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望 海 潮
柳 永
别名: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形式: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 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
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
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词 的 常 识
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知人论世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 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4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标划字词,读懂文意。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6
品读鉴赏 体味感情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
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烟柳画桥”勾勒街巷河桥之美丽。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细笔
“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表现都市人烟阜盛 。
青山四围,中涵绿水,金碧楼台相间,全似著色山水。独东偏无山,乃有鳞鳞万瓦,屋宇充满,此天生地设好处也 。——周密《西湖好处》
大自然所赋的空间既如此逼仄,杭州在十三世纪遂成为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一些最大的欧洲城市当时只有数万居民,若和中国的‘陪都’相比,唯不过是些小集镇罢了。杭州的居住人口到一二七五年已逾百万之数。
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吴自牧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座城市更宏大的了,它方圆达一百英里,到处见缝插针地住满了人,一座宅院往往住着十或十二家。市郊人口比市内还要多。——马可 波罗
中瓦子前武林园,向是三园楼康、沈家在此开沽。
——吴自牧《梦粱录·酒肆》
店门首彩画欢门,设红绿杈子, 绯绿帘幕,贴金红纱桅子灯,装饰厅院廊庑, 花木森茂,酒座潇洒。 向晚灯烛荧煌,上 下相照,浓妆妓女数十 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梦粱录 卷十六 酒肆》
十里长街市井连, 月明桥上看神仙。
参差
云烟掩映下的花天锦地。
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
烟、画、云
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
一“卷”字又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之势。
拟人:“波涛如怒”
夸张:“八月涛声吼地来”
比喻:“卷起沙堆似雪堆”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 波涛濬流,沉而复起,因复相 还。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时。动作若惊骇,声音若雷霆,波涛援而起,即钱塘江潮。” (《茶香室丛钞一 卷十五 〈子胥水仙〉 条》 )
“珠玑”“罗绮”两个细节,写出了市场的繁华、市民的殷富。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列”“盈”“竞”写出了市民得 富庶、奢华。
“竞豪奢”反映了市民穷奢极欲的生活。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只要有钱,便可在家具、穿着、美食和娱乐诸方面满足其高雅精致的趣味。在城的中心有一些专门经销高档产品的店家,其间琳琅满目地陈列各种货物,有的产自中国各地,也有来自南海、印度和中东的”
枨酿蟹
“借临安园林设计之精华,在厅院廊庑上 排列小小阁儿里呈‘吊窗’,‘吊窗之外’移来花竹,再‘垂帘下幕’,使‘阁儿’掩映在 纱壁绸帷之后,摇曳秀影之中,潇洒似画,犹如花苑。市民光临此处无不心旷神怡,还可以 呼唤妓乐歌唱助兴,而且随时任意点要自己喜欢的食品,如没有的,食店老板可命厨子‘应手供造品尝’,以使食店一味不缺。”
酥琼叶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锦山秀水,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写山中桂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西湖荷花。
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桂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南部新书》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
西湖如人之眉目,岂可废之。
——《梦梁录.西湖》
无主荷花到处开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
“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嬉嬉钓叟莲娃” 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又有小脚船, 专载贾客妓女、荒鼓板、烧香婆嫂,扑青器、 唱耍令缠曲,及投壶打弹百艺等船,多不呼而自 来 若四时游玩,大小船只雇价无虚日 船中动用器具,不必带往,但指挥船主一一周 备 更有豪家富宅,自造船只游嬉,及贵宫内侍,多造采莲船,用青布幕撑起,容一二客坐,装饰尤其精致。”之外,“又有成群结队 的小船,装载着各种货物往来于南北湖面,菜 蔬、水果、鸡儿、螺头、时花、美酒、羹汤、 茶果 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再者,在离湖岸不远的水面,小钓鱼船正在垂钓 ” 《梦粱录 卷 十二 湖船》
“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纷”
“前水嬉而后妓乐,
左笔砚而右壶觞”
“两地江山游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
月奉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高牙”为军中大旗。 《封氏见闻记》中说,掌武备的官员,因为 “象猛兽以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
“乘醉听箫鼓”却是说孙何下班后游冶时的洒脱与文雅。
“吟赏烟霞”又说他能流连光景,吟咏风月,是一个懂得诗之妙处的 人。
宴酣之乐
山水之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乃动词。 “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它指的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归去凤池夸”是说孙何一朝升迁至中央去做大官,可顺便把已画好的杭州美景一并带去,到时正好与中书省的其他官员共同欣赏。
16
宋真宗咸丰末年,年青的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
写作背景 投赠之作
17
环境美丽、
经济繁荣、
生活安定
的都市生活图景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惊叹
赞美
艳羡
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描述全面,丰实!
18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点染: 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清代的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这一点看,渲染有似于衬托中的“旁衬”,又似于情景交融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诗中哪些句子为“点” 哪些为“染”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1
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一、铺叙 二、点染?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染
点
22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