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第11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1. 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信息通常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 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 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 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2. 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 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B. 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C.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3. 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 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 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 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给人们方便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 “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作为官方首次提出这一概念。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2月3日至3月4日,仅中央层面至少5次部署与“新基建”相关的任务,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两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简要梳理发现,“新基建”可分为狭义“新基建”和广义“新基建”。其中,狭义“新基建”指数字基础设施,包括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广义“新基建”指融合基础设施,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及交通、水利重大工程等。也就是说,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包括能源、交通、城市、水利在内的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例如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水利基础设施等。作为广义“新基建”,不仅服务于智慧产业(智慧农业、智慧制造业、智慧服务业)、智慧企业、智慧政府发展,还服务于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水利发展;不仅服务于供给端生产方式革命,还服务于需求端生活方式革命,进而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摘编自人民网《五方面理解“新基建”内涵与重点》)
材料二
传统基础设施大多局限于实体空间尤其陆域,重在有形连接,即“桥连接”,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桥梁等,俗称“铁公基”。新型基础设施不仅用于实体空间,更拓展至虚拟空间,重在无形连接,即“云连接”,主要包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群,也称“云设施”。鉴此,“新基建”和“老基建”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关系。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传统基础设施功能,而且放大了传统基础设施作用。“新基建”加力,“老基建”改造,可以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双轮”驱动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标志是,线上购物、线上支付、线上学习、线上会议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人已逐渐习惯线上生活。同时,产业互联网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表现在工作人员远程办公率、企业数字技术渗透率、制造产业机器人密度等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这里,不仅需要正确认识“新基建”和“老基建”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新基建”中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从非信息化、非数字化、非智能化、非网络化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全面转型,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发生重大革命,一切都在颠覆之中,一切都在重构之中。因此,不能就“新基建”谈“新基建”,正确的思维方式是跳出“新基建”谈“新基建”,由此才能认清“新基建”的深刻、深远、深情意义。 (摘编自李海舰《谈“新老”基建的关系》)
材料三
近期,地方两会陆续闭幕。人民网记者整理发现,各地在2019年的工作成果斐然。与往年不同的是,多地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基建投资方面更加偏向新基建领域,“新基建”成为各地两会热词。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4月份以来,上海、广东、重庆、山东、云南等全国十余个省份或城市已经出台了有关新基建的落地举措。
新基建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开始显现。对此,一些业内专家表示,新基建的加快建设将成为重要承接点,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有效拉动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发展,而且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石建勋认为,不少人存在一种认识误区,以为“新基建”将逐步代替“老基建”。其实,“新基建”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走“老基建”之路。要避免一哄而上,考虑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实际;要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循序推进,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风险。
(摘编自人民网《“新基建”成为热词需循序渐进推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包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四个方面。
B.“新基建”不仅为供给端生产方式革命提供服务,还为需求端生活方式革命提供服务,它为城市就业率提供了保障。
C.相较于“老基建”,“新基建”不仅用于虚拟空间,更拓展至实体空间,它使“老基建”的功能提升,还放大其作用。
D.我国工作人员远程办公率、企业数字技术渗透率等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说明我国互联网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和“老基建”都注重连接作用,二者是互为条件和互为支撑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与相互替代的关系。
B.若要认清“新基建”的深刻、深远、深情意义,必须跳出“新基建”谈“新基建”,不能就“新基建”谈“新基建”。
C.一些业内专家表示,新基建的加快建设既能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有效拉动经济,又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重要承接点。
D.有关专家指出,建设“新基建”不是代替“老基建”,同时“新基建”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走“老基建”之路,需要循序渐进。
6.结合相关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政府如何推动“新基建”的发展。(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
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它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
“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哪。”老人说。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老人设法用双手拉住钓线,用的力气刚好不会让钓线绷断。他知道如果不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
这是条大鱼,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我决不能让它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它奋力逃跑会有多大能耐。我要是它,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逃脱,直到把钓线扯断。不过,谢天谢地,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置它们于死地的人聪明,尽管它们更高贵,也更能干。
老人见过很多大鱼。他见过不少重量超过一千磅的,还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鱼,不过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而现在,他独自一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和一条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牢牢拴在一起,这鱼比他见到或听说过的任何一条鱼都大,而且他的左手还紧缩着,像拳曲的鹰爪。
不过,它总会松开的,他想。它总会复原,给右手帮帮忙的。这三样东西如同兄弟一般:那条鱼和我的两只手。这手一定得松开。真没用,竟然抽筋了。鱼又慢了下来,以它惯常的速度向前游。
我真搞不懂它刚才为什么跳起来,老人想。它那么一跳,简直就是为了让我瞧瞧它的个头儿有多大。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明白了。真希望我能让它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不过那样的话它就会发现这只抽筋的手了。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我能做到的。但愿我是这条鱼,他想,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所要对抗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智慧。
他舒舒服服地靠在木板上,忍受着一阵阵袭来的疼痛,那条鱼还在稳稳地游着,小船在黑魆魆的海水里缓缓前进。东边吹来的风在海面上掀起小小的波浪。中午时分,老人的左手不再抽筋了。
“鱼啊,这对你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他说着把钓线在肩上的麻袋上面挪动了一下位置。
他感到很舒服,但也很痛苦,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
(二)
下一轮较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就制服那条鱼了。可鱼还是直起身子慢慢游走了。
鱼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不过你有这个权利。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来吧,把我杀死吧,我不在乎谁死在谁手里。
你的脑子有点儿迷糊了,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男子汉一样,或者像条鱼那样,他想。
“头啊,清醒清醒吧。”他说话的声音连自己都听不见,“清醒起来吧。”
鱼又兜了两个圈子,还是老样子。
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老人想。每次他都感觉自己要垮掉了。真是不明白。可我还要再试一次。
他又试了一次,当他把鱼拉转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垮了。那鱼挺直身子,又慢慢游走了,大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摆摆。
我还要再试一次,他对自己许诺,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候已经力不从心,眼睛一忽看得见,一忽看不见。
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就这么着吧,他想,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
他承受着所有的痛楚,使出余下的全部气力,还有早已丧失的自尊,用来对抗鱼的痛苦挣扎。鱼朝他身边游了过来,在一旁优雅而缓慢地游着,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外板。它开始从船边游过,身子那么长,那么高,又那么宽,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头。
老人丢下钓线,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高,用足力气,再加上刚刚鼓起的劲儿,拼命向鱼的一侧刺去,鱼叉正落在大胸鳍后面,它的胸鳍高高耸起,和老人的胸膛一般高。老人感到铁叉已经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好扎得更深,然后把全身的重量都压了上去。
那鱼开始折腾起来,尽管已经死到临头,它还是从海水里高高地跃起,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和老人的正上方。接着,它又哗啦一声跌落下来,溅起的浪花泼洒在老人的全身和整条小船上。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双眼也模糊不清。但他还是放开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慢慢地从擦破了皮的双手中送出去,等他可以看清东西的时候,他看见那鱼仰面朝天,翻起了银色的肚皮。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伸出来,从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让海水都变了颜色,起先是暗黑色,像是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里的鱼群,然后又像云朵一样飘散开来。那鱼呈银白色,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荡。
老人趁自己眼睛好使的那一瞬间仔细瞧了瞧。然后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缆桩上绕了两圈,把头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这个老头儿真是累坏了,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有苦差事要干啦。”
我得准备好绳套和绳索,好把它绑在船边,他想。即使我们有两个人,往船里灌满水把鱼拉上船,再把船里的水舀出去,这条小船也绝对装不下它。我得把一切都准备妥当,然后再把它拖过来,捆得结结实实,再竖起杆,扬帆起航回家去。 (节选自《老人与海》)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一)开头,作者借用一连串动词和形象的比喻,写出大马林鱼身姿的巨大、漂亮、沉静,描写十分精当。
B. 选文(一)最后写到老人“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是因为老人不愿意面对此刻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
C. 选文(二)中,几次写到了老人“感觉自己要垮掉”,这样反复描写使得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
D. 选文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反复周旋,最终成功捕获大鱼的过程。结构、情节可谓简单,但其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
8. 大马林鱼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选文分析。(3分)
9.作家李湃曾说:“我在想,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海明威。”那么海明威的骨子里有什么不一般的东西呢?请结合选文,并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 阅读(19分)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0.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11.选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B.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12.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3.翻译(10分)
(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分)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4)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3分)
(二)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陂田:山田、水田。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称榆钱。两两:成双成对。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榆钱落尽、槿花稀疏、夕阳寒鸦写出了晚秋的宁静肃穆。
B.本诗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客观描绘村居所见,情感内蕴不露。
C.本诗语言绮丽、描摹细致,契合作者怡然、轻松、快乐的心境。
D.诗题为《村居》却不着力写村内的自然与生活景象,不落俗套。
15.“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人推赏,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三)16古诗默写(10分)
(1)《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心情的诗句是:“ , ”。
(2)“ , , 。”苏轼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他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 , !
(4)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 。”
三、语言应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为天下笑。
D.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喾,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B.商汤,即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C.《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D.古人的“名”和“字”,意义相同,如白居易,“乐天”而能“居易”。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函梁君臣之首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告以成功
C.世言晋王 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 之迹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以归梁
2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和猪叫“太牢”,羊叫“少牢”。
B.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C.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四.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材料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90”后员工突破2400名,在北斗加紧全球组网的攻坚期,这些“90”的人生梦想与北斗导航紧密相连,在各个岗位上绽放光彩。
材料三:鲁迅先生说:“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材料四: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以上的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二语文【答案】
1. C C项,曲解文意,“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原文是“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
2. B A项,曲解文意,“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错,原文是说“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C项,说法太绝对,“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中“完全被”说法绝对,原文是“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D项,说法绝对,“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错,原文是“这使它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只是猜测。
3. D D项,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原文中说的是“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强调的是“被奴役者”,而D项中“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并没有奴役,被控制,所以选D项。
4.【解答】(1)A.正确;
B.无中生有。“它为城市就业率提供了保障”于文无据;
C.顺序颠倒。原文是“不仅用于实体空间,更拓展至虚拟空间”;
D.曲解文意。原文是“产业互联网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有限定词“产业”。
故选:A。
5C.未然变已然。“已成为重要承接点”错。原文“对此,一些业内专家表示,新基建的加快建设将成为重要承接点,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有效拉动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发展,而且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可知。
故选:C。
6①多次部署任务;②出台落地举措;③增加基建投资;④增强建设力度。
7. D
8.外表强大漂亮,姿态优雅,始终保持镇定与清醒,懂得搏斗技巧,懂得忍受痛苦,坚持不懈,是一个男子汉一样的强大对手。
9. 借小说中的老人形象,我看到了海明威骨子里不一般的东西。那是在面对生活中的对手或困难时,即使身体极度疲累、痛楚,依旧能够与其较量、抗争的刚毅顽强、永不言弃的精神;那是在追寻自己的美好理想时,即使“感觉自己都要垮掉”,依旧能够与自己的内心、意志对抗的坚韧执着的高贵品质。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考试失利、技不如人等挫折,这样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海明威,用坚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去和对手,和自己较量,永不言弃,勇往直前。
10.A 11.C 12.C 13(略)
14.C; 解析:C项,“语言绮丽”错误。应为“质朴。
15.本诗最后两句动静结合: 牛缓缓行进,带得寒鸦而归,这一“动”愈衬出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用“夕阳”“牛背”“寒鸦”等“静”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牛怡然自得、牛与鸦的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画面,渲染了静谧、清幽、乃至寂寥的村居氛围。
16(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2)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7解析:A 定语后置句,其余为被动句。18解析:D 古人的“名”和“字”,还有意义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19解析:C 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函”,名词,本义是木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0解析:B A项,祈使语气,一定;商量语气,还是。B项,介词,把。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的。D项,表顺承;表转折。
21解析:A 古人又把牛叫“太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