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课件2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0 12:3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妙喻悟文化,
“破”“立”见真章
——《拿来主义》
鲁 迅
且介亭杂文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即“半租界”。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表示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
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鲁迅杂文集:
《华盖集》、《坟》、
《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国民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
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
写作背景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条分缕析,合作探究
1.本篇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但是作者在哪才开始说“拿来主义”是什么,要如何“拿”?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
“放出眼光”指要深刻洞察,有鉴别力;
“自己来拿”指要自主选择,为我所用。
所以?
前6段,因为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闭关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回答了“为什么要拿来”的问题
回答了“什么是拿来”的问题
回答了“怎么样拿来”的问题
(1-4)
(5-9)
(10)
条分缕析,合作探究
2.在第七自然段之前出现了哪几个“主义”?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和危害?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
主义 实质 做法 后果 态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主 义 实 质 做 法 后 果 态 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闭关锁国(惧外排外)
卖国主义(媚外投降)
文化扩张
(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大门被枪炮打破,碰了一串钉子。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
否 定
送古董、画作、梅兰芳
祸延子孙
(子孙沦为乞丐)
否 定
否 定
送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中国大受其害,结果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误 国
卖 国
害 国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有什么区别?
拿来
抛来
抛给
送来
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
帝国主义是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条分缕析,合作探究
4.本文主要谈论“拿来主义”,为何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驳论:一种论证方式,先破后立即先打破错误的观点,然后建立新的观点。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1)“先破后立”,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等给“拿来主义”的提出做了铺垫。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等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5.“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废物
全盘接受
崇洋媚外
孱头
昏蛋
害怕继承
拒绝借鉴
全盘否定
盲目排斥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喻体 做法 本体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纯精华的部分
吃掉。但不“大宴宾客”
吸收(使用)
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作为史料
(存放)
趋利避害
(使用)
送一点去博物馆,其余毁掉
糟粕部分
送到药店,但不故弄玄虚。”
各自走散
封建糟粕
剔除(毁灭)




7.文章结尾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五个相应的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作用: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1)
2比喻论证(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因果论证(1-7)
——分析事物因果.
5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效果:将抽象的说理生动形象化,容易理解。
尼采
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
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
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子孙沦为乞丐
(亡国灭种)
论证构思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排外
误国
媚外
卖国
惧外
害国
因为
因果论证
所以
拿来主义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不对,所以要采取拿来主义!
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 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论证 方式不同 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方抽象的道理,重点在“喻”。 用同类事物作比较,重点在“较”,有一个比较推论的过程。
要求不同 本体和喻体本质不同,只在某一点上相似,喻体可以是想象、虚构的某种形象。 主体和客体是相同性质的事物,客体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事例,不能随意虚构。
效果不同 重在说理的形象和具体。 重在说理的严密与逻辑。
对比文中段落与修改段落,体会不同文字的表达效果。
【原文】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
【改文】还有几位艺术家拿一些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进行展览,作文化交流。
【分析】“捧”写出了民国政府的恭敬和卑微;“挂过去”写出了展示的卖力和寒碜;“发扬国光”为反语,讽刺卖国者不以之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体现了鲁迅先生文笔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的语言特点。
对比文中段落与修改段落,体会不同文字的表达效果。
【原文】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改文】当然,能够只送出去,也是好事。中国自诩物资丰富,最终留给百年后的子孙的财产却不多。
【分析】“也不算是坏事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表现“送去”主义对人民的伤害;再利用“尼采”的例子进行类比论证,表明光“送去”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最终会“发疯的”。
对比文中段落与修改段落,体会不同文字的表达效果。
【原文】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改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不需要大肆炫耀。
【分析】原文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正确处理办法。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结合社会热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怎么拿来
此前,在上海展出的《迪奥与艺术》因为一幅由摄影师陈漫拍摄的照片引发了网络热议。
女模特穿戴着清朝的护甲和头饰,头发油腻花白,皮肤黑黄,妆容厚重暗黑,满脸都是雀斑。她手提一款同色系的Dior包包,一双狭长阴郁的眯眯眼,正透过照片阴鸷地望着观众。
但就是这样一幅图片,却被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以东西方艺术融合,弘扬东方美学的名头,随着迪奥的艺术展,在全球各地巡回展出。
我们谈论美、追求美,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从追求温饱,到追求艺术和精神文明,这个过程我们花费了数十年。
在我们对美学的定义还处于空白的时候,潜藏在绚丽夺目的影视、艺术作品包装下,强势的西方文化悄然入侵。
我们恍若未觉,但西方国家对于「美」的标准和定义,早已经被潜移默化地植入脑海。 「眯眯眼、塌鼻梁、高颧骨」元素成为西方对中国人的审美偏见,是西方对亚裔群体的刻板印象。并且,这个「美」的标准和定义的解释权,被西方持续霸占并垄断至今。
《中国妇女报》
我们反对“白瘦幼”的病态审美,也拒绝制造容貌焦虑,我们更加反对这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畸形审美。“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要不得!这背后掺杂着丑化中国女性形象,曲解中华文化的意图,某些摄影师和国外品牌的“审美”,出格了!
央广网:
艺术当是美的,美的种类可以是多样的。我们推崇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并不代表我们接受无底线丑化;我们欢迎艺术的百花齐放,也不代表我们会容忍“假恶丑”大行其道。只有让艺术回归“真善美”的本真,才是品牌和作品立足长远的根本。
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