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57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57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1 09:28:20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
2.品味语言,揣摩语句含义,理解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和革命精神。
学习目标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u-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新课导入
【臧克家】(1905—2004年),山东潍坊诸城人,笔名少全、何嘉。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年),本
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
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
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
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相关介绍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经历简介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最后一次讲演》(片段)
《最后一次讲演》点击播放视频
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是臧克家对闻一多精神的颂扬之作。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二人相交很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背景链接
地壳 炯炯 赫然 淋漓 校补
卓越 澎湃 仰之弥高
锲而不舍 气冲斗牛
qiào
jiǒng


péng pài
lín lí
字词积累
dǒu
jiào
qiè
zhuó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群蚁排衙】整齐的排列着。
【迭起】一次又一次的兴起、出现。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作为学者;
作为革命家。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品质。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1.作者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有何好处?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阅读第一部分
细节探究
好处:
(1)结构:直接点题,开门见山,引起悬念。
(2)内容: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品质。
朗读,释义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作诗的兴趣
起,发
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弥,更加。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坚固。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4.“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这是比喻,“钻探”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钻研古代典籍的专注情景。
朗读,释义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文中指闻一多先生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空闲
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7.“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专心致志和刻苦。
侧面烘托他爱国忧民的情怀。
朗读: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解释: 群蚁排衙
衙(yá),衙门。旧时官署陈设仪仗,属吏依次参谒长官,叫排衙。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
表现闻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朗读,释义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工作的早期很少下楼,人们称他“何妨一下楼主人”。
8.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9.说说第5段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与“做”的原则——“做了再说”;在结构上,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照应开头,同时还引起下文。
10.作者举了哪三部著作表现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1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朗读,释义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既,已经。既往,过去。
阅读第二部分
表情朗读: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
局势的恐怖与闻一多的大义凛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说到做到,“做”比“说”甚至更坚决有力。
释义,然后表情朗读: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形容怒气很盛。
表情朗读: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起稿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参加游行示威
3.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4.文章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衔接的?有何作用?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作用: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形象。
正直无畏、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言行一致、勇于献身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合作探究
(1)语言描写。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②“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肖像描写。“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了闻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2.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1.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具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写法探究
2.精于剪裁
(1)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的过程,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2)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对于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
3.夹叙夹议的写法
(1)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2)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3)文章多次用到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都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课堂小结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者
革命家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发表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
说做一致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板书设计
有人说闻一多这种“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作为当今青少年应该学会“推销自己”,争得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随堂训练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拓展延伸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废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红烛
红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红烛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