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这里是……|
缤纷多彩的祖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
授课教师:
(一)聚落及其分类
聚落
我们把人类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聚落分为: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
规模
规模较小
类型
农村、牧村、渔村等
生产方式
耕作、放牧、捕鱼
乡村
规模
类型
五种类型(中国)
生产方式
以工业、服务业为主
城市
规模较大
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
聚落 建筑物 交通现代化程度 商场 数量 学校 数量 医院 数量 有无 农田 有无 果园 有无 鱼塘 自然景观改变的程度
密集度 高度
城市
乡村
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
大 高
小 低
高
低
多
少
多
少
多
少
无
大
无
大
无
大
大
小
(二)聚落与环境
世界人口分布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河流
地形
土壤
交通
合作探究
问题一:
图中甲、乙、丙三地哪一地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问题二:
对比分析图中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大庆的“前世”和“今生”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水源
充足
交通
便利
土壤
肥沃
地形
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
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等
聚落的分布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河口、沿海地区,聚落分布密集
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聚落的形态
平原地区,团块状为主
聚落的形态
沿山麓、谷地或河流延伸成条带状为主
探究活动——认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王牌对王牌—我说你猜】
游戏规则:
1、全体同学转身背对黑板,根据老师描述的自然环境特征,抢答该自然景观下的民居建筑;
2、听到老师指令“请抢答”后开始举手抢答。
探究活动
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墙体厚可以减少传递进来的热量,窗户可以小减少热风。
探究活动
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竹楼上下两层,上层居住可以通风散热,防蚊虫,下层放杂物饲养牲畜等
探究活动
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冰屋就地取材,低矮无窗,抵挡极地寒风、防寒保暖。
探究活动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气候干燥,黄土深厚直立性强,窑洞冬暖夏凉。
探究活动
内蒙古草原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偏少,草原广阔。游牧生活,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和拆卸。
巩固提升
1.“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 乡村这里有河流 B. 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 城市这里有田野 D. 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地处( )
地表崎岖的山区 B. 冰天雪地的高原
C. 千旱缺水的荒漠 D. 灌溉便利的平原
B
D
巩固提升
2.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完成下列各题。
(1)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按照这种划分,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 ____ 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________。
乡村
沿河分布、交通便利
(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B
该地处在两条河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资的集散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