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6课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写作思路,领会写作意图。
了解烈士勇于斗争、无惧牺牲的崇高形象,体会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品味语言,圈画文中精彩的议论和抒情语句,针对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作批注。
1
2
3
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
写作背景
1.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记念刘和珍君》
写作背景
2.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记念刘和珍君》
写作背景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写作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资料链接:左联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斗》是“左联”的主要刊物。
文本研读
1.阅读文本,梳理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
事迹与遇难经过
(第三、四、五部分)
议论“三·一八”
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第六、七部分)
交代文章写作缘由
(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回忆白莽
第二部分:回忆柔石
第三部分:柔白被捕(过渡段)
第四部分:烈士遇害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
《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本研读
2.阅读文本,分析两篇文章的人物形象
品刘和珍
其事(素材)
概 括
其人(形象)
预定《莽原》
反抗校长
虑及母校
徒手请愿、牺牲
毅然
不屈
黯然
欣然
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坚定
不畏强权
嫉恶如仇
敢于担当
责任意识
单纯、不怕牺牲、爱国精神
品柔石
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
听讲义
托送书
名字风波
弄文学
借钱印书
拼命译书
与人走路
改变创作风格
狱中写信
眷恋母亲
品柔石
这些材料表现了柔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台州式的硬气
颇有点迂
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勇敢、不擅长与女性打交道
硬气-----坚定 、正直 、耿介不阿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 ,拘泥而不会变通
品白莽
文章第一、第三部分主要写了白莽哪些事?反映出白莽是怎样的人?
初见----因书结缘----淳朴、率真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首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看敌人凶残
敌人背部开枪,旨在一击毙命。细节处能看出敌人的凶残、卑劣
细节:“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品形象
刘和珍作为鲁迅的学生,她留给鲁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常常(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起到什么作用?
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
突出鲁迅不相信她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
品形象
两篇文章对比可看出,第一篇的人物形象相对模糊,记叙的笔墨不如柔、白二人的。既然是纪念,为何形象如此模糊?
一、鲁迅与刘和珍君来往并不多
二、鲁迅是借刘和珍君来纪念一群革命烈士,并不仅仅是刘和珍君一人。如果形象具体,本文就成了纪念刘和珍君的个人传记,所以形象模糊。
文本研读
2.面对如此惨案,鲁迅以及不同群体的态度和情感如何?请找出对应句子 。
鉴赏课文
事件 作者态度
事件教训 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如煤的形成......要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事件影响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中国女子的勇毅——(推动)弱者的解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鉴赏课文
“非人间”形容当时如同地狱一般的黑暗现实。。
“浓黑的悲凉”,突出了极度悲凉的心情。“悲凉”可
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将描述
甲事物的词用到乙事物上,是“移就”手法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鉴赏课文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二选一,非此即彼,态度坚决
“爆发”更是激励中华儿女在沉默中爆发,继续斗争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
——《而已集》
鉴赏课文
对此惨案,其他群体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虐杀、污蔑革命烈士,发布“阴险论调”
③爱国青年群体: 真正的“猛士” ,依然“奋然前行”
②庸人/平民: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微漠、淡漠、麻木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滴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正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他们为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而哀痛,为能够打破这黑暗、使民族摆脱苦难而奋斗牺牲感到幸福。这是对刘和珍等“真的猛士”的崇高礼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微茫”的希望,也能逐渐觉悟起来,摆脱麻木;
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鲁迅激愤、悲愤之情,直露显豁,十分强烈,那么《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否有这样明显的抒情?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
问: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
叹号表明愤怒与震惊,作者正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谁知他们已被杀害;
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也有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痛,情感交织,复杂而强烈,所以无法诉诸言语。
“但末二句,后来不确了,我终于将这写给了一个日本的歌人”
“可是在中国 ,那是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
“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
十分压抑
运用典故,作者借用“向秀的好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政权的黑暗统治而遭杀害,向秀写了篇《思旧赋》隐约其辞的纪念嵇康,不能直言”的典故。
借古讽今,委婉含蓄地将作者的处境与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制造“白色恐怖”高压,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正直的人都没有言论自由,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控诉和作者的愤懑之情。
写向子期《思旧赋》的用意何在
《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是否矛盾?
01
02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忘却”,将悲哀摆脱、暂且搁置,化悲愤为力量。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
可选比较阅读角度:
内容、主题、情感、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选材角度、写作目的
对比阅读:
1、《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2、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
文体、主题、情感、写法相同
对比阅读:
3、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
4、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文体、主题、情感、写法相同
对比阅读:抒情的不同
1、写作时间
前者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第7天,作者处于事件的当下期,悲愤难抑,不能自已,故而抒情浓烈直露,字字血泪;
后者写于五烈士遇害两周年,激烈的情感沉淀人内心深处,故而情感虽然沉痛但不激烈波动。
对比阅读:抒情的不同
2、社会环境
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党反动派倾力“围剿”革命,大肆逮捕、杀害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方面,比段祺瑞执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的主要原因,作者的革命斗争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节制了他的抒情姿态。
总 结
同是纪念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记实。
——李希凡《论鲁迅的“五种创作”》
观点一 相同。都表明作者在写这两篇文章时出离愤怒的心情。一是悲痛至深,让作者难以言表;二是愤怒至极,反动派残杀革命青年手段之卑鄙让人无从说起;三是反动统治让公正言论无法表达,因此“实在无话可说”“没有写处”。
观点二 不同。本文中说“没有写处”“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是暗示反动统治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同时提醒自己要从悲痛中摆脱出来,用战斗来纪念死者。《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则是悲痛至深、愤怒至极,同时也是悲哀至极,那些所谓学者文人的论
调异常阴险,让作者“无话可说”,也“说不出话”来。
思考
鲁迅在本文中说“没有写处”“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也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至于原因是否相同,各人看法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