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阶段
发展阶段
(夏商周时期)
(秦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
分封制 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录
(一)夏朝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2、方式: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特点:
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3、结果:
“传贤”变成“传子”;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二)商朝
——内外服制
一、早期政治制度
1、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信史的开端;
2、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方国联盟
(三)西周
一、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1)目的:
◇诸侯义务:政治: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交纳贡赋
◇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
(2)内容: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
(3)对象:
①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是主体;
②形成金字塔型等级结构;
③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4)特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5)影响:
①积极:稳定政治秩序,巩固和扩大了周朝的统治;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②消极: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血缘关系的淡化,周天子权威日益削弱,诸侯国之间出现兼并战争。
2、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1)核心: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2)内涵:
将血缘同政治结合起来,体现了家国同构
(3)特点:
(4)影响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凝聚宗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③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
(四)东周
2、表现:
(2)出现春秋诸候争霸,战国兼并局面。
(1)分封制、宗法制逐步解体;
(3)各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1、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社会大变革(旧制度逐步解体,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
(2)宗法血缘关系瓦解;
(五)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皇权至上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2)皇帝独尊
“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3)皇位世袭
“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皇帝制度
——本质:是君主专制
三公(决策)
九卿(执行)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皇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2、三公九卿制度
(副丞相,掌监察)
(百官之长)
(最高武官,掌军事)
虎符
廷议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皇帝
郡
县(少数民族地区称道)
乡
里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1)设置:36郡
郡: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
县:县令、县丞、县尉
史料1: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史料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3:“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
◎睡虎地秦墓竹简
4、文书制度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君权与相权)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
如:西汉
两种方式
(2)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如:唐、宋
1、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内朝,削弱外朝丞相权力,中朝尚书权力逐渐增大
决策机构——中朝
执行机关——外朝
皇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内朝
外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2、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表现: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皇帝
中书省(草拟)
尚书省(执行)
门下省(审核)
吏部
户部
刑部
礼部
兵部
工部
3、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
(1)内容
尚书左仆射
房玄龄
尚书右仆射
杜如晦
中书令
姚崇
门下侍中
宋璟
唐朝四大贤相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2)政事堂的设立:三省长官共议朝政
特定官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相权进一步分散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财政
三司
4、宋代:二府三司制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枢密院
行政
军事
二府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5、元朝:一省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6、明朝:内阁制度
(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2)明成祖:形成内阁制度
“票拟”→皇帝“批红”
(3)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7、清朝:设立军机处
②影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2)雍正:设军机处
①军机大臣产生方式:兼职充任
跪受笔录
皇帝
内阁
吏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部
礼部
军机处
日常事务
军国大事
内阁
丞相
司礼监
内 廷
外 朝
军机处
军机处
小结: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历程
三公九卿制
武帝设中朝
光武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两府三司制
一省主政务
废相设内阁
雍正军机处
两汉
魏晋隋唐
两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秦朝
趋势:中间偶有反复,总体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地方行政制度)
1、秦代:废分封,行郡县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书》
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七国之乱
“推恩令”
分十三州,设刺史
2、西汉
汉武帝:
(1)地方机构:
(2)变化:
(3)问题:
3、东汉末——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州刺史权力增强,危及中央集权
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行政权和领兵权)
4、隋朝
(1)废郡
(2)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5、唐朝
①设道为监察机构
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
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1)机构:道—州—县
(2)变化
(3)问题:
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
河朔三镇
路
州(府军监)
县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图
通判
安抚使司(帅司)
6、宋朝
(1)机构:路—州—县
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丧失。
(2)内容
7、元朝:行省制
(2)机构:行省—路—府—州—县
(1)行省制
权力较大;
但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
辖区广大;
(3)特点:
(4)影响
①奠定后世行政版图的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③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清
(1)机构:省—府—县
①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行省权力)
②派巡抚、巡按、总督(清朝)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2)变化
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影响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2、三级制是主体,县设置最稳定;
(下稳上动)
3、沿袭变革是变迁的主线;
4、中间虽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小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征
府
县
例·下列古代官职或制度,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凡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②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③设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部
④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例·下列行政区划图,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③①④② B. ③①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