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是 ,其表现正常的可能性是 。
(4)1号家庭父母性状表现正常而孩子患病,这是由于致病基因组合、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属于 的变异。
【答案】(1)1;隐性
(2)HH或Hh
(3)HH、Hh、hh;75%
(4)可遗传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1号家庭父母表现正常,孩子患病,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据此可以判断,镰刀型细胞贫血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分析可知,根据1号家庭成员及性状表现可以判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2)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若H表示显性基因,h表示隐性基因,2号家庭父亲患病,父亲(hh)遗传给孩子的基因一定是h,所以正常孩子的基因是Hh,母亲正常,基因是HH或Hh。(3)1号家庭父母正常,孩子患病,说明父母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基因组成是Hh,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由遗传图解可知,若1号家庭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是HH、Hh、hh,表现正常的可能性是75%。(4)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两类,其中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1号家庭父母性状表现正常而孩子患病,这种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两类,其中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14.(2020·济南模拟)人的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由一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如图是某个家族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请据图回答:
(1)在人的眼球中使眼睛呈现棕色或蓝色的结构是 。
(2)由如图所示家族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可推断 是显性性状,[1]和[2]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7]和[8]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3)如果[5]和[6]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蓝色眼睛女孩的可能性是 。如果[3]和[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蓝色眼睛男孩的可能性是 。
(4)[17]的眼睛颜色与父母不同,这种变异属于 的变异。
(5)[5]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其中来自[1]的性染色体是 。
【答案】(1)虹膜
(2)棕色;Bb、bb;Bb、Bb
(3)25%;50%
(4)可遗传
(5)XY;Y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眼球的结构及功能;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解:(1)在眼球的结构中,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巩膜成白色,玻璃体对光有折射作用,只有虹膜内含有很多色素细胞,色素细胞中含有色素量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色素细胞中含色素越多,虹膜的颜色就越深,眼珠的颜色也就越黑;色素细胞中含色素越少,虹膜的颜色就越浅,眼珠的颜色也就越淡。因此,在人的眼球中使眼睛呈现棕色或蓝色的结构是虹膜。(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图一中Ⅱ7、8的虹膜都是棕色,Ⅲ17的虹膜是蓝色,表明蓝色是隐性性状,棕色是显性性状。分析可知,Ⅲ17的虹膜是蓝色,基因组成是bb,亲代双方各提供一个基因b,而Ⅱ7、8的虹膜是棕色,必有一个A基因控制,所以Ⅱ7、8的基因组成分别是Bb,遗传图解如图:
可见图中7和8的基因均是Bb。图中1(棕色)和2(蓝色)婚配,后代既有棕色又有蓝色,可见1(棕色)是杂合体,即基因组成是Bb,2的基因组成是bb。综上分析可知,由如图所示家族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可推断棕色是显性性状,1和2的基因组成分别是Bb、bb,7和8的基因组成分别是Bb、Bb。(3)图中6(棕色)和5(蓝色)婚配,后代既有棕色又有蓝色,可见6(棕色)是杂合体,即Bb,5是bb。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可见5和6再生一个孩子是蓝眼睛的可能性是50%。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各是50%。所以5和6再生一个孩子是蓝眼睛女孩的可能性50%×50%═25%。图中3和4均是蓝色眼睛,基因均是bb,后代100%是蓝色眼睛,由人的性别遗传图可见生男生女的机会各是50%,所以3和4再生一个孩子是蓝眼睛男孩的可能性100%×50%═50%。(4)17的眼睛颜色与父母不同,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并且可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5)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产生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产生一种含X的卵细胞。图中5是男性,性染色体是XY,由人的性别遗传图可见其中X来自2,Y来自1。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15.阅读下面文字资料,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来源很多,其中基因突变是一个重要来源。基因突变在生物界非常普遍。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自然发生的基因突变进行人工选择。达尔文曾经记载过的“安康羊”(如下图)就是普通绵羊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
安康羊是18世纪后期,在英格兰一个农民的羊群中发现的。这种羊与正常的绵羊相比,腿短而弯曲,背长,跳跃能力差,甚至不能跳过矮篱笆墙。这种特性的羊便于饲养管理,于是被选择下来留作种羊,最终培育成新的绵羊品种--安康羊。
(1)安康羊是普通绵羊由于 而发生的变异类型。
(2)这种变异能否遗传?为什么?
。
(3)这种变异对于绵羊来说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为什么?
。
【答案】(1)基因突变
(2)能够遗传,因为安康羊表现出的变异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物质的变化,所以这种变异能够遗传。
(3)从饲养的角度来说,人们愿意选择这种变异的绵羊。因此这种变异对绵羊的生存与繁衍就是有利变异。但是,如果脱离了人的饲养,安康羊所表现出的变异就是不利变异。因为腿短而弯曲,跳跃能力差等性状是不利于羊野外生存的。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根据题中可知,“安康羊”是普通绵羊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遗传物质,所以基因突变属于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这种变异能够遗传。因为安康羊表现出的变异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物质的变化,所以安康羊的这种变异能够遗传。
(3)根据题中材料可知:“安康羊与正常的绵羊相比,腿短而弯曲,背长,跳跃能力差,甚至不能跳过矮篱笆墙”,这种变异使绵羊容易被天敌捕食,不利于绵羊的生存,因此是不利变异。从饲养的角度来说,“这种特性的羊便于饲养管理,于是被选择下来”人们愿意选择这种变异的绵羊,因此这种变异对绵羊的生存与繁衍就是有利变异。
故答案为:(1)基因突变;(2)能够遗传,因为安康羊表现出的变异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物质的变化,所以这种变异能够遗传;(3)从饲养的角度来说,人们愿意选择这种变异的绵羊。因此这种变异对绵羊的生存与繁衍就是有利变异。但是,如果脱离了人的饲养,安康羊所表现出的变异就是不利变异。因为腿短而弯曲,跳跃能力差等性状是不利于羊野外生存的。
【分析】变异的类型:①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16.(2019·湖南模拟)转基因食品是近年来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寒假在几个大型超市和住宅小区对部分人群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问题 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 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选项 从未听说 听说过 支持 反对 说不清
人数 21 149 46 54 70
(1)转基因是一项现代生物技术,是将某种生物的 转接到其他生物的基因组中.
(2)转基因技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有利一面是 .
(3)为使调查结果更真实,选择调查对象时,应 (选填“随机抽样”或“只选专业人士”).
(4)从表中可知,支持转基因食品的占 %.
(5)请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调查结果转化为饼状图.
【答案】(1)基因
(2)提高产量
(3)随机抽样
(4)(46÷170)×100%=27%
(5)
【知识点】调查法;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解析】【解答】(1)转基因是一项现代生物技术,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转接到其他生物的基因组中
(2)转基因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巧妙地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其某些性状,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有利一面是能提高产量;
(3)为使调查结果更真实,选择调查对象时,应随机抽样;
(4)从表中可知,支持转基因食品的占46÷(46+54+70)×100%=27%;
(5)由上表可知,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支持的占46人,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不支持的占54人,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说不清的占70人,调查结果转化为饼状图是:
。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1 / 1初中生物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22.2生物的变异 同步练习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岑溪模拟)下列现象属于不遗传变异的是( )
A.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
B.番茄的果皮有红色和黄色
C.父母有酒窝,女儿也有酒窝
D.普通甜椒种子经卫星搭载后,长成太空椒
2.(2020·望城模拟)利用遗传变异原理育种,从根本上分析,是因为改变了生物的( )
A.生理功能 B.遗传物质 C.生活环境 D.生活习性
3.(2020·江门模拟)下列生物技术中,一般不会改变生物体基因组成的一组是( )
①发酵技术 ②扦插技术 ③杂交技术 ④转基因技术 ⑤无土栽培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4.(2020八上·建湖月考)促进植物产生变异,从而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有( )
A.杂交 B.射线照射种子
C.药物处理种子 D.以上均是
5.(2020八下·湛江开学考)有的同学在议论核辐射导致的疾病,其中正确的是( )
A.色盲、白血病都是由核辐射引起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B.核辐射可能使某些遗传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提高
C.只有核辐射才会引起白血病、癌症和各种疑难杂症
D.核辐射引起的疾病都是可遗传的变异,并将传给下一代
6.(2020八下·凉州开学考)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育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双眼皮是显性性状 B.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C.单、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 D.双眼皮性状是不可遗传的
7.(2020八上·五华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②变异对生物都是有害的
③只有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意义
④变异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
8.(2020八上·揭阳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变异重要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
B.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
C.生物所有的变异对生存都有利
D.能遗传的变异可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9.(2019·长沙)镰状红细胞贫血是因为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红细胞形状发生改变的一种疾病。这种变异( )
A.可以遗传 B.不可遗传 C.是有利的 D.由环境引起
10.(2020八下·正安月考)如图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错误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①片段
B.每条②上有很多个①
C.②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D.③表示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7八下·钦州期末)实验探究
某同学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选取两个不同品种的花生种子(粒数相同,大小不同),种在同一块地中,且采用同样的管理措施,收获后观察、比较果实的大小
(1)你提出的问题是 ?
(2)你做出的假设是
(3)你的结论是
(4)通过实验,证明生物的变异分 的变异和 的变异,分别由 和 的改变引起
(5)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后,得出的结论是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20·甘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挖洞。”
材料二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以粒大、甜度高、产量高而著称。有人将其引入攀枝花种植,其果实的品质和产量大大降低。
材料三 科学工作者将一种红果皮圆形果的苹果与另一种绿果皮扁形果的苹果作亲本进行杂交。后代中出现了红果皮扁形果和绿果皮圆形果两种与亲本不同的新类型。
(1)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叫做 。材料二及材料三所描述的现象叫做 。
(2)吐鲁番葡萄在攀枝花种植品质降低的变异与红果皮扁形果和绿果皮圆形果的变异相比较,前者是 的变异,后者是 的变异。引起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后者涉及到 的改变。
(3)材料三中涉及到两对相对性状,它们分别是 、 。
13.(2020·广西)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H表示显性基因,h表示隐性基因),下表是两个家庭的遗传情况。据表回答问题:
家庭编号 家庭成员及性状表现
父亲 母亲 孩子
1 正常 正常 患病
2 患病 正常 正常
(1)根据 号家庭成员及性状表现可以判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 (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2)由2号家庭成员及性状表现可推知母亲的基因组成是 。
(3)若1号家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是 ,其表现正常的可能性是 。
(4)1号家庭父母性状表现正常而孩子患病,这是由于致病基因组合、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属于 的变异。
14.(2020·济南模拟)人的棕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由一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如图是某个家族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请据图回答:
(1)在人的眼球中使眼睛呈现棕色或蓝色的结构是 。
(2)由如图所示家族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可推断 是显性性状,[1]和[2]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7]和[8]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3)如果[5]和[6]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蓝色眼睛女孩的可能性是 。如果[3]和[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蓝色眼睛男孩的可能性是 。
(4)[17]的眼睛颜色与父母不同,这种变异属于 的变异。
(5)[5]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其中来自[1]的性染色体是 。
15.阅读下面文字资料,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来源很多,其中基因突变是一个重要来源。基因突变在生物界非常普遍。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自然发生的基因突变进行人工选择。达尔文曾经记载过的“安康羊”(如下图)就是普通绵羊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
安康羊是18世纪后期,在英格兰一个农民的羊群中发现的。这种羊与正常的绵羊相比,腿短而弯曲,背长,跳跃能力差,甚至不能跳过矮篱笆墙。这种特性的羊便于饲养管理,于是被选择下来留作种羊,最终培育成新的绵羊品种--安康羊。
(1)安康羊是普通绵羊由于 而发生的变异类型。
(2)这种变异能否遗传?为什么?
。
(3)这种变异对于绵羊来说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为什么?
。
16.(2019·湖南模拟)转基因食品是近年来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寒假在几个大型超市和住宅小区对部分人群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问题 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 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选项 从未听说 听说过 支持 反对 说不清
人数 21 149 46 54 70
(1)转基因是一项现代生物技术,是将某种生物的 转接到其他生物的基因组中.
(2)转基因技术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有利一面是 .
(3)为使调查结果更真实,选择调查对象时,应 (选填“随机抽样”或“只选专业人士”).
(4)从表中可知,支持转基因食品的占 %.
(5)请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调查结果转化为饼状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A、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符合题意。
B、番茄的果皮有红色和黄色,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是可遗传的变异,B不符合题意。
C、父母有酒窝,女儿也有酒窝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是可遗传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普通甜椒种子经卫星搭载后,长成太空椒,在太空中,在环境的作用下,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是可遗传的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变异的类型,比较简单,熟记:按照能否遗传给后代,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按照变异对生物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按照能否遗传给后代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的变异,一般情况下由环境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改变的变异,属于不遗传的变异,如果因为环境改变,导致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则能遗传给后代。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解答】通过高能量、大剂量的γ射线照射或药物处理,使得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DNA分子中,氢键等最容易被γ光量子撞击离开原来的位置,虽然生物有自动修复的本领,但是,在大剂量高强度持续累积照射或药物刺激的情况下,修补速度慢于破坏速度,当停止照射或刺激后,生物分子通过化学反应试图重新变回原本的样子,但是,由于先前的照射或刺激的时间太长,DNA的双螺旋结构被打乱,要变回原来的样子的几率变得无限小起来,几乎不可能,这就导致了遗传变异,这样的变异有好也有坏,所以我们需要把种子种出来,研究它们的成长性状,记录,并通过两到三代的持续优化,从而筛选出优良的品种,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遗传育种是通过系统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育种是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应用生态、生理、生化、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遗传育种对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答案】B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①发酵技术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生产出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和饮料,如酸奶。一般不会改变生物体基因组成,与题意相符。
②扦插技术是指把能产生不定根的植物体的枝条剪下,将下端插进潮湿的土壤中,使枝条长成一个新个体的方法。杨、柳、葡萄、月季、蔷薇等植物常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一般不会改变生物体基因组成,与题意相符。
③杂交技术是用不同品种的个体杂交获得杂交后代后,在杂交后代中选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种的技术。涉及到基因重组,与题意不符。
④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涉及到基因重组,与题意不符。
⑤无土栽培是不依赖于土壤的作物栽培方式。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就是无土栽培。一般不会改变生物体基因组成,与题意相符。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这项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卫生、轻工、食品等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已成为解决人口、资源、能源、食物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技术。
4.【答案】D
【知识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解答】变异是指亲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人类应用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来培育生物新品种。如:1、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基因组合培育出的新品种,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2、用一定剂量的放射性钴照射小麦的种子,属于用射线诱导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可遗传变异的过程,3、用药物处理,使得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从而促进植物产生变异,培育新品种等,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常用的育种方法如下 :
1、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
原理:基因突变
方法:辐射诱变、激光、化学物质诱变、太空(辐射、失重)诱发变异→选择育成新品种
2、杂交育种: 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杂交→自交→选优
3、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组织培养。
方法:选择亲本→有性杂交→F1产生的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类型。
4、多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加倍)
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5、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或异源DNA重组)。
方法:提取目的基因→装入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基因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5.【答案】B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核辐射可能会使人患上放射病。比如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数代人的健康。
A.色盲、白血病不都是由核辐射引起的,而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B.放射性的碘易导致甲状腺癌病,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核辐射可能使某些遗传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提高。符合题意。
C.核辐射是引起白血病、癌症和各种疑难杂症的一个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如环境污染等。不符合题意。
D.核辐射引起的疾病不都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疲劳、头昏、失眠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按照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6.【答案】D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B表示控制双眼皮的显性基因,用b表示控制单眼皮的隐性基因,一对双眼皮的父母其基因组成是BB或Bb,如果是基因组成BB,他们的孩子一定是双眼皮,没有单眼皮的孩子,如果是基因组成为Bb,那么子女的基因有:BB、Bb、bb,因此一对双眼皮的父母,有可能生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因此,是可以遗传的。故答案为:D。
【分析】1、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7.【答案】D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而生物进化的基础就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只有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意义,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给后代;变异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并不是所有的变异对生物有害,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就属于有利变异,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可能发生变异。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有的变异不利于生物的生存。例如,小麦的抗倒伏、抗锈病的变异有利于小麦的生存,而玉米的白化苗则不利于小麦的生存。
8.【答案】C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生物只有具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的进化,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例如小麦中出现矮秆、抗倒伏的变异,不符合题意。
B.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环境不断变化,因此生物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故符合题意。
D.生物的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出现新的生物类型,使生物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进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9.【答案】A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解: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DNA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因此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改变,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故答案为:A
【分析】按照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0.【答案】B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①DNA片段,故A正确。
B.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所以每条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①DNA,故B错误。
C.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所以②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C正确。
D.③是细胞核,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染色体在细胞核内,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即图所示:
,图中①是DNA,②是染色体,③是细胞核。
11.【答案】(1)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一定大些吗
(2)大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比小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大些
(3)大花生果实结出的果实要大些(平均)
(4)遗传的;不遗传的;遗传物质;环境
(5)基因(或遗传物质)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一定大吗?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比小花生果结出的果实大些。
(3)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对假设作出肯定或否定。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大于小花生果结出的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4)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由环境引起的。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5)分析实验的数据,说明大花生果结出的果实比小花生果结出的果实大些。得出结论:花生果实大小的性状是由基因(或遗传物质)决定的。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2.【答案】(1)遗传;变异
(2)不可遗传;可遗传;遗传物质
(3)红果皮与绿果皮;圆形果与扁形果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性状和相对性状;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挖洞”这两句俗话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2)吐鲁番的葡萄在攀枝花种植品质降低的变异,是环境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而红果皮扁形果和绿果皮圆形果的变异相比,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材料三中涉及到的两对相对性状,它们分别是红果皮与绿果皮,圆形果与扁形果。
【分析】1、生物亲代和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现象叫生物的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生物的变异。
2、按照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3.【答案】(1)1;隐性
(2)HH或Hh
(3)HH、Hh、hh;75%
(4)可遗传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1号家庭父母表现正常,孩子患病,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据此可以判断,镰刀型细胞贫血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分析可知,根据1号家庭成员及性状表现可以判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2)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若H表示显性基因,h表示隐性基因,2号家庭父亲患病,父亲(hh)遗传给孩子的基因一定是h,所以正常孩子的基因是Hh,母亲正常,基因是HH或Hh。(3)1号家庭父母正常,孩子患病,说明父母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基因组成是Hh,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由遗传图解可知,若1号家庭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是HH、Hh、hh,表现正常的可能性是75%。(4)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两类,其中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1号家庭父母性状表现正常而孩子患病,这种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两类,其中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14.【答案】(1)虹膜
(2)棕色;Bb、bb;Bb、Bb
(3)25%;50%
(4)可遗传
(5)XY;Y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眼球的结构及功能;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解:(1)在眼球的结构中,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巩膜成白色,玻璃体对光有折射作用,只有虹膜内含有很多色素细胞,色素细胞中含有色素量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色素细胞中含色素越多,虹膜的颜色就越深,眼珠的颜色也就越黑;色素细胞中含色素越少,虹膜的颜色就越浅,眼珠的颜色也就越淡。因此,在人的眼球中使眼睛呈现棕色或蓝色的结构是虹膜。(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图一中Ⅱ7、8的虹膜都是棕色,Ⅲ17的虹膜是蓝色,表明蓝色是隐性性状,棕色是显性性状。分析可知,Ⅲ17的虹膜是蓝色,基因组成是bb,亲代双方各提供一个基因b,而Ⅱ7、8的虹膜是棕色,必有一个A基因控制,所以Ⅱ7、8的基因组成分别是Bb,遗传图解如图:
可见图中7和8的基因均是Bb。图中1(棕色)和2(蓝色)婚配,后代既有棕色又有蓝色,可见1(棕色)是杂合体,即基因组成是Bb,2的基因组成是bb。综上分析可知,由如图所示家族眼睛颜色的遗传情况可推断棕色是显性性状,1和2的基因组成分别是Bb、bb,7和8的基因组成分别是Bb、Bb。(3)图中6(棕色)和5(蓝色)婚配,后代既有棕色又有蓝色,可见6(棕色)是杂合体,即Bb,5是bb。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可见5和6再生一个孩子是蓝眼睛的可能性是50%。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各是50%。所以5和6再生一个孩子是蓝眼睛女孩的可能性50%×50%═25%。图中3和4均是蓝色眼睛,基因均是bb,后代100%是蓝色眼睛,由人的性别遗传图可见生男生女的机会各是50%,所以3和4再生一个孩子是蓝眼睛男孩的可能性100%×50%═50%。(4)17的眼睛颜色与父母不同,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并且可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5)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产生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产生一种含X的卵细胞。图中5是男性,性染色体是XY,由人的性别遗传图可见其中X来自2,Y来自1。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15.【答案】(1)基因突变
(2)能够遗传,因为安康羊表现出的变异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物质的变化,所以这种变异能够遗传。
(3)从饲养的角度来说,人们愿意选择这种变异的绵羊。因此这种变异对绵羊的生存与繁衍就是有利变异。但是,如果脱离了人的饲养,安康羊所表现出的变异就是不利变异。因为腿短而弯曲,跳跃能力差等性状是不利于羊野外生存的。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根据题中可知,“安康羊”是普通绵羊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遗传物质,所以基因突变属于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这种变异能够遗传。因为安康羊表现出的变异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物质的变化,所以安康羊的这种变异能够遗传。
(3)根据题中材料可知:“安康羊与正常的绵羊相比,腿短而弯曲,背长,跳跃能力差,甚至不能跳过矮篱笆墙”,这种变异使绵羊容易被天敌捕食,不利于绵羊的生存,因此是不利变异。从饲养的角度来说,“这种特性的羊便于饲养管理,于是被选择下来”人们愿意选择这种变异的绵羊,因此这种变异对绵羊的生存与繁衍就是有利变异。
故答案为:(1)基因突变;(2)能够遗传,因为安康羊表现出的变异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物质的变化,所以这种变异能够遗传;(3)从饲养的角度来说,人们愿意选择这种变异的绵羊。因此这种变异对绵羊的生存与繁衍就是有利变异。但是,如果脱离了人的饲养,安康羊所表现出的变异就是不利变异。因为腿短而弯曲,跳跃能力差等性状是不利于羊野外生存的。
【分析】变异的类型:①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16.【答案】(1)基因
(2)提高产量
(3)随机抽样
(4)(46÷170)×100%=27%
(5)
【知识点】调查法;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解析】【解答】(1)转基因是一项现代生物技术,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转接到其他生物的基因组中
(2)转基因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巧妙地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其某些性状,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有利一面是能提高产量;
(3)为使调查结果更真实,选择调查对象时,应随机抽样;
(4)从表中可知,支持转基因食品的占46÷(46+54+70)×100%=27%;
(5)由上表可知,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支持的占46人,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不支持的占54人,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说不清的占70人,调查结果转化为饼状图是:
。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