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31 11:4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目录
1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3
王安石变法
4
南宋的偏安
后梁(907-923)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923-936)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936-947)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947-951)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951-959) 郭威 邺城留守将军
黄袍加身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帝位,建立宋朝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宋太祖赵匡胤
赵普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夺其权 (行政)
制钱谷 (财政)
收精兵 (军事)
(一)加强地方控制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特点一:强干弱枝
四监司
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阅读课本49页,完成以下表格
(二)加强君权
皇帝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副相)
枢密院
三司
三司使
枢密使、副使
财权
行政权
军权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宋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二府三司
特点二: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集权
罢宿将兵权
(三)抑制武将势力
特点三:崇文抑武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神童诗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蔡襄《端明集》
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扩大科举规模
评价
利:(1)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 定,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集政权
增设官僚机构
行政效率低,政府开支大
集军权
分散军权,荒年募兵
军队战斗力弱
冗官
冗兵
材料:1065年(英宗治平三年),朝廷的收入达到一亿一千六百十三万八千四百五十贯,而收支相抵尚亏一千五百多万贯。
——《宋史·杂货志》
冗费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辽与“岁币”
①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宋真宗: 1005年澶渊之盟“岁币’
(2)西夏与"岁赐”
①北宋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②宋仁宗: 1044年庆历和议"岁赐’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北宋与西夏、辽对峙图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以失败告终
《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十项内容: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范仲淹
三、王安石变法
【熙宁新法】
改 革 者:王安石
支 持 者:宋神宗
改革时间:1069年
改革目的:富国强兵
①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均输法、市易法)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钱或粮食)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缺货时卖出
②强兵(改变积弱局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
1、内容
特点:加强国家的管控
2、局限性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宝集》类60《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变法范围过大,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
急于求成
材料三:“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其他:富国不富民、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变法派内部的分裂
3、评价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积极
消极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落实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发更激烈的争议。
·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加速北宋的灭亡。
启示:改革者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关注人民利益,要注意改革的渐进性,切勿急于求成。改革者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1.南宋的建立
四、南宋的偏安
风波亭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岳飞
2.南宋和金的“战”与“和”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
绍兴十一年1141年
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
宋金议和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绍兴和议
讨论:你认为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1005年 宋和辽 澶渊之盟(岁币) 绢20万匹、银10万两
1044年 宋和西夏 庆历和议(岁赐) 绢15.3万匹、银7.2万两、茶三万斤
1141年 宋和金 绍兴和议(岁贡) 绢25万匹、银25万两
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
可取:受损有限、发展生产、互市繁荣、友好往来、民族交流……
916 960 1038 1043 1069 1115 1127 1141 1276
契丹建立
北宋建立
西夏建立
范仲淹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金朝建立
靖康之变
绍兴和议
临安陷落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集权
控制地方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统治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
小结
防弊之法
新弊渐生
革除旧弊
偏安东南
北宋
南宋
(2019·全国Ⅲ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A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