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手法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
内容
思想情感
观点态度
表
里
回顾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语言
炼字/炼句
语言风格
为了什么
中考考查题型:
1、第一种: 炼字题
2、第二种: 炼句题
3、第三种: 诗眼题
4、第四种:语言风格题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中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诗歌的语言都非常精简,因而要想让语言出彩,每一个字、词,诗人或词人们都要很好地斟酌。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最能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
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从炼字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所占比例非常大。炼字成为了古诗鉴赏中命题的一个常见题型,几乎每年都会在试题中出现。
一、炼 字
类型
①动词。动词的提炼是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②形容词。妙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鉴赏形容词,要密切关注其修饰的对象和表露的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描写茫茫沙漠,用“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用“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
③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用“千里”写了江南入春之地域的广阔。
④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词。“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拟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
⑤拟声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⑥副词。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妙用副词,可以疏通文气,突出呼应,表现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态度。如“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诗人的怨责,强化他漂泊异乡之悲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渐欲”表现出繁花纷纷扑面而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诗人对春草初生的欣喜和爱怜之情。
⑦渲染颜色的词。诗中表现颜色的词语可以给人以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的色彩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彩。如姜虁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作者以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繁盛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⑧体现修辞手法的词。含有修辞手法的字词比较容易进入命题人的“法眼”,成为命题对象。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
一、常见三种方法
1.套用法。试题中常见“炼字”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二是作为修饰语的形容词、虚词等。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2.删换法。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看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的关键之处,也是赏析时答题的要点。
3.倒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给出的提示,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一般要说该字用得好,而“好处”中的其中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行倒推分析。
解题技巧
题型一:赏析炼字
提问方式:
1、诗中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4、诗中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三步法
1、释含义+明手法。点明该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夸张、比喻、对比、衬托等;或者点明该字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相关对象的,如动静角度,视觉、触觉角度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分析其效果(作用)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5个角度:
分析角度 作用效果
(1)从“描物”的角度分析 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的角度分析 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的角度分析 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
(4)从“抒情”的角度分析 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从“艺术”的角度分析 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特别提醒]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liàng)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译文
那是谁种下了萧萧修篁一片?萧萧竹叶伴我吟诗,偏偏提醒我为闲官。
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芳斗艳,孤独地守贞操迎接腊尾岁寒。
声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韵,影森森铺出我棋局中的清欢。
到明年即使被贬到更远地方,我还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
问:颈联中哪两个字用的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liàng)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问:颈联中哪两个字用的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①释义: “拂”和“侵”。拂,吹拂。侵,侵占。
②手法/翻译: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 “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
③效果、特点: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④情感:表达了作者闲适、旷达乐观的心态
答案:① “拂”和“侵”。 拂,吹拂。侵,侵占。②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
③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闲适、旷达乐观的心态 。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shē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①五盘岭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①“斗”字本义为争斗(字义),在这里化静为动(词性/手法) ,描绘出了两岸崖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的样子(绘景象) ,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效果) 。
②“攒”字本义为攒聚(字义) ,在这里化静为动(词性/手法) ,描写了群峰相连,仿佛聚在一起的样子(绘景象) ,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说效果) 。
这两字共同写出了五盘岭的奇险(说效果) 。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译文
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作业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作业
【参考答案】
① “穿”在文中有“穿行”之意,“数”即“数数”。②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③ “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炼句,就是锤炼句子,炼句不仅要讲究炼境和炼意,有时还是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
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是赏析诗人炼句之妙。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二、炼 句
一、诗眼
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这样的关键词、关键句就是“诗眼”。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中最精炼传神的词句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二、常见句式
1.省略
古诗词中省略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见的现象。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其中,“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就被省略了。
2.对仗
律诗一般由八句组成,其中颔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
3.倒装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诗句里常有句式倒装的现象:
①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昏月”;
②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句即“青松冷日色”;
4.互文
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都是互文见义。
5.列锦
限于篇幅的制约,诗人要想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往往将几个相互关联的名词罗列起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让读者去感知画面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使读者把握作者所描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的复杂感情。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永《望海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三、句子位置及作用
1.首句
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统领全诗,领起下文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2.中间句
承前启后、或承前面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尾句
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或以景衬情,用某种景衬托某种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赏析炼句2步骤
步
骤
一
理解意蕴
步
骤
二
多角度赏析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这既是赏句的前提,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语言
特点
表达技巧
结构(构思)特点
句子倒装——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整齐的美
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的美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首句作用
中间句作用
尾句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前启后
总结全诗/卒章显志/深化或升华主题/
表现情感/以景结情/以景衬情/含蓄隽永
1.解释语句
2.指出语句特点(语言、手法等)
3.表达效果或作用 (意境、情感、结构等)
答题模式
注意:根据具体题型的不同和本题分值的大小,酌情进行省略。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
一句的精妙之处。
注释
⑴礼部: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⑵紫殿:指京都贡院。暖吹:暖风,指春风。
⑶席:犹言列坐。
⑷衔枚:古代军旅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⑸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⑹列爵:分颁爵位。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
⑺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
⑻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句义、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作用、效果:动中见静,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寂静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①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的应试场景,②静中见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③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pèi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①候馆:指旅舍。②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
问题:请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作业
答案: ①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伴着自己的迢迢春水,绵延不断(句义) ②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不断的春水喻无穷的离愁(手法)③化抽象之情为具象之物,(效果)表现了主人公愁绪之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