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件 (鲁科版必修1).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课件 (鲁科版必修1).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1-01 07:22:52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第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知识点一设计1设计2第


自然资源与人类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创新演练·大冲关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的差异。
3.运用案例分析法,说明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
时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
人类可以直接从 获得,并用于 和 的物质与能量。自然界生产生活2.分类可再生人类3.共同特征
(1)分布的 。
(2)资源间的联系性。
(3)数量的 。
(4)利用的发展性。不平衡性有限性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采集种植数量质量质量数量质量数量较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退化污染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再生能力长远利益子孙后代开源节能环境保护 教材P83表4-1-2探究
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有何变化?
提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越来越小。如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得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替代性资源不断被发现,资源的利用范围不断扩大。 2.工业文明时期与采猎文明时期相比,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有何差异?为什么?
提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与规模扩大。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对资源需求量扩大,科学技术发展为资源大规模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
3.采猎文明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因此对环境的破坏性大;而工业文明时期相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与采猎文明时期相比,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同时,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导致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来源于自然环境,尽管多种多样,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其特征也影响了其开发利用,具体分析如下:可再生资源的分布都有地带性规律
这种说法不全面。土地、水、生物等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地带性规律。而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多受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制约,一般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判断某些物质或能量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天然)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有用),二者缺一不可。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但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柴油、煤油等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再如,雷电等尽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但由于目前仍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也不属于自然资源。分析材料中划横线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其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做题时,先通读材料,把握住标注①~④的特点,结合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要求,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回答。回答问题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答案] 反映出的自然资源共性特征自上而下依次是:数量的有限性 分布的不平衡性 资源间的联系性 利用的发展性
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自上而下依次是: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因地制宜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1.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2)题。
(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再生,取之不尽
B.矿产资源的开发潜力是有限的
C.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其分布也
是有规律的
D.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分布都具有明显的
区域分异规律(2)下列资源中,与其他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
系特别明显的是 (  )
A.煤炭          B.铁矿
C.森林 D.石油
解析:第(1)题,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再生,但它们都有一定周期,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内,资源数量都是有限的;随着科技进步,任何资源的开发潜力都是无限的;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影响,分布受地质规律制约;某些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第(2)题,可再生资源之间联系性尤为突出。
答案:(1)C (2)C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作用不同,以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我国土地资源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例2]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
A.a——原料       B.b——土地
C.c——劳动力 D.d——技术 (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解析]  第(1)题,在工业文明阶段,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是技术因素。第(2)题,区位即位置,是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影响。
[答案]  (1)D (2)D2.你知道吗?土壤妈妈最近生病啦!人们实行“塑料地
膜”技术,把大片的塑料地膜当温室,用上一年都破碎了,就扔到土壤里。可是,这种塑料是土壤妈妈不能消化的呀,吃到肚子里会胃疼的!同时化肥使用过多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妈妈无法“呼吸”,生
“肺病”。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下列有关土壤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
都是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B.土壤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C.土壤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
D.土壤资源的分布规律不受水热、生物条件制约
解析:土壤资源属于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
答案:C(2)就材料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问题出现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
B.该问题表明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该问题反映出地膜、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退化和
土壤污染
D.由于土壤有自净能力,土壤污染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出现在工业文明阶段,反映出地膜、化肥的大量使用或使用不当会导致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
答案:C1.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及产生的问题 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时,要对其保护和促进再生,使后续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至少达到目前的水平;二是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在实现合理开发的同时,要找到能够代替它们的新资源。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例3] (2010·山东高考)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下图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 (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重庆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如第三产业的发展、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等。第(2)题,从图中可知,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水电的比重较低。当地天然气、水能资源丰富,今后应降低煤炭比重,增加水电和天然气比重。
[答案] (1)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2)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较低。 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3.阅读下列漫画,完成(1)~(3)题。 (1)漫画中的行为属于滥采导致耕地减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漫画中的行为会导致矿产资源短缺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漫画中的人类行为具有关联性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读漫画可知①为非法开采矿产资源;②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工业污染;③为水资源紧缺;④为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采。
答案:(1)D (2)A (3)C点击此图片进入
创新演练·大冲关课件37张PPT。第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知识点一设计1设计2第
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
以洪灾为例知识点二创新演练·大冲关——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危害。
3.掌握以洪灾为例,分析说明自然灾害发生的
主要原因及危害。一、自然灾害
1.概念
指在 发生的,对人类 和 构成危害的事件。
2.常见灾种
(1)气象灾害: 、洪水、 等。
(2)地质灾害: 、火山、滑坡、 等。
(3)生物灾害:蝗灾、赤潮、农作物病虫害等。自然界生命财产台风干旱地震泥石流 3.危害
严重影响人类 、 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认识洪水和洪灾
1.洪水
河流水位超过 地面出现的 现象的统称。 生产生活河滩溢流溢出冲垮工业农业中断商业紊乱洪水人类强降雨滑坡泥石流排水速度围湖造田占据河道监测预报防洪退耕还湖调蓄能力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防灾减灾乱砍滥伐抗洪抢险指挥 1.从图中看,我国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为什么?
提示:从图中看出,我国洪灾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其主要原因是东部季风区雨季长,降水多,且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如遇暴雨或降水时间长,则易成灾。 2.滑坡多发区位于什么地区?据其分布分析影响滑坡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提示:从图中看出,滑坡多发区为我国西南山区及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区山高谷深,山体坡度较陡,如果植被破坏,遇暴雨,则易诱发山体滑坡;黄土高原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如果植被破坏,多种因素影响下也易产生滑坡。由此看出,山体的坡度、植被条件及降水条件是导致山体滑坡的主要自然
因素。
3.从图中看,我国常年干旱区分布于西北地区,为什么?
提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故气候干旱。 4.据图说明洪灾与哪些自然灾害有并发性?
提示:洪灾的发生往往是由强降水等因素所致,而强降水易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灾害。
5.据图分析寒潮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提示: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形成。距冬季风源地远近、地形等因素是影响寒潮大小的主要因素。 二、热点探究
2012年3月29日上午,热带风暴“帕卡”在南海南部海域生成,1日16时左右在越南登陆,受其影响,越南山区多处发生泥石流。
6.为什么“帕卡”登陆会引发泥石流?
提示:热带风暴会带来强降雨,引发泥石流。 洪水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水灾害,如下表分析:洪水与洪灾
洪水只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只有洪水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时才能形成洪灾,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国三种洪水类型的分布、类型及原因比较 [例1] (2010·江苏高考)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据此回答(1)~(2)题。(双选)
(1)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  )
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2)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
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解析] 第(1)题,西南旱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包括降水和蒸发两方面。第(2)题,阿勒泰位于干旱气候区,其洪水的主要来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
[答案] (1)BD (2)CD1.下列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流域地面坡度大、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率低,流
域汇水速度快
B.河谷顺直、通畅、纵向坡度小的河道排水速度快
C.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也会造成洪灾
D.洪水发生区的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致灾的可能
性和损失就越大解析:土壤含水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慢;河谷的纵向坡度越小,河道的排水速度越慢;洪水若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
答案:D1.概念、特点和危害 2.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1)流域内具备大量的易于搬运的破碎固体物质。
(2)具备丰富的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在一起的水。
(3)具备比降(河流两点间水面高差与距离之比)比较大的沟谷。
3.人类活动与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形成除与自然因素有关外,还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关。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强度和频度。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例2] (2010·浙江高考)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如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乙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  )
A.a          B.b
C.c D.d
(2)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  )
A.甲、庚 B.丙、庚
C.乙、丁 D.戊、辛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抽象的地形图,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图像信息和图图转换的能力。图乙中河流应为自高向低流,从图甲中的表2和表3可以看出该市西南方向坡度大,河流应向东北方向流,且在西北部和南部分别有支流注入,图乙中a图符合该特征,故选A。第(2)题,本题考查抽象地形图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甲中表1、2、3各项数据叠加后自左向右、自上向下依次为2、1、1、2、3、0、2、3、1,故完全同时具备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的区域为戊和辛两个区域,故选D。
[答案] (1)A (2)D2.读“我国地震带和泥石流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的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
原因是什么?(3)我国四大高原中,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是________,给
当地带来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加剧,其主要的人为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
(5)对泥石流灾害,我们应采取的防御措施有哪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治理。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分布与地震的分布具有相关性。地震活动频繁地区,断层发育,岩石破碎,外力作用容易发生,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充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会诱发泥石流。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清楚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答案:(1)流域内具备大量的易于搬运的破碎固体物质;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具备比降较大的沟谷。 (2)地震活动频繁地区,断裂发育强烈,岩石易破碎。 (3)云贵高原 冲毁农田、房屋、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4)植被破坏严重 (5)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合理开展经济活动,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点击此图片进入
创新演练·大冲关课件32张PPT。第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前预习·巧设计名师课堂·一点通知识点一设计1设计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知识点二创新演练·大冲关1.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3.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因素
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
等。太阳辐射人类活动冰期间冰期十万年寒冷温暖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依据: 增加的趋势,与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
(2)结论:近百年来的全球变暖与人类大量排放 导致的 有关。
2.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幅度预测
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海平面将上升 米。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温室效应1.4~5.8℃0.09~0.88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 的上升。
(2)可能导致 、洪涝、 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 的调整。
(4)对人类 的威胁会增加。海平面干旱暴雨生态系统健康 一、教材P91图4-3-2探究
1.地球气候的变化有何特点?
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气候变化呈现冷暖交替、波状起伏的特点。
2.什么是冰期?什么是间冰期?
提示:地球气温明显低于平均气温的时期为冰期,此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从高山向平原推进,气候变冷,海平面降低。冰期之间气候转暖,气温明显高于平均气温,这一时期称为间冰期。 3.冰期、间冰期的更替周期是多久?
提示:冰期、间冰期大约以十万年为周期更替,当前地球气候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 二、热点探究
2012年3月27日新华社电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统计资料表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有27条冰川消失,并有后期加速的趋势。
4.祁连山冰川消失加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全球气候变暖。
5.从长远来看,祁连山冰川消失加剧对当地农业有何影响?
提示:当地属于绿洲农业,冰川消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例1] (2010·安徽高考)《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1)~(2)题。 (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故选D。第(2)题,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低温冻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更大。故选C。
[答案] (1)D (2)C1.读图,回答(1)~(2)题。(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和下列哪些过程有关 (  )
A.a、b B.a、c
C.b、d D.b、c
解析:由于大量人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毁林等,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吸收地面辐射的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也增强。
答案:C(2)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 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 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
答案:A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例2]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扩大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人类活动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
A.禁止使用氟氯烃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海平面若升高40~50厘米,农田地下水位会上升,加上海水盐度高,会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同时由于海平面上升,滩涂面积会减少;从图上看,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会淹没农田,但对港口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第(2)题,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应对全球变暖的积极措施。
[答案] (1)A (2)C 2.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
此回答(1)~(2)题。
(1)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解析:A、B、C三项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造成的,可较易改变。
答案:D(2)防治全球变暖应采取的措施有 (  )
A.各国要制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不要去管别的国家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C.砍伐森林,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求
D.禁止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
解析:防治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应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的两个角度去分析。
答案:B点击此图片进入
创新演练·大冲关课件30张PPT。第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归纳·整合·串联单元小结与测评专题·迁移·发散检测·发现·闯关专题一专题二 [例1] (2011·江苏高考)下图为豫西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分布图。一旬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降水密切相关。据此回答(1)~(2)题。(双选) (1)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A.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
B.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C.自洛阳向南逐渐减小
D.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2)关于年干旱旬数分布特征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B.②地区干旱程度高于①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C.③地区等值线分布主要受河流影响
D.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可知,该地区年干旱旬数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且部分地区存在闭合的等值线,说明这些地区有高值或低值中心分布。第(2)题,①地区位于山地的东南坡,该地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干旱旬数偏少,这说明地形对图中等值线分布的影响;图中越往西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越少,故干旱旬数越多,这说明季风对图中等值线分布的影响。
[答案]  AD 一、什么是遥感技术
1.遥感技术的概念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遥感就是在距离地球一定距离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仪器和电子仪器,接收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的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最后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用于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2.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3.遥感技术的工作特点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三、学看遥感影像
1.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在遥感影像上,不同地物有不同的影像特征。这些影像特征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这种依据叫做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2.直接解译标志
(1)概念: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影像上的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形等。(2)案例:如教材P98图4-4-3。 3.间接解译标志
(1)概念:间接解译标志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以推断其他的相关地物。
(2)案例:如教材P98图4-4-3。 4.学看遥感影像注意的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地物的差异、合成影像波段的差异,以及地物特征的季节差异,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波段、不同季节的影像解译标志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有的还应当结合实地调查进行解译。 [例2]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
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
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
①判断水体污染 ②判断人口分布 ③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④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从图中重度病害和健康植物反射率曲线可以看出,符合题意的波段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线范围。第(2)题,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因为图中很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反射率不同,由生长状况可推断粮食作物产量。第(3)题,不同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污染水体和未污染水体反射率不同,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和较轻反射率也不同,据此,能用遥感技术来判断水体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程度。
[答案] (1)B (2)D (3)B点击此图片进入
检测·发现·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