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第六章)
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 )
A.移栽植物时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目的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
B.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的运输,但不能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C.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的水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D.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生物圈的水循环将无法进行
2.如图1是某同学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步骤一是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B.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步骤二必须放在光下
C.步骤三中①②内分别盛有酒精、清水
D.步骤四的现象可以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下列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二者都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无法进行
C.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D.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关于叶的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叶的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
B.叶片上只有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
C.叶脉具有输导和支持作用
D.叶表皮上的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的“门户”
5.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下列关于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主要通过叶上下表皮的气孔进行
B.散失的水分主要来自有机物分解
C.可拉动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D.能提高大气的湿度从而增加降水
6.如图,取带叶的植株叶柄(甲组)和去叶的该植株叶柄(乙组),分别插入装有等量水的两只量筒中(如图),放在通风的暗室中一天后,两只量筒内液面高度出现明显差异。这主要是因为( )
A.甲组叶片多,光合作用强
B.甲组叶片多,蒸腾作用强
C.乙组叶片少,呼吸作用弱
D.乙组叶片少,光合作用弱
7.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移栽植物幼苗根部带土
B.增大蔬菜大棚内的昼夜温差
C.种植作物时合理密植
D.降低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8.将一株天竺葵置于黑暗环境一昼夜,然后移至光下,下图为天竺葵植株随光照强度增强时二氧化碳(CO2)吸收(释放)量发生变化的曲线图。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B段,随着光照增强天竺葵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越来越强
B.在B点时,天竺葵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C.在C点时,天竺葵植株积累的光合产物有机物最多
D.在D点时,天竺葵植株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可通过筛管运输到根茎部位
9.某同学选取生长旺盛的盆栽斑叶植物进行探究。先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选取一片较大的带白斑的叶片(如图,B区是白斑区,其余部分是绿色的),进行如下处理,将E区用铝箔上下盖起来,D处主叶脉用小刀切断,再将它移至阳光下数小时。假设A、B、C、E各区域形状大小一致,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该叶片取下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不变蓝的区域有A区、B区和E区
B.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应选取A区和C区形成对照
C.若设置A区和B区进行对照,目的是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
D.若要探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可选取C区和E区进行对照
10.如图,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用黑圆纸片将②处两面遮盖,移到阳光下几小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绿色部分变成黄白色
B.滴加碘液后发现①②两处均变蓝
C.本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D.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11.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立刻燃烧起来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要作用
12.下列对图中各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一表示在透明的密闭温室里,水稻种子从萌发到长成幼苗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第10~20天之间,氧气浓度增加是因为幼苗不进行呼吸作用
B.图二是密闭蔬菜大棚内一天中某气体的含量变化曲线,可判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C.图三曲线可以表示某些绿色植物在夏季晴天时蒸腾作用强度的变化情况
D.图四表示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a、c点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可知,增加光照强度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13.如图所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发生了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②曲线BD段表示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③在B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④整段曲线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14.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叶片的方向,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①代表氧气,②代表二氧化碳,说明叶片正在进行呼吸作用
B.若③代表水分,②代表水蒸气,说明叶片正在进行蒸腾作用
C.若叶片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则①代表二氧化碳,④代表有机物
D.此叶片在白天可进行光合作用,晚上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15.关于我国植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沙漠化严重
B.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C.人均森林面积少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
16.2020年是我国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为了帮助农户提高荔枝的品质和产量,科技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图甲中a、b、c分别表示荔枝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其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c过程的场所是叶肉细胞中的___________。
(2)图乙中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__(填“Ⅰ”或“Ⅱ”),它与图甲中的生理活动___________(填代号)相对应。
(3)图乙中曲线Ⅱ在12时左右的活动强度增强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较高。
(4)图乙中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量大于0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
(5)移栽植物时,往往在阴天和傍晚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抑制图甲中的___________(填代号)生理活动。
17.精准扶贫是湘潭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湘潭市因地制宜成功建成多个草莓生产基地,开展休闲采摘,带动观光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了探究草莓的生理作用,小苏同学在温室大棚设计了丙图所示的实验,将草莓植株暗处理一昼夜后,把丙图装置连接好,移至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②,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___________。取下叶片A和B,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变成蓝色的是___________(填“A”或“B”)叶片。而且实验后,他发现两个塑料袋的内表面都有水珠,这是由于草莓植株的蒸腾作用导致的,水蒸气是从甲图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结构散发出来的。
(2)为了进一步提高草莓的品质和产量,扶贫小组技术员对草莓大棚进行了测试,乙图是从0点开始持续密封24小时,测得的某气体浓度的变化情况,请判断该气体是________。
(3)草莓根系分布较浅,在种植过程中,注意不能积水,否则会烂根死亡,原因是草莓的根需要进行________作用。
18.如图表示发生在植物叶肉细胞内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请据图回答:
(1)A、B代表叶肉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其中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
(2)在B内发生的________作用能分解有机物,为植物提供能量。若①代表二氧化碳,则②代表______。
(3)植物通过导管输送来的水分,除了被叶肉细胞等利用外,更多部分则是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这个过程叫__________作用。
19.温室大棚能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各种适宜的环境条件,使作物增产,请据图回答问题:
(1)某同学为探究大棚内植物A的生理活动,设置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该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发现透明塑料袋内壁上出现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________作用;继续将该植物置于光下几小时后,摘下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发现②部分叶片为蓝色,________部分(填图甲中序号)叶片为棕黄色,则可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若要探究植物A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除将塑料袋内的氢氧化钠去除外,还应将实验装置置于______________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将袋内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3)该同学进一步探究了光照强度对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示)的影响,并将探究的结果绘制成了图乙曲线。要使植物A和B都能正常生长,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________点;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比较,植物A __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参考答案
1--5ADABB 6-10BDCCB 11-15DCCDB
16.(1)叶绿体 (2)Ⅱ;a (3)温度 (4)6~18(时) (5)b
17.(1)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A;⑤ (2)氧气 (3)呼吸
18.(1)叶绿体 线粒体 (2)呼吸 水 (3)蒸腾
19.(1)蒸腾;③ (2)黑暗(或无光) (3)d;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