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2022学年山鲁教版九年级(上)期末仿真模拟化学试卷
(五四学制)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题是“蓝色未来”,旨在引导人们从细微之处践行环保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环保主题的是
A. 自带布袋购物 B. 草稿纸尽可能两面使用
C. 使用一次性木筷 D. 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
【答案】
【解析】解:、购物时自带布袋可以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能够减少白色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
B、双面使用纸张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使用一次性筷子,不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增加树木的砍伐,减少二氧化碳的消耗,故C符合题意;
D、选择行车作为出行工具,减少汽油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本题考查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有关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从海水中获得物质都需要经过化学变化
B. 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 在军事演练现场,士兵将一个完好的引信式手雷投出,手雷爆炸,只蕴含物理变化引发的化学变化,不蕴含化学变化引发的物理变化
【答案】
【解析】解:、从海水中获得物质都需要经过化学变化错误,如海水晒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正确,因为生成了碳酸钙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是根据沸点的不同而分离的,属于物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错误;故选项错误;
D、在军事演练现场,士兵将一个完好的引信式手雷投出,手雷爆炸,只蕴含物理变化引发的化学变化,不蕴含化学变化引发的物理变化错误,因为爆炸后的能量推动运动,是化学变化引发的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托盘天平未经调零即用来称取氯化钠固体
B. 称量时托盘天平指针偏左,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C. 量取水时,用规格为的量筒
D. 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答案】
【解析】解:、托盘天平需经调零后再称取氯化钠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称量时托盘天平指针偏左,说明药品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药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氧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合,应用规格为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正确。
D、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相当于稀释了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小东同学家的西红柿植株生长不茂盛,叶色淡绿,需要施加的肥料是
A. 尿素 B. 磷矿粉 C. 碳酸钾 D. 磷酸二氢钾
【答案】
【解析】解:小东同学家的西红柿植株生长不茂盛,叶色淡绿,说明土壤缺乏氮元素,需要施加的肥料是氮肥,尿素属于氮肥。磷矿粉、碳酸钾、磷酸二氢钾分别属于磷肥、钾肥、复合肥,均不符合要求。
故选:。
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提高产量;磷肥可以促进作物根系发达,还可以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农作物缺磷时,表现为生长迟缓,产量降低;钾肥能使农作物的茎秆粗壮,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氮肥、磷肥、钾肥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表是对已学知识的部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化肥类型及用途 体内元素分类及缺乏症
属于钾肥,可促进植物枝叶茂盛
属于磷肥,可促使植物根系发达 缺微量元素铁会患缺铁性贫血
缺常量元素钙会患佝偻病
环境保护与措施 化学与生活安全
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为节省能源,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 去废弃的煤矿探险要做灯火实验
浓硫酸溅到皮肤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A. B. C. D.
【答案】
【解析】解:、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所以 属于钾肥,不能促进植物枝叶茂盛,故A错误;
B、缺微量元素铁会患缺铁性贫血,缺常量元素钙会患佝偻病或骨质疏松症,故B正确;
C、为治理雾霾,要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故C错误;
D、去废弃的煤矿探险不能做灯火实验,容易发生爆炸;浓硫酸溅到皮肤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的碳酸氢钠溶液,故D错误。
故选:。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化肥的分类和作用,知道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知道治理雾霾的方法,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
家庭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调味用的食醋 B. 餐饮用的啤酒
C. 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D. 炒菜用的铝合金锅
【答案】
【解析】解:、调味用的食醋是醋酸和水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啤酒中有水和酒精,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冰水共存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D、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因此铝合金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合金等,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推理和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B. 酸中一定含氢元素,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答案】
【解析】解:、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推理正确。
B、酸中一定含氢元素,但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水、氢氧化钠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故选项推理错误.
D、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
A、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B、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C、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是单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图中“”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相互能反应。图中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可能是过氧化氢
B. 中只有一种氧化物
C. ,的化学反应类型可能相同
D. 图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只有一个是放热反应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推断,掌握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才能正确解答。本题提供的条件较少,物质间的关系较多,必须熟练掌握物质间的关系才能正确解答,最后要进行验证。
【解答】
根据题中提供的物质类别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因为,是单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且会与反应,、都会生成,所以可能是水,是氧化钙,是氢氧化钙,是碳酸钙,和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可能是氢气,是活泼金属,、是盐酸和硫酸中的一种,经检验符合图中关系。
A.是盐酸或硫酸中的一种,故A错误;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中氧化钙和水都是氧化物,故B错误;
C.即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是置换反应;是氢气转化成水,可以是氢气与金属氧化物生成金属和水的反应,是置换反应,也可能是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故C正确;
D.图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氧化钙和水、活泼金属和酸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氢气燃烧生成水的也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
盐酸先生闯迷宫如图,请你帮他选择行进路线不发生化学反应
A. B. C. D.
【答案】
【解析】解:、由于盐酸能与较活泼金属镁、铁、锌等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于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反应,故B符合题意;
C、由于盐酸能与碳酸钙、碳酸氢钠、碳酸钠等碳酸盐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盐酸能够与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碱起中和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解决该题应该找出一条不能和盐酸发生反应的物质构成的路。酸的化学性质有: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能够和活泼金属反应,能够和金属氧化物反应,能够和碱反应,能够和某些盐反应。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酸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关注“气泡”情况很重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碳酸钠: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即可
B. 金属和酸反应:当其它条件都相同时,产生气泡速度越快,则金属越活泼
C. 复分解反应条件之一:生成物中有气体气泡产生
D. 检查装置气密性:导气管伸入水中,手握容器外壁,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好
【答案】
【解析】解:、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错误。
B、当其它条件都相同时,产生气泡速度越快,则金属越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故复分解反应条件之一:生成物中有气体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活动性越强。
C、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的饱和溶液,两只试管中分别装有和固体,向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一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溶解度曲线为曲线
B. 降温可使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 的饱和溶液从降温到,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 时,、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
【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以及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
A.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所以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的溶解度曲线为曲线,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所以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升温可使的饱和溶液变浑浊,故B错误;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的饱和溶液从降温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
D.时,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故D正确。
故选D。
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和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加入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中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B. 图中的值为
C. 图中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 图中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变化情况可用图中段曲线表示
【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最后到达最高点说明已经反应完了进行解答。
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只有把盐酸反应完了,才能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因为如果碳酸钠与氯化钙先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也会被剩余的盐酸溶解掉,将不会看到沉淀。
【解答】
A、图中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故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
设生成气体所需的的质量为,生成沉淀所需的质量为,则
解得,溶液的质量,所以图中点的值为,故B错误;
C、点表示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故C错误;
D、图中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反应,值保持不变,所以图中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变化情况可用图中段曲线表示,故D正确。
故选:。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含有和的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滤渣中一定含有和,滤液中一定含有
B. 滤渣中一定不含,滤液中一定含有和
C. 滤渣中一定含有,滤液中可能含有和
D. 滤渣中一定含有和,滤液中可能含有和
【答案】
【解析】解:向含有和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由于金属的活泼性是:铁铜银。则铁粉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后硝酸铜与铁反应。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没有,一定有,可能有滤液中一定有,可能含有、。
故选:。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氢铜银,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化学学习要建构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元素观: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
B. 分类观:从组成上看干冰和酒精都属于氧化物
C. 变化观:氢气和水可以相互转化
D. 微粒观: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
【解析】解:、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正确;
B、酒精由、、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有机物,错误;
C、氢气和水可以相互转化,正确;
D、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构成以及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所涉及的变化相同
B.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D. “釜底抽薪”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
【答案】
【解析】解:、在古代,人们把烧红的生铁放在铁砧上反复捶打,最终使生铁转化为钢,这就是“千锤百炼”、“百炼成钢”的来历,目的是让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含碳量,属于化学变化;沙里淘金是从沙子中分离出金,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稻花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稻花香,故选项说法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意思是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
D、成语“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钻木取火,是因为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就燃烧起来;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燃烧的条件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
C. 碳在氧气中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D. 自然界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
【解析】解:、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具有还原性,在工业上可以用来冶炼金属,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在氧气中燃烧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自然界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自然界消耗的主要途径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年奥运会奖牌制作原料来自于电子垃圾中提炼出来的金属。从废线路板中提炼贵重金属和制备硫酸铜晶体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在酸性环境中有过氧化氢存在时,铁和铜分别会转化为铁离子和铜离子。
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提炼出的贵重金属可制作奖牌,其成分是______;
调节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滤液中______填金属离子符号;
写出粗铜中的铜与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过滤 金或铂 和
【解析】解:
操作得到固体和液体,所以是过滤;
提炼出的贵重金属可制作奖牌,其中有金或铂,所以其成分是金或铂;
调节,根据生成固体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所以主要目的是除去滤液中和;
根据信息“在酸性环境中有过氧化氢存在时,铁和铜分别会转化为铁离子和铜离子。”,可知粗铜中的铜与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过滤;
金或铂;
和;
。
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点的含义是______。
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时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少的是______。
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宜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将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所得三种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答案】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乙 降低温度 丙乙甲
【解析】解: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图中点的含义是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时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少的是乙;
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将而增大,所以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宜采用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将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析出较多的晶体,所以所得三种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
故答案为: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乙;
降低温度;
丙乙甲。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A、、、、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其中是红棕色固体,能供给呼吸,、组成元素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可一步转化,“一”表示物质间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略去。分析辨识,回答问题。
的化学式为 ______ 。
写出的一种用途 ______ 。
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答案】 灭火合理即可 合理即可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是红棕色固体,能供给呼吸,则可知是氧化铁,是氧气;可以生成,可以生成,间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元素相同,则是二氧化碳,是一氧化碳。间可以相互转化,则可能是碳酸钙,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由上述分析可知,是氧气,化学式为;
为二氧化碳,由于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来灭火等;
与的反应是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了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的反应可以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灭火合理即可。
;
合理即可。
根据题意分析,是红棕色固体,能供给呼吸,则可知是氧化铁,是氧气;可以生成,可以生成,间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元素相同,则是二氧化碳,是一氧化碳。间可以相互转化,则可能是碳酸钙,据此分析解答。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年机遇与挑战同在。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采取有效防疫措施,免受病毒侵害。
我们每天要补充蛋白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西瓜
白菜
米饭
鸡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奋力抗击“新冠”的过程中,各省纷纷向武汉运送急需物资。生产下列物资使用的主要材料中,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 。
A.防护眼罩
B.口罩
C.橡胶手套
D.医用酒精
嫦娥四号降落相机镜筒由钛合金制作。甲图是钛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图摘自元素周期表,部分信息略去,则 ______ 。
【答案】
【解析】解:、西瓜富含维生素和糖类,故错误;
、白菜富含维生素,故错误;
、米饭富含糖类,故错误;
、鸡蛋富含蛋白质,故正确;
故填:;
、防护眼罩的主要材料为塑料,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B、生产口罩的主要材料为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C、橡胶手套的主要材料为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
D、医用酒精是酒精的水溶液,酒精属于有机物,但不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正确。
故选:;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则;故填:。
根据常见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分析判断;
根据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进行解答;
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分析回答。
本题主要考查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紧密,学会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小华实验操作考试的题目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并测定其酸碱度.考试时,小华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
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
以上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用字母表示.
上图所示的操作中,若中砝码的质量为,游码的读数为,则碳酸钠的实际质量为______
小华在测定所配制的溶液的酸碱度时,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进行测定,则测得的溶液的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答案】玻璃棒 药匙 偏小
【解析】解:是玻璃棒,是药匙;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
左码右物称量时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由于碳酸钠显碱性值大于,用水湿润后,因为水的值等于,所以结果会偏小;
故答案为:玻璃棒药匙 偏小
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考虑;根据左码右物称量时质量的算法考虑;根据碳酸钠的酸碱性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配制溶液的步骤,天平称量物质质量的计算方法,用水润湿后值的变化,测值的具体方法.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
时,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甲物质,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
将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为______用“”“”或“”符号连接。
将甲溶液由点转变为点,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填一种即可。
如图,将放有固体的试管放入烧杯中,然后向试管内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丙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则对应的和物质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和水
B.镁条和稀盐酸
C.硝酸铵和水
D.氢氧化钠和水
【答案】丙 丙甲乙 增加溶质
【解析】解: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丙;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所以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甲物质,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应该按照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将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为:丙甲乙;
将甲溶液由点转变为点,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质;
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放有固体的试管放入烧杯中,然后向试管内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丙溶液中有固体析出,溶液温度升高,所以对应的和物质是:镁条和稀盐酸、氢氧化钠和水,故选:。
故答案为:丙;
;
丙甲乙;
增加溶质;
。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废烧碱含少量、、、等制
【制取流程】
【相关资料】
在溶液中加入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
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析出的晶体如图所示:
【问题讨论】
滤渣主要成分为和______,产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操作Ⅰ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和玻璃棒.
取少量溶液,加入溶液,充分混合,若观察到______填现象,则溶液中含.
结晶后,过滤时的温度须低于______
【组成确定】经实验测定,组产品中不含.
兴趣小组同学取干燥粗产品,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加热至,开始分解失水,充分加热可完全失水;时开始分解时完全分解;受热不分解.
【查阅资料】溶液能吸收:
实验前先要______,再装入粗产品,装置是作用是______.
粗产品加热至,据______填装置编号及现象,可知粗产品中含,测得,共增加,质量增加,实验测得,则可推算粗产品中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当加热至时,测得中剩余固体,则该剩余固体是______填化学式和的混合物.
【答案】 漏斗 出现气泡 检查装置气密性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中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解:【问题讨论】
通过转化关系中的物质可以看出,滤渣中除了氢氧化钠和氯化镁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还有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滤渣主要成分为和,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所以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经过操作分离出了液体和固体,所以操作是过滤,过滤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通过分析题中所给的资料,可知碳酸氢钠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题中加入氯化钡后,验证了溶液中含,所以观察的现象是:出现气泡;
通过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析出晶体的图示可以看出,温度高于时,会析出、,所以结晶后,过滤时的温度须低于;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气体的反应,在反应前需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对检验的数据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先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通过分析反应装置,可以看出无水硫酸铜是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水的,氢氧化钡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如果装置左端直接通空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会对实验造成干扰,所以装置是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当粗产品加热至,碳酸氢钠受热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粗产品加热至,据中产生白色沉淀,可知粗产品中含,
碳酸钠晶体分解也会生成水,碳酸氢钠分解也会生成水,所以测得,共增加是两部分水的质量,质量增加是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通过 可以看出,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所以::,
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为,
通过方程式可以看出碳酸氢钠的质量为,所以实验测得,则可推算粗产品中含有的质量为:,故粗产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加热到时,碳酸氢钠不会分解,通过中的计算可知碳酸氢钠为克,所以粗产品中含有碳酸钠晶体为克,
纯碳酸钠为:克,
当加热至时,测得中剩余固体,碳酸氢钠为克,碳酸钠晶体为克,
所以
所以该剩余固体是和和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
漏斗;
出现气泡;
;
检查装置气密性;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中产生白色沉淀;
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为,
通过方程式可以看出碳酸氢钠的质量为,所以实验测得,则可推算粗产品中含有的质量为:,故粗产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问题讨论】
根据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会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根据操作分离出的物质进行分析;
根据题中所给的资料,碳酸氢钠和氯化钡的反应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在不同温度下会析出不同的晶体进行分析;
根据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气体的反应,在反应前需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进行分析;
根据题中需要检验的物质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钠晶体、碳酸氢钠在以上都会分解进行分析;
根据加热到时分解的产物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的资料,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转化关系图对每个问题进行逐一的分析解答,难度较大,能很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结合下表给出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题:
时,将放在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______ ,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 精确到。
时,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是 ______ 写一种即可。
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是 ______ 。
中有少量杂质,提纯应使用的方法是 ______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答案】 加溶质合理即可 蒸发结晶
【解析】解: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时的溶解度是,水中最多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时,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是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等。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钠大,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是氯化钠。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钠大,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是氯化钠,所以中有少量杂质,提纯应使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故答案为:;。
加溶质合理即可。
。
蒸发结晶。
根据时的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分析解答;
根据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解答;
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结合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析出晶体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5.0分)
通过联想提出问题是探究的源泉,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了如下探究,请你协助他们完成:
【提出问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温度越高,化学反应也越快吗?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温度对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实验小组使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实验
的质量
的的体积
恒温水浴加热
收集一试管氧气所需要时间秒
实验中______;
在两次实验中,不同温度下收集同体积的氧气的实验设计目的是______;
上述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属于______反应.
【实验结论】通过两次实验的实验记录,你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实验拓展】请根据所学再举出一例与温度有关的实验结论:温度越高,______.
【答案】 控制变量 分解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也越快 分子间隔越大
【解析】解: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已经有水温不同,所以研究的其他因素必须保持一致,所以;
在两次实验中,不同温度下收集同体积的氧气的实验设计目的是控制变量;
上述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为一变多,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实验结论】你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温度越高,化学反应也越快;
【实验拓展】请根据所学再举出一例与温度有关的实验结论: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故答案为:
【实验探究】;控制变量;;分解;
【实验结论】温度越高,化学反应也越快.
【实验拓展】分子间隔越大.
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
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 ______ 。
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下列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______ 。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大量科学探究获得的,在实验室,小亮先取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再取一小粒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蓝色滤渣,然后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溶液呈中性;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猜想二:和;
猜想三: ______ ;
猜想四:、和。
分析:小明认为猜想 ______ 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与验证】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现象 溶液为无色 猜想 ______ 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结论:猜想一成立。
【拓展延伸】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 ______ 填“能”或“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答案】长颈漏斗 、 四 三 无明显现象 不能
【解析】解:标号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故填:长颈漏斗。
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下列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不能实现药品的分离液体不能进入长颈漏斗中。
故填:;。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时是;
猜想二:氢氧化钠过量时是和;
猜想三:硫酸铜过量时是、;
猜想四:、和。
分析:小明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填:、;四;。
【实验与验证】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现象 溶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中不会有硫酸铜 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会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不成立
故填:三;无明显现象。
【拓展延伸】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故填:不能。
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不同的实验装置,优缺点不同;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钾、钙、钠化学性质极活泼,因此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26页,共27页
第27页,共27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2022学年山鲁教版九年级(上)期末仿真模拟化学试卷
(五四学制)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题是“蓝色未来”,旨在引导人们从细微之处践行环保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环保主题的是
A. 自带布袋购物 B. 草稿纸尽可能两面使用
C. 使用一次性木筷 D. 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
下列有关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从海水中获得物质都需要经过化学变化
B. 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
D. 在军事演练现场,士兵将一个完好的引信式手雷投出,手雷爆炸,只蕴含物理变化引发的化学变化,不蕴含化学变化引发的物理变化
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托盘天平未经调零即用来称取氯化钠固体
B. 称量时托盘天平指针偏左,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C. 量取水时,用规格为的量筒
D. 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小东同学家的西红柿植株生长不茂盛,叶色淡绿,需要施加的肥料是
A. 尿素 B. 磷矿粉 C. 碳酸钾 D. 磷酸二氢钾
下表是对已学知识的部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化肥类型及用途 体内元素分类及缺乏症
属于钾肥,可促进植物枝叶茂盛
属于磷肥,可促使植物根系发达 缺微量元素铁会患缺铁性贫血
缺常量元素钙会患佝偻病
环境保护与措施 化学与生活安全
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为节省能源,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 去废弃的煤矿探险要做灯火实验
浓硫酸溅到皮肤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A. B. C. D.
家庭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调味用的食醋 B. 餐饮用的啤酒
C. 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 D. 炒菜用的铝合金锅
推理和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B. 酸中一定含氢元素,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是单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图中“”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相互能反应。图中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可能是过氧化氢
B. 中只有一种氧化物
C. ,的化学反应类型可能相同
D. 图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只有一个是放热反应
盐酸先生闯迷宫如图,请你帮他选择行进路线不发生化学反应
A. B. C. D.
在化学实验中关注“气泡”情况很重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碳酸钠: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即可
B. 金属和酸反应:当其它条件都相同时,产生气泡速度越快,则金属越活泼
C. 复分解反应条件之一:生成物中有气体气泡产生
D. 检查装置气密性:导气管伸入水中,手握容器外壁,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好
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的饱和溶液,两只试管中分别装有和固体,向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一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溶解度曲线为曲线
B. 降温可使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 的饱和溶液从降温到,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 时,、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
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和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加入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中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B. 图中的值为
C. 图中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 图中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变化情况可用图中段曲线表示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含有和的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滤渣中一定含有和,滤液中一定含有
B. 滤渣中一定不含,滤液中一定含有和
C. 滤渣中一定含有,滤液中可能含有和
D. 滤渣中一定含有和,滤液中可能含有和
化学学习要建构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元素观: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
B. 分类观:从组成上看干冰和酒精都属于氧化物
C. 变化观:氢气和水可以相互转化
D. 微粒观: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所涉及的变化相同
B.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D. “釜底抽薪”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
C. 碳在氧气中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D. 自然界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年奥运会奖牌制作原料来自于电子垃圾中提炼出来的金属。从废线路板中提炼贵重金属和制备硫酸铜晶体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在酸性环境中有过氧化氢存在时,铁和铜分别会转化为铁离子和铜离子。
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提炼出的贵重金属可制作奖牌,其成分是______;
调节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滤液中______填金属离子符号;
写出粗铜中的铜与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点的含义是______。
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时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少的是______。
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宜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将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所得三种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A、、、、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其中是红棕色固体,能供给呼吸,、组成元素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可一步转化,“一”表示物质间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略去。分析辨识,回答问题。
的化学式为 ______ 。
写出的一种用途 ______ 。
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年机遇与挑战同在。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采取有效防疫措施,免受病毒侵害。
我们每天要补充蛋白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西瓜 白菜 米饭 鸡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奋力抗击“新冠”的过程中,各省纷纷向武汉运送急需物资。生产下列物资使用的主要材料中,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 。
A.防护眼罩 B.口罩 C.橡胶手套 D.医用酒精
嫦娥四号降落相机镜筒由钛合金制作。甲图是钛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图摘自元素周期表,部分信息略去,则 ______ 。
小华实验操作考试的题目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并测定其酸碱度.考试时,小华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
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
以上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用字母表示.
上图所示的操作中,若中砝码的质量为,游码的读数为,则碳酸钠的实际质量为______
小华在测定所配制的溶液的酸碱度时,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进行测定,则测得的溶液的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
时,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甲物质,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
将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为______用“”“”或“”符号连接。
将甲溶液由点转变为点,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填一种即可。
如图,将放有固体的试管放入烧杯中,然后向试管内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丙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则对应的和物质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和水
B.镁条和稀盐酸
C.硝酸铵和水
D.氢氧化钠和水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废烧碱含少量、、、等制
【制取流程】
【相关资料】
在溶液中加入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
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析出的晶体如图所示:
【问题讨论】
滤渣主要成分为和______,产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操作Ⅰ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和玻璃棒.
取少量溶液,加入溶液,充分混合,若观察到______填现象,则溶液中含.
结晶后,过滤时的温度须低于______
【组成确定】经实验测定,组产品中不含.
兴趣小组同学取干燥粗产品,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加热至,开始分解失水,充分加热可完全失水;时开始分解时完全分解;受热不分解.
【查阅资料】溶液能吸收:
实验前先要______,再装入粗产品,装置是作用是______.
粗产品加热至,据______填装置编号及现象,可知粗产品中含,测得,共增加,质量增加,实验测得,则可推算粗产品中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当加热至时,测得中剩余固体,则该剩余固体是______填化学式和的混合物.
结合下表给出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题:
时,将放在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______ ,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 精确到。
时,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是 ______ 写一种即可。
这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是 ______ 。
中有少量杂质,提纯应使用的方法是 ______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5.0分)
通过联想提出问题是探究的源泉,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了如下探究,请你协助他们完成:
【提出问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温度越高,化学反应也越快吗?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温度对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实验小组使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实验
的质量
的的体积
恒温水浴加热
收集一试管氧气所需要时间秒
实验中______;
在两次实验中,不同温度下收集同体积的氧气的实验设计目的是______;
上述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属于______反应.
【实验结论】通过两次实验的实验记录,你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实验拓展】请根据所学再举出一例与温度有关的实验结论:温度越高,______.
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 ______ 。
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下列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______ 。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大量科学探究获得的,在实验室,小亮先取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再取一小粒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蓝色滤渣,然后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溶液呈中性;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猜想二:和;
猜想三: ______ ;
猜想四:、和。
分析:小明认为猜想 ______ 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与验证】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现象 溶液为无色 猜想 ______ 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结论:猜想一成立。
【拓展延伸】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 ______ 填“能”或“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第10页,共11页
第9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