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31 13: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目标
1、能通过阅读材料和教材,联系《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知识,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到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转型,但改革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2、能阅读材料,联系《纲要》相关史事,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认识这些探索虽未成功,但为近代中国的转型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能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认识到这些伟大改革最深刻地变革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课
公元前770年始春秋战国时期——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导入
《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896年《变法通议》——梁启超
学习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材料一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楚、魏、燕、韩、赵……小国十余,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民众袭用戎狄习俗,“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贵族身亡,以人殉葬 。
——《史记·秦本记 》
材料二 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
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说一说商鞅为此采取了
哪些措施?并由此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一、(战国)商鞅变法
教材: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牛耕推广,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
急剧变动之中。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国实行变法。
材料一:秦国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材料二:三家分晋,诸侯卑秦,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希望变法图强。
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说一说商鞅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由此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措施: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郡县等。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虎狼之师”,为秦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故有“商君虽死,秦法未败”之说。
学习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学习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俸禄制
三长制
均田制
租调制
二、北魏孝文帝变法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等
学习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学习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教材第23页
学习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材料: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kū]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效果不理想,北宋与西夏的交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灭亡。
学习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明朝)张居正变法
“张居正当国,足守嘉(靖)、隆(庆)之旧,而又或胜之。盖居正总揽大炳,帝之私欲未能发露”;“至居正卒后,帝(万历)亲操大炳,泄愤于居正之尊,其后专用软熟之人为相。”
——孟森《明清史讲义》
结合教材谈谈你对张居正“足守嘉(靖)、隆(庆)之旧,而又或胜之”的理解。
针对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加深的状况,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员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暂时缓解了统治危机。但张居正死后,除了税制改革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学习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小试牛刀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中国古代改革深刻推动当时社会转型的是( )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张居正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封建制度确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故选C项。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统治危机加剧时的改革,没有实现社会转型任务。
1842年《南京条约》及其此后几个关联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中国由此踏上现代化的不归路,艰难但义无反顾地往前走。
——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学习目标二: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从礼部、理藩院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毕竟有旧与新的区分与联系,这种区分和联系表现了近代政治制度的第一个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晚清)戊戌变法
“一战(甲午战争)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这种惊慌失措后的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开放时代 2001年第1期
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一战(甲午战争)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在“人皆醒、皆明”的情况下,维新派为挽救中国命运作出了哪些努力?维新派努力的效果如何?
解释: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甲午战争的失败极大震撼了中国社会。
努力:1、维新志士创办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2、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办法诏令,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学习目标二: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晚清)戊戌变法
效果:1、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2、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文化,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一战(甲午战争)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在“人皆醒、皆明”的情况下,维新派为挽救中国命运作出了哪些努力?维新派努力的效果如何?
学习目标二: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材料1:从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共103天),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摘自教材、《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1)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急于求成;
教材P103《学思之窗》
“明定国是”诏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2)仍以中学为根本,以西学为时务;
二、(晚清)”新政“
1898
1900—1901
1899
1904
戊戌政变
义和团运动 张謇创大生纱厂
八国联军侵华 保兴面粉厂开业
1902
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开始筹办“新政”
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正式颁布
1905
同盟会成立
有人说:“无新政,不辛亥”。请观察大事年表,结合教材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清末新政内容包括: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
奖励实业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革命力量的聚集,新政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学习目标二: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中华民国的”改革“
中华民国成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5页
中华民国的这些探索虽未成功,但为近代中国的转型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习目标二: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小试牛刀
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一、1949—1978年的”改革“
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道:“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
结合1949—1978年的史事和上述重要论断,从“社会变革”的视角谈谈你对”毛泽东讲话“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1949—1978年的”改革“
结合1949—1978年的史事和上述重要论断,从“社会变革”的视角谈谈你对”毛泽东讲话“的理解。
”做对“: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在短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956年,以《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错误“: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探索出现了严重曲折。
”更强了“:1949-1978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学习目标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二、1978—2012年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结合史事和上述重要论断,谈谈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结合史事和上述重要论断,谈谈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共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农村振兴、城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五位一体改革推进),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学习目标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小试牛刀
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2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小 结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当代
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设计时引用了部分文本和网络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