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动手分月饼、算式表示分的结果等认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可以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探索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会比较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和分数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分月饼。
问题:把三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
给出题意后,让学生猜测平均分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同学就会想到每个人还分不到1块。
(二)讲授新课
1、动手分一分
教师让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圆纸板,让小组合作真正的分一分,真实体验每个人分的不到1块。
交流小组的不同分法。
(1)把每个圆纸板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块,3个就是块。
(2)把三个纸板叠在一起,再把他们平均分成4分,每个人拿到的是块。
2、交流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提问把三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怎样列算式,学生都知道是3÷4,根据我们实际分一分的结果,每个人得到了块,那么,这个块和3÷4是什么关系呢?
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3÷4=(块)。初步让学生体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三)重难点精讲
1、把1米的彩带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
让同学交流怎样列算式,结果怎样列。通过上边的例题,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来,1÷2=(米)。让学生交流算式,并说一说每份是多少米。
2、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算法和结果。
3、思考如果平均分成4份、5份、6份……
4、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议一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并结合上边三个算式,试着写出关系式。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除数≠0)。
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在分数里,分母不能为0。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那么怎样用字母表达这个关系式,鼓励学生自己写出。a÷b=(b≠0)
(四)归纳小结
课堂总结:今天你收获了多少?
被除数÷除数=(除数≠0)
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在分数里,分母不能为0。
字母表达这个关系式为:a÷b=(b≠0)
(五)随堂检测
1 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除数≠0)
a÷b=(b≠0)
七、作业布置
1.练一练第3题。
2.练一练第4题。
八、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这一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解决例题2(类比题)“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先让学生试着猜一猜,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然后利用手里的学具分分看,课前,我给每组都准备了3个同样大小的圆形卡片。课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分一分,探究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与展示的空间与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得出结论:“无论用那种方法,我们都能得到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到的就是3/4张饼。”探究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
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小组合作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目标,数学课堂有着千变万化的因素,要上好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却非易事。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了,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好像还很朦胧。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等,总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