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
1、能通过阅读材料和教材,联系《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其中的延续与变迁,从政治制度的视角认识共和制在近代中国的艰难历程。
2、能阅读材料,联系《纲要》相关史事,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认识到这些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能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基本特点,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3课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近代:民国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探索
现当代: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导入
1912年8月25日,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为中国国民党。
学习目标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2年2月清帝逊位。
学习目标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在北京宣誓就职。
1912年3月11日公布实施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
学习目标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1页
结合史事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启蒙原则?
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维护民主共和政体的进步意义。
学习目标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结合史事概要指出宋教仁为“真正建设共和政体”作出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产生了哪些后果?
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今究其实,则共和政体未尝真正建设也。
——《国民党沪交通部欢迎会演说辞》,《宋教仁集》
努力:
1、成立国民党,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后果:
1、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
2、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辛亥革命与中国政党政治》
思考: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不幸的是,因宋教仁案发生,中国刚刚开始的政党政治发生了方向性改变。一方面,国民党重新回到革命党的立场;另一方面,留在议会内的各党派也越来越不成其为政党。 ……在国民党回归革命路线的过程中,二次革命是一大关键。孙中山在没有找到袁世凯就是宋案主谋的直接证据、袁帝制自为尚未充分暴露且自身力量不足以推到袁氏的情况下贸然发动二次革命,是其政治生涯的一次败笔。 ……有了二次革命,复图三次革命,以后又主张“四次革命”。孙中山及其追随者最终陷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不断革命境地,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后中国政党政治的走向。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学习目标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结合相关史事谈谈你对“无数强盗之专制”的认识。
夫去一满洲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不聊生矣!
——1918年《建国方略》(自序),《孙中山集》
1、在1918年语境下,无数强盗之专制指军阀割据混战,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2、(原因分析)1915年袁世凯想复辟称帝,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成为军阀割据局面。
3、(影响分析)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展现了共和制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说明共和制未能解决中国问题。
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黑夜中得一小小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李大钊文集》上卷,608页。
体验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制定《中国国民党总章》。(根据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的研究)与1919年12月俄国共产党颁布的章程“机构非常相似,大部分条文几乎雷同。”
孙中山及其追随者最终陷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不断革命境地,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后中国政党政治的走向。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北伐对象为奉系军阀张作霖(30多万兵力)、直系孙传芳(20万兵力)和直系吴佩孚(兵力20万)。
国民革命军只有8个军约10万人,但国民革命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926-1927年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请思考,《训政纲领》是否继承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为什么?
在训政期间,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1928年10月3日《训政纲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页
国民党的”训政“实际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所以,《训政纲领》违背了孙中山的初衷。
直到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招牌,但”行宪“只是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小试牛刀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下列文献未充分体现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中华民国约法》
③《训政纲领》 ④《中华民国宪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于1914年公布的,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国民党1928年通过的《训政纲领》,实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中华民国宪法》是1946年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制定的,不过是国民党独裁专制的装饰品。
二 人民共和国方案的探索与建设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1931年—1949年)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加强抗日民族政权建设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
奠定坚实基础
学习目标二:民国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
一、中共在根据地的探索
请思考,中国共产党在左图所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哪些制度探索?效果如何?
探索:在农村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政权,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成立了临时中央政府,推选毛泽东为主席。
效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大成果。
革命的兴起具有极为复杂的成因,绝非仅仅是一种经济因素的诱引,若只是将革命理解成为“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就在事实上矮化和简化了中国革命的意义和复杂性。……苏维埃革命为农民提供的平等、权利、尊严、身份感,也是农民投身革命不可忽视的政治、心理成因。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学习目标二:民国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
一、中共在根据地的探索
请思考,中国共产党在左图所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哪些制度探索?效果如何?
探索:
(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2)通过“三三制”原则,与三分之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效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 : 为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奠基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建立大行政区制度。
学习目标二:民国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
二、中共在解放区的探索
请思考,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哪些制度探索?效果如何?
探索:
(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
(2)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效果:在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实践)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共和国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目标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制度探索
请思考,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哪些重大史事?
这些史事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作出了什么重大贡献?
左图反映的史事:1949年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
贡献:北平政协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共同纲领》。
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学习目标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制度探索
右图反映的史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贡献:通过了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请思考,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哪些重大史事?
这些史事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作出了什么重大贡献?
学习目标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制度探索
请结合史事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落实“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互相监督”的?改革开放以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互相监督”又有哪些新的发展?
落实: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发展:明确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提出了一整套相关理论与政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入“宪法”,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上制度化轨道。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一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过程
1949年
新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1954年
政协二次会议,确定政党制度
1956年
八字方针
1982年
十六字方针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学习目标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制度探索
请图思考:与1954年宪法相比,1982年宪法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这些新的进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作出了什么重大贡献?
新进展:通过(1)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2)扩大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重大贡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作为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
北平政协会议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意义)
1957年以后 至“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意义)
代行职权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过程
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原则;党领导下的根本政治制度。
制度建设
学习目标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制度探索
读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新修正的时间、主要内容。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相关内容,概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成就。
时间:2018年
主要内容:把十九大确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主要成就:一个总目标、两个“最”、三个结合、四个有力保障。
小结
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
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中国的曲折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设计时引用了部分文本和网络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