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3.1城市的辐射功能同步练习(word,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3.1城市的辐射功能同步练习(word,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30 07:4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
一、基础巩固
1.现代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功能主要有(  )
①服务 ②管理 ③集散 ④防御 ⑤创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纽约、郑州等城市辐射范围的扩大主要得益于(  )
A.市场范围的扩大
B.科技水平的提高
C.人口数量的增加
D.交通条件的改善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不同行政等级城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5题。
3.图示区域的城市可分为(  )
A.2个等级 B.3个等级
C.4个等级 D.5个等级
4.图示区域的城市中(  )
A.漳州的辐射范围大于泉州
B.泉州的城市功能较龙岩单一
C.龙岩的城市服务功能少于厦门
D.漳州的辐射范围覆盖整个区域
5.影响厦门城市规模和等级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陆交通便利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国家政策扶持 ④渔业资源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是我国南部沿海某地区海港及其腹地关系示意图,图中圆圈大小代表城镇人口规模大小。读图,完成第6~7题。
6.下列关于图中港口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1的辐射范围与人口规模均大于P2
B.P1形成时间早,腹地范围大于P2
C.P1和P2的辐射范围以各自为中心均衡向四周扩展
D.P1与P2的城市等级与职能完全相同
7.下列关于图中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2将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B.高速公路的建设会使P2港口腹地范围缩小
C.高速公路的建设使M1、M2区位条件明显改善
D.M2的辐射范围大于M1,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强
都市圈是城市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呈现出来的空间结构模式。下面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和湘中都市圈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
8.对两都市圈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发展模式
②湘中都市圈是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③交通是连接城市的发展轴 ④两都市圈都有成熟的城市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相比,湘中都市圈(  )
A.城市职能更全
B.辐射范围更广
C.城市问题较少
D.交通更发达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古代,从武汉沿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
今天,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和旅游中心。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水运连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
(1)根据材料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河流、交通、政治等要素分析)
(2)武汉市作为区域服务中心地,其主要服务内容有哪些
(3)从古到今武汉市的辐射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能力提升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完成第1~2题。
1.北宋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北宋东京的城市功能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武汉城市圈范围图
3.该城市圈中,辐射范围最大的城市是(  )
A.黄冈 B.红安
C.武汉 D.大冶
4.黄石与大冶两城市辐射范围的关系类似于下图中的 (  )
读欧洲西部某城市地域结构图,完成第5~6题。
5.关于该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河流
B.甲区域住宅价格较高
C.交通是乙、丁两区共同的区位因素
D.火车站与汽车站不宜集中布局
6.该市高速公路的开通,最先影响其(  )
A.城市等级
B.辐射范围
C.产业结构
D.行政范围
7.读某假想地域城市分布图,图中城市等级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⑦ B.⑧②①
C.③④⑤ D.⑦⑥⑤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市群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体现在经济紧密联系,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材料二 “成渝经济区”作为人口超过1亿的区域大市场,是中西部市场化程度最高、产业集聚度最高和城市最密集的区域,“成渝经济区”总面积20.6万平方千米。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城市群分布及“成渝经济区”范围示意图。
(1)简述我国主要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及有利的自然条件。
(2)成渝城市群中,等级最高、辐射范围最大的两个城市是    、    。
(3)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说明成渝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城市的主要功能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
答案:D
解析:纽约城市辐射范围的扩大主要得益于港口条件,而郑州城市辐射范围的扩大主要得益于铁路的修建。
答案:3.B 4.C 5.C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的城市从行政区级别上分为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3级。第4题,读图可知,龙岩为地级市,厦门为副省级城市,厦门城市等级高于龙岩,因此龙岩的城市服务功能少于厦门,C项正确。漳州、泉州、龙岩城市等级相同,因此辐射范围大致相同,A、B两项错误;漳州城市等级
较低,辐射范围不能覆盖整个区域,D项错误。第5题,厦门海陆交通便利,对内对外扩大了服务范围;国家政策扶持也能提升城市规模和等级。厦门矿产资源不丰富;渔业资源丰富不能提升城市级别。
答案:6.A 7.D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P1的人口规模明显大于P2,且P1有高速公路与内陆城镇连接,其城市等级高于P2,故其辐射范围也比P2大;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出P1的形成时间比P2早;P1的辐射范围可能主要向高速公路方向延伸和扩展。第7题,M2不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因为P1的城市等级更高;高速公路的建设可能使P2港口的腹地范围扩大;受高速公路的影响,M2的区位条件明显改善,其辐射范围大于M1,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强。
答案:8.A 9.C
解析:第8题,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和周边等级不同的城市形成“中心城市+周边城市”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城市体系,故①正确。湘中都市圈中长沙、株洲和湘潭等级最高,形成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等级体系不明确,城市体系不成熟,故②正确,④错误。两都市圈都是以交通线路为发展轴,③正确。第9题,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相比,湘中都市圈等级低,职能种类少,辐射范围小,交通不便,但城市环境问题没有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存在问题较少,故C项正确。
答案:(1)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省级行政中心城市。
(2)集散、创新、管理、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气象等。
(3)辐射范围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交通方式由以内河航运为主,逐渐扩大到海陆联运、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通信事业也发展迅速。
解析:第(1)题,可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题,武汉市为湖北省的省级行政中心,也是湖北的经济中心,可从这两个方面回答。第(3)题,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武汉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从图中城市风貌可以看出,北宋东京城靠近河流,有桥梁连接两岸,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城市形成。第2题,东京城是北宋的都城,故以行政功能为主。
答案:3.C 4.C
解析:第3题,武汉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同时为湖北省的行政中心,等级最高,辐射范围最大。第4题,黄石为地级市,等级高,辐射范围大;大冶为县级市,等级低,辐射范围小;大冶市属于黄石市。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河流从该城区流过,说明该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河流;甲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住宅区价格较高;丁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乙位于铁路和公路交会处,交通便利,因此交通是乙、丁两区共同的区位因素;火车站与汽车站宜集中布局,方便人们出行。第6题,该市高速公路开通后,与外地的交通变得更加便捷,辐射范围扩大。
答案:C
解析:③大致位于区域的几何中心,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处,加之有放射状的铁路与区域内外相连,同时平坦的地形和区域内充足的资源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城市等级应该最高;②④⑥因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矿产资源,⑦因处在区域内外交通的咽喉,所以可能成为区域内的中等城市;①⑤⑧条件相对较差,形成低等级城市。
答案:(1)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城市建设成本低;(以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适宜,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河流、湖泊较多,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源和运输条件;东部临海,位置优越,便于对外联系。
(2)成都 重庆
(3)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产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交通便利(交通条件改善较多,方式多样);国家政策支持;世界产业转移带动城市的发展。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城市群的集中分布地区。城市群的自然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及位置等。第(2)题,成都和重庆是省级行政中心,级别最高。第(3)题,运用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