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面积的含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在体验多种比较策略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感受这一方法对于面积计量的意义。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学例1。
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出示情境图,问: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图中有哪些物体?
(二)讲授新课
学生交流后,指出:教室里有很多我们所熟悉的物体。本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物体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
提出要求:拿出你的数学课本,摸一摸课本的封面。(学生按要求操作时,提醒他们用整个掌心摸遍整个封面。)
追问:数学课本与数学课本的封面一样吗?师:看来它们不是一回事。
进一步要求:摸一摸自己文具盒盖的面,再摸一摸自己课桌的桌面。
追问:文具盒盖的面与文具盒是一回事吗?课桌的桌面与课桌呢?
(三)重难点精讲
摸一摸、比一比,初步认识面积含义
引导:比一比课本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课桌的面比数学课本的封面大。
继续引导:再比一比课本的封面与黑板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黑板面比课本的封面大。
指出:课本封面的大小也叫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面的大小也叫黑板面的面积;
比一比,黑板、数学书封面、课桌的桌面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
交流:黑板面最大,数学书封面最小。
摸摸练习本、文具盒盖的面和直尺的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积最小。
提出要求:在教室里再选择一些物体,两人一组,先指出你们所选择的两个物体的表面,再说说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涂一涂、比一比,丰富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出示教材第58页下部的两个图形,提出要求:把其中的正方形涂上红色,长方形涂上蓝色。
学生操作后,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涂有红色的部分)长方形的面积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涂有蓝色的部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一些?(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大)
启发:你能想办法验证上面所作的判断吗?
引导学生把这两个图形描在纸上,再剪下来,并尽可能使它们重叠在一起。
数一数、比一比,加深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为每个小组提供两张如例2中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交流后,指出:由于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较接近,而且用重叠的方法仍然不能确定它们的大小,因此大家的意见有些分歧,这很正常。问题是,想一想,该怎么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张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提示:这张方格纸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做一做。
学生操作后,明确:由于其中一个长方形(红色)包含有16个小方格,另一个长方形(绿色)包含有15个小方格,所以红色长方形的面积比绿色长方形大。
提出要求:你能在教材第109页的方格纸上再画几个长方形,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你画了几个长方形?它们分别包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哪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哪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进一步要求:请你画一个包含有12个小方格的长方形,你能做到吗?
学生操作后,讨论:用一句话说说你所画出的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你有哪些方法?
(四)归纳小结: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五)随堂检测:
1、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
(1)指名读题。
(2)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并把题中的四个省份按面积大小重新排序。
(3)告诉学生这几个省份的面积,让他们各自对照答案,检验自己的判断。
(4)提出要求: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找一张中国地图,再比一比有关省份面积的大小。
2、想想做做第3题
在纸上画一个平面图形,再与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图形面积大一些。
3、想想做做第4题,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形,提问: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为什么?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数方格)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数方格,并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教师提示:碰到半格的,可以将两个半格看成1格。
4、想想做做第5题。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和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要求他们从中任选两个图形,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小。
如果学生选择的两个图形面积相近,则可引导他们用“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差不多大”来表达比较的结果,也可以要求他们课后去尝试其他比较方法。
六、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七、作业布置: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