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0 14:2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石之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 难:困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⑤/②④/③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
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B.不贵难得之货
C.吴王使之将D.其坚不能自举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 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8.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①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②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居瓢泉之时悼念理学家、友人朱熹而作。朱熹卒于庆元六年(1200)三月,词中有“梅雨”句,当作于初闻噩耗之时。②子云:西汉大儒扬雄,后文“玄经”指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五句写自己平时不废吟咏,这与熟读老庄之书所知“忘言始知道”的玄理明显矛盾,读老庄书却不得其解,非常可笑。
B.“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景中含理,借说天气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
C.下片语淡情深,先写隐退山林的生活,其后“白发多时故人少”中的一“多”一“少”对比,表达了词人嗟己悼人的情感。
D.“子云何在”四句,把朱熹比作大儒扬雄,称道他“立言不朽”,他的思想将如江河流淌,万古不废。
10.朱熹是大儒,《庄子》是道家著作,但本词中辛弃疾却在读《庄子》时悼念朱熹,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
B.“杖藜徐步转斜阳”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C.“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D.“又得浮生一日凉”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表现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三、其他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贻笑大方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冬,与越人水战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选贤与能,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吾与点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客得之,以说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说尽心中无限事 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剖之以为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16.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3)能不龟手一也
17.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买其方百金。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以封。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⑧。今夫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大而平浅。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⑤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lí):野猫。狌(shēng):黄鼠狼。⑧罟(gǔ):网的总称。⑨(lí)牛:牦牛。
1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立之途,匠者不顾 顾: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夭:夭折
19.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2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4分)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材料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有删改)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诋訾孔子之徒 徒:门徒B.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借贷
C.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肆:杂货铺D.庄子持竿不顾 顾:回头看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使厚币迎之 人皆有不仁人之心B.衣以文绣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C.有中道而呼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D.有鲋鱼焉 就有道而正焉
2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神龟为喻,表明了自己保全性命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三段材料出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都给我们展示了庄子清高,不为名利所累的高尚品格。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26.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呜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
27.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8.下列[甲][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日。苏轼的《再游径山》“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中的“晦朔”就是此意。
B.蓬蒿,飞蓬和蒿草;也指荒野偏僻之处,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人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蒿”就是此意。
C.竖子,童仆;也可指小子,是对人的亲昵的称呼,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即是此意。
D.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号轩辕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等。
29.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设喻,阐明了“小大之辩”的观点,表明这些人或物均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怎么做才能免于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庄子认为,人类与万物有所不同,比如贤能的可能遭到谋算,不才、不贤的又会受到欺凌,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30.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祠堂记
(宋)苏轼
①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
②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③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反复观之,得其《寓言》之意,终曰:“阳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
④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记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抵率寓言也 寓言:有所寄托比喻的话
B.以诋訾孔子之徒 訾:诋毁,指责
C.阳子居蹴然变容 蹴然:惊惭不安的样子
D.太白若辱辱:侮辱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 惑而不从师
B.以明老子之术 然而隐忍以行
C.盛德若不足 亦若是则已矣
D.舍者与之争席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题目虽为记,而实质是一篇评述庄子的议论文,表现了作者对庄子思想的深刻领会和独到见解。全文夹叙夹议,见解翻空出奇。
B.第二段用楚公子的故事避实就虚,以虚证实,运笔灵活多变,无板滞之感。
C.庄子评论天下道术,认为墨家、道家等人的学说实际上都出于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他对孔子尊重到极点。
D.作者认为《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思想浅陋,不合于道,而将《寓言》与《列御寇》割裂为两篇,是后世愚昧的人传抄错了。
3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
3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
(2)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录二叟语
宋·何耕
立春日,通天下郡邑,设土牛而磔之,谓之班春,所从来旧矣。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黎明,尹率掾属相与祠句芒(传说中掌管草木的神),环牛而鞭之三匝,退而纵民磔牛。民欢哗攫攘,尽土乃已。俗谓其土归置之耕蚕之器上,则茧孳而稼美,故争得之,虽一丸不忍弃。岁率以为常。
绍兴丙子余往观焉,见二叟立牛侧。一叟抚牛而叹曰“是孰象似汝?孰丹垩汝?孰引群俎豆而罗拜汝?方旗旄、金鼓、俳优、侏儒、百伎之戏,杂然而前陈,以导汝至此,而空一府之人以观汝也,不亦荣而甚可乐欤!俄而挺者竞进,击者交下,而汝始碎首折骨矣!譟者、夺者、负者、趋者,而汝始荡为游尘,散为飘风矣!呜呼,悲哉!今夫富贵之家,倚势而怙宠,役物以自奉,嘘吸生风云,叱咤为雷霆,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有不似兹牛之始至者乎?及其权移而运去,大者殒身赤族,小者触刑抵罪,虽三尺孺子莫不闻而哀之,有不似兹牛之既磔者乎?吾悲夫庆吊之相蹑于俯仰之间也。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吾是以叹。”
一叟局局然笑曰:“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彼既不知其为牛矣,则虽象似之,丹垩之,俎豆而罗拜之,与夫旗旄、金鼓、俳优、休儒、百伎之戏,迎而致之,空一府而观之,彼且何荣而何喜乎哉?彼既不知其非牛矣,则虽击之,碎之,败之,负之,彼且何惧而何戚乎哉?牛固无所喜愠,而世之人方且认外物以为己有。其未得也,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其有愧于兹牛多矣,而造物者初何与焉?庄子曰:‘适来,时也;适去,顺也安时而处顺,忧乐不能入也。’子何庸叹?尝试以是观之。”
余竦然异其言,迫而问之:“若何为者也?”二叟皆不告而去。余归而录之。蜀固多隐君子哉!
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 谨:认真从事
B.孰丹垩汝? 丹垩:涂抹装扮
C.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 偃然:骄傲自得
D.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 术:技术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一丸不忍弃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杂然而前陈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则虽象似之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若何为者也?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班春”活动时,民众争相夺取碎牛的土片,人们认为将这些土片拿回去放在耕地养蚕器具上,可以使蚕茧繁生,庄稼茂盛。
B.土牛始而光荣,继而被击毁成游尘,第一位老头以此来比喻那些仗势役人的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下场,表达了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感叹。
C.第二位老头否定了第一个老头的感叹,认为世人对外物或快乐或忧愁的行为是可悲的,要像庄子说的那样安时处顺,忧乐就不会在心。
D.文章写两位老头的语言,句式灵活多变,行文生动,很具感染力。在正反对比中,作者批驳了第一位老头的意见,张扬了庄子式的超脱。
3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4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吾是以叹。
(2)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选自《庄子 天地》)
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如泆汤 数:疾速。
B.羞而不为也 羞:以之为羞。
C.而何暇治天下乎 暇:空闲。
D.无乏吾事 乏:缺乏。
4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明朝以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B.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C.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D.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见老者浇菜地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就告诉老者可以用桔槔抽水,没想到却被老者讥笑批评。
B.老者认为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
C.听了老者的话,子贡大感惭愧神色顿改,怅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很远方才逐步恢复常态。
D.子贡回到鲁国,把遇见老者的事告诉孔子,孔子对老者的话不以为然。
4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
(2)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①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②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
③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④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4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乎C.矣D.焉
47.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8.对第④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白上人“闭户寂坐”,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
B.本段由叙到议推进文意,层层深入表现了“余”乐与虚白上人游而不知厌。
C.作者列举“佛者”多种劣行,是为了突出虚白上人有“过只徒”的操守。
D.作者采用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真诚肯定了虚白上人之贤。
49.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敻字敬远,志尚夷简,澹于荣利。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属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备加礼命。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明帝即位,礼敬逾厚。乃为诗以贻之曰:“六爻贞遁世,三辰光少微。颍阳让逾远,沧州去不归。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聊登平乐观,远望首阳薇。证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夐答帝诗,愿时朝谒。帝大悦,敕有司日给河东酒一斗,号之曰逍遥公。
陈遣其尚书周弘正来聘,素闻敻名,请与相见。朝廷许之。弘正乃造敻,谈谑盈日,恨相遇之晚。后请敻至宾馆,敻不时赴。弘正仍赠诗曰:“德星犹未动,真车讵肯来。”其为时所钦挹如此。
武帝尝与敻夜宴,大赐之帛,令侍臣数人负以送出。敻唯取一匹,示承恩旨而已。帝以此益重之。又以佛、道、儒三教不同,诏敻辨其优劣。敻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弟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一日之中,凶问俱至。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援琴抚之如旧。
建德中,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使棺足周尸,牛车载枢,坟高四尺,扩深一丈。其余烦杂,悉无用也。朝晡奠食,于事弥烦。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仍荐素蔬,勿设牲牢。亲友欲以物吊祭者,并不得为受。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瞑目之日,勿违吾志也。”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武帝遣使祭,赙赗有加。其丧制葬礼,诸子等并遵其遗戒。
(节选自《周书·韦夐传》)
5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夐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B.复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C.复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D.敻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爻,爻是《易经》组卦的长短符号,长为阴,短为阳,三爻成一卦,共八卦,又以两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B.首阳,山名。相传周武王灭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义不食周粮,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C.朝晡,文中是指一日两餐。朝时,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也就是辰时;晡时,是古人下午吃饭的时间,也就是申时。
D.赙赗,指送给死者的布帛、车马等财物。古人云:送终者布帛曰赙,车马曰赗。赙赗可以泛指以财物助丧家办丧事。
5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夐深得赏识。太祖倾心求贤,派使者征召他,但他不为所动;明帝写诗用秋兰莲叶比喻他的美德,邀他参政,他才愿意入朝为官。
B.韦夐德名远播。陈朝尚书周弘正聘问时特地拜访韦复,后来邀请韦夐到宾馆,韦夐没有按时赴约,周弘正认为是自己德行不够。
C.韦敻看淡生死。儿子和侄子的死讯同一天传到家中,他神色如故,并以天命的思想劝解家人;还在生前交代身后事,要求丧事从简。
D.韦夐淡泊名利。十次被征召他都不接受;武帝夜宴时赏赐的诸多缣帛,他也只接受一匹;临终遗言,不许接受亲友吊唁祭奠的物品。
5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2)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仍荐素蔬,勿设牲牢。
54.韦夐要俭办丧事有哪些原因?请用原文语句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戛戛然,其毛羽皓皓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疏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或沉或没,或浮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逍遥徜徉,容与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喁喁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①鼋龟②醯鸡③之于瓮、于坎、于蹄涔④,各遂其性而已。鸭之生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于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狃⑤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
(注)①蠛蠓(mèi měng):一种小飞虫。②鼋龟:小乌龟。③醯(xī)鸡:小飞虫。④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⑤狃(niǔ):贪。
5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予让僮不善畜也 让:责备
B.逍遥徜徉,容与如也 容与:悠闲自在
C.荡之以淫华 荡: 扫清
D.则虽械之使为恶 械: 戴上刑具
5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疏疏然以散落 曼辞以自饰,无益
B.不定者良久 今者出,未辞也
C.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水之狎而不归者也 句读之不知
5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用对比手法从叫声和羽毛两方面写出了小鸭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为下文小鸭戏水于池欢乐生长的情节埋下伏笔。
B.第三段作者通过排比手法和一系列形象化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小鸭在池塘里欢快戏水的可爱有趣、自由欢乐,充满生命活力。
C.作者赞叹大自然养育万物的伟大,是因为大自然顺应自己的本性,将大大小小各种生物安排得各得其所,以使它们自由生长。
D.本文借物言志,以叙描为基础,以议论作升华,以小见大,借鸭子的生长发育之理形象地阐述了治民理天下的道理,发人深思。
58.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
5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
(2)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①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物理②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③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④,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⑤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国:即郡国,指州地或府地。②物理:事情的常理。③祈年、橐泉:秦穆公的祈年宫和橐泉宫。④长杨、五柞:汉武帝的长杨猎场和五柞宫。⑤仁寿、九成:宫名,隋文帝建,唐太宗改建为九成宫。
6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其
B.而
C.所
D.以
6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东西是“足恃”,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62.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63.分析第②段“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的作用。
64.对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于凌虚台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五、名著阅读
6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市笥[注]而藏之腐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注] 巾:用巾包裹或覆盖。笥:装入竹箱中。
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乙] 平原君欲封鲁连③,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史记·鲁仲连列传》)
[注] ①鹓雏:传说与凤凰同类的鸟。②鸱:鹞鹰。③鲁连:鲁仲连。
66.[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67.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B项,“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是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不求闻达于诸侯”是说“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
A项,“聚族而谋之曰”是说“把全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C项,“剖之以为瓢”是说“把它切开当瓢”,“作《师说》以贻之”是说“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D项,“则所用之异也”是说“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入则无法家拂士”是说“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