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习聚焦: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王安石(1021—1086
张居正(1525—1582)
(1)经济
(2)政治
(3)文化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士阶层壮大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思考1: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论证商鞅变法是适应社会变动的一场改革?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选官)
政治
思想
风俗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组织
行县制
焚诗书
强分家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学习任务单1:结合教材(含纲要),快速梳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富国
强兵
集权
转型
学习任务单2:结合教材(含纲要),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信息。
背景
内容
意义
(1)北魏统一北方;(2)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均田制
三长制
俸禄制
租调制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背景
内容
意义
(1)北魏统一北方;(2)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
后期:孝文帝改革内容
迁都洛阳
易服装
改汉姓
说汉话
通婚姻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汉姓 元 刘 楼 穆 陆 贺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流,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任务单2:结合教材(含纲要),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信息。
思考2:结合所学,指出北宋“以钱财换和平”具体做法及后果。
北宋与 辽 : “澶渊之盟”
北宋与 西夏: “庆历和议”
积弱
积贫
庆历新政 改革者 范仲淹
支持者 宋仁宗
改革目的 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 失败
失败原因 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优荣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力,范仲淹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钱穆《国史大纲》
学习任务单3:结合教材(含纲要),梳理王安石变法的基本信息。
背景
内容
结果
“三冗两积” 致使北宋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患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危机严重;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失败;
冗兵
冗官
冗费
富国强兵
兵
权
钱
兵农合一
改革科举、批判恩荫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巩固封建统治
积贫
积弱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进步性: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局限性: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学习任务单3:结合教材(含纲要),梳理王安石变法的基本信息。
背景
内容
结果
“三冗两积” 致使北宋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患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危机严重;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失败;
冗兵
冗官
冗费
富国强兵
兵
权
钱
兵农合一
改革科举、批判恩荫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巩固封建统治
积贫
积弱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有些……执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后被废止。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思考3:根据材料指出明朝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国库亏空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殖民入侵,边患严重。
学习任务单4:结合教材,梳理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基本信息。
背景
内容
结果
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国库亏空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殖民入侵,边患严重。
政 治 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 济 裁减开支、清账土地、改革税制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王安石(1021—1086
张居正(1525—1582)
小结: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立封建促统一
行汉化促融合
固封建促富强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思考4:请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救亡图存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慈禧(1835—1908)
学习任务单5:结合教材(含纲要),梳理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其共性的内容。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政治 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 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等。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改革管制、设外务部
立商部,兴实业
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改军制,扩新军
思考5:从时代背景角度考虑,作为不同的阶级为何能提出共性的改革措施?
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维新思潮兴起和发展;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思考6:有学者认为新政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和清朝的灭亡;认为没有清末新政,就不会有武昌起义,也就不会有辛亥革命。对此你怎样看?
①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增加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武装力量等,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导火线;
②清末新政中清政府的种种失误,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使辛亥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
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封建帝制的思想被逐步抛弃。中国人的身份开始由臣民向民转变。
经济
民族
文化教育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中华民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的平等
学校不拜孔子
不读四书五经
生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显著增强
推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进步性
作用与意义
不培养只会读书的无用文人,利于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思考7: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涉及广泛,但为何仍多以失败告终?
小结: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变法图强
政府自救
民主探索
1949
学习任务5:请阅读教材将折线图补充完整。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文革开始
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时间
思考8:中国当代改革呈现出什么特点?
趋势
曲折前进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追求富强
文革结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最关键的一招
1978
改革开放
2012
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学习任务5:梳理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