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法国)
邵慧芳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人生之舟
方法策略:继续训练默读,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标出段落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
教读课·绘本故事(小说)
学情分析
学法基础
情感体验
小说文体特征的把握
(提高阅读速度,深化阅读体验)
(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旨)
(小说的“叙述”和“虚构”两大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
运用已学默读方法,圈点勾画,抓住主要信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继续学习猜读关键句默读法,探知小说“三要素”,培养基本的小说文体意识。(教学重点)
2.精读课文,提炼关键词,从描写、议论与抒情中整体认知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总结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等精神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教学重点)
3.了解小说叙述与虚构的本质特征,思考作者写作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多角度体会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难点)
4.联系生活,挖掘身边“牧羊人”的共性品质;叙议结合,写作颁奖词,注重对人称和叙述方式的指导,全面概括牧羊人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内核,提升认知与情感体验。(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
示范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
课前预习法、默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明目标
默读,知大意
精读,品人物
仿写,升价值
作业,加巩固
质疑,悟主旨
总结,作应用
㈠
㈥
㈣
㈡
㈦
㈤
㈢
(一)导入,明目标
1、说说你记忆中的牧羊人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导入的目的在于最快速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让学生先谈谈记忆中的“牧羊人”形象,从而激发他们去发现课文中“牧羊人”特点的兴趣,唤醒学生在预学中对“植树的牧羊人”特殊形象的初步认知。
(一)导入,明目标
2、明确学习目标
(展示、补充、修改、明确、评估)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
课堂中,个人学习目标通过解读、补充和修改,上升为集体学习目标,有助于完善内容,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盲目阅读、片面阅读。
(二)默读,知大意
通过_____(默读方法),我快速了解到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
预习检测
提示1:第一次默读课文,快速圈点关键人物,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提示2: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通过划段落、做概括的方法,快速了解到文章讲述了“我”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45年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通过抓题眼、析题意、抓关键句(第20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的方法,得知文章整体讲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老人,用自己的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
(实现目标1:三次相遇——厘清作者写作思路)
(实现目标1:抓住中心人物、概括故事情节)
默读能力提升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提示:第二次默读课文,抓关键句或关键段落(开头结尾),结合猜读法,提出问题,解决疑惑。
为什么说这件事只有上天才能做到?
自然环境——荒原环境的恶劣(变化之大)、种树的艰难(成活率低);
生活环境——老人生活的凄苦孤独、无人陪伴(一生只做这一件事的难度);
社会环境——第二次相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老人依然坚持种树……
3.明确文体 学习知识
【设计意图】
1、巩固学法,强化学法意识。对已学默读方法进行检验,对默读学法进行延伸。
2、在默读能力提升环节,以猜读的形式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升阅读体验。关注事件的中心人物和情节的同时关注事件的价值和意义;关注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的同时关注其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通过点拨启发,自然引出“小说”文体的“三要素”,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实现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 培养文体意识)
(三)精读,品人物
参照示例,以“从第 段 中,我通过________(品析人物的方法),读出牧羊人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形式,
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提示:精读几段,关注文中描写或评价牧羊人的相关语句段落,圈点关键词语,做概括,加批注(至少两处)。
示例:从第7段牧羊人一颗一颗、一堆一堆地精心挑选归类橡子,我通过关注动作描写(正面描写)的方法,读出了他是一个心无旁骛、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牧羊人”人物形象关键词:
示例:(关注动作描写) 示例:(心无旁骛 认认真真)
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内容 牧羊人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等)
关注环境(间接性)描写,如:石房子的干净整洁和生活环境;失子丧妻后,选择一个人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依然坚持种树 一丝不苟、精细、平和、热爱生活等;
自信、不畏孤独、意志力坚强等;
有信念,有行动,不图回报、与世无争等
关注动作(直接性)描写,如:第7段老人选种子,细细归类选择的过程;第10段老人“爬、戳、放、盖”等一系列种树的具体动作和过程 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耐心、坚持不懈、心中有爱等
关注语言(直接性)描写,如:第10段“这块地是公家的,还是私家的?他说不知道”;第11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等 无私奉献、大公无私、伟大;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等
关注间接性描写,如第6段“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第14段的事件“羊吃树苗,于是他选择了养蜂”;第16段的环境变化“荒原变成绿洲、白桦树的蓬勃生长等” 安静、忠厚、不张扬;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慷慨无私、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等
关注直接性的评价(议论),如第1段“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第4段“他显得自信、平和” 难得的好人;自信、平和
关注间接性的评价(抒情),如“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努力之多,坚持之难,精神之高等
【设计意图】
通过品析语言、动作、神态等直接性(正面)描写和环境变化、人物对比等间接性(侧面)描写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抓住作者的评价与议论来全面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在课堂中落实精读批注的方法、教学追问中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形象及其精神意义,更能体味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实现目标2)
《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参看课作本第七题)
(四)质疑,悟主旨
虚构的故事却还是被广泛流传,这是为什么?
请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或写作手法中任选一个方面,探究这个故事打动人心的原因。
1、从人物形象来说,我们所看到的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热爱自然和生活的精神等等都值得人们学习,所以值得传扬。
2、从作品主题来看,老人的行为引起了世界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对如何创造幸福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层关系的解读和拷问。艾力泽老人是法国的,可是这个故事的生命诗意属于世界,属于每一个人。
3、作者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通过“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来讲述故事,每一次都有具体的时间、自然环境,甚至有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真实的社会背景,叙事人称和叙事背景显得真实而客观,让人信服。
知识卡片:小说的本质特征
叙述、虚构
【设计意图】
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
小说中的“现实”并不一定“真实”,但“虚构”往往指向“现实”。
(实现目标3)
请参考“最美教师支月英颁奖词”,为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写作一份2018年的颁奖词,50字左右。
(五)仿写,升价值
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支月英:芳兰振蕙叶】: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
提示:(1)点明事迹,彰显精神;(2)注意人称与叙述方式;(3)高度概括,简洁精炼;(4)自由创作。
【设计意图】以随文练笔的形式紧抓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效率。颁奖词的写作亦需关注人物、主题与叙述方式,在综合表达中将事、理、情有机融合。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拓展延伸,更全面地思考和概括牧羊人的事迹和精神意义,实现思维提升的目的。
学生作品朗读展示:
布菲,一位平凡老人却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仅靠一双手,他把一片荒芜变成了鸟语花香;仅靠一个人的力量,他坚守梦想,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完成的事。三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也望见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他是法国的骄傲,也是人类的骄傲!(高杰同学)
请你来总结——
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教读课:以篇带类,举一反三。
学法总结,为的是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堂课学习的内容,且对学习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归纳作用。但教师不能取而代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总结,以便发现问题。
(六)总结,作应用
默读法、猜读法、抓关键句、精读批注法
质疑探究、联系生活、读写结合……
必做:
(1)与同学交换修改颁奖词;
(2)补充并完善“默读学法”和“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选做:
阅读绘本《植树的男人》,比较小说与绘本的异同。
【设计意图】:
在作业中,将颁奖词加以交换修改,教师再指导进行整理、展示,学生会在写作、修改、交流、展示中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植树的牧羊人》本是一部绘本,课堂中我们关注的小说的文体知识和特征已有体现,但有所不同。如能在课外再进行绘本阅读,加以比较,学生会对两类文体作品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加巩固
教学反思
明确课型、明确目标、关注文体
备教材、备教参、备课作本
教学任务明晰化、教学形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