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王淦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王淦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30 11:30:04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王淦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一下·醴陵期末)《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土地私有制确立 B.铁犁牛耕的运用
C.赋税制的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
2.(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私营手工业迅速地发展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皇室对瓷器的需求减少
3.(2018高一下·泰州期中)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4.(2020高一下·吉林月考)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影响有(  )
① 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 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 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 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2019高三上·长春期末)《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
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6.(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一书记载: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材料中把西、葡两国喻为“运输队”是因为(  )
A.西、葡两国濒临海洋的地理优势
B.财富流入英荷,为英荷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英国、荷兰等国的货物运输依赖西、葡两国
D.西、葡两国率先开辟新航路,垄断通往新大陆的航道
7.(2018·江苏)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8.(2020高一下·南宁期末)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9.(2019高一下·福清期中)“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10.(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正确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11.(2018高一下·南充期中)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
A.全面抗战的需要
B.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国共合作的推动
D.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12.(2018高一下·甘肃期末)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13.(2019高一上·北碚月考)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14.(2017高一下·江苏期中)“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5.(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该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16.(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浦东区域开发开放的结果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17.(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是产品过剩、生产难以维持、工厂倒闭等。面对这些情况,当时人们最不可能的体验和感受是(  )
A. 失业了,再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B.一只羊才卖两美元,还没人要
C.很多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D.股票价格普遍暴涨,出现“炒股热”
18.(2020高一下·哈尔滨期末)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 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匾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采取了(  )
①整顿银行金融业
②发放紧急救济金
③以工代赈
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下列两个历史时期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  )
A.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B.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0.(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贸组织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21.(2020高一上·重庆期末)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2.(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B.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23.(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4.(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二战后西欧(  )
A.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B.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 D.与美苏展开激烈的竞争
25.(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  )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③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材料二
材料三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我国古代交通工具主要采用了哪些动力?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图三所示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四中,图四所示的交通工具出现在哪一时期?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在哪些领域?这次技术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有何影响?
27.(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中国近代经济在曲折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铔厂(以下简称南京永利铔厂)。该厂产出的化肥不仅填补当时国内生产的空白……被誉为“远东第一”。范旭东深知,“要振兴以农立国的中华,兴办酸事业实是当务之急”“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国家遭受侵略,立可转为军用,因此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
——李沛霖《民国时期远东第——南京永利铔厂影像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中国民族经济“渐趋衰退”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范旭东的思想抱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永利铔厂创办的有利政策条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
28.(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的大门踯躅到另一家工厂的大门,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衣阿华州的农场主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倾倒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麦当燃料烧掉。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通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佛政府为此采取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救济工作”的方式及其影响。
(4)据材料二、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29.(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什么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B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运用,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A土地私有制确立,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是最主要原因,故A错误;
C赋税制的改革,属于税收制度方面,不是根本原因,故C错误;
D重农抑商政策属于经济政策的原因,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千耦其耘说明生产工具简陋,而材料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说明生产效率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犁牛耕的运用,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官搭民烧”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民间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A选项错误;
C、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手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侵街房廊钱”,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
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宋朝仍然推行抑商政策,排除B;
D宋朝官府放松了对市的监管,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说明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是分散于街巷,城郭、乡村等。难度一般。
4.【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手工业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①错误,排除。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往来,因而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②正确。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中国慢慢地落后于世界,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最终并未避免西方殖民侵略,③错误,排除。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国与外国正常往来,使得统治者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变化,④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直接分析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时期中国远航不是出于经济目的,而是出于政治目的,主要是中国实行小农经济模式,封闭性较强,西方航海家远航是出于经济目的,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中西方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中西航海反差,D正确;
自然条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根源,A错误;
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和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不是根本原因,故B和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15世纪中西方对外贸易的差异,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新航路开辟之后,英国从和荷兰开始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不断流入英荷,为英荷资本原始积累提供基础,故B项正确。
A项属于地理因素,并不是材料中信息的原因,排除;
英国、荷兰等国的货物运输依靠自己发达造船业,并不是依赖西、葡两国,故C项错误。
材料论述的是荷兰和英国殖民掠夺,并不是西、葡两国,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5、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进行殖民扩张,但掠夺的财富往往用于皇室享乐,流入英荷,促进其资本原始积累。
7.【答案】B
【知识点】改良蒸汽机
【解析】【分析】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A中无意的说法错误,排除;
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是生产力的不足,B正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垄断组织出现,排除C项;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是生产力的不足可以得出结论,答题的重点是从原因、背景、特点、影响等方面区分两次工业革命。难度中等。
8.【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
C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
D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丰富,体现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9.【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准确把握,中国传统纺织业的衰败属于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之一。
10.【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故答案选D;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不适合洋务运动,排除A;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一”,三个历史事件都不适合,排除B;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只适合辛亥革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列强不断侵华,各个阶层展开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1.【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A项中的“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段“1927——1936年”,故排除;
C项中的“国共合作”的时间段分别为1924——1927年、1937——1946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段“1927——1936年”不符,故排除;
D项的表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B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加之得到地方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是民族工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难度不大。
12.【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其他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发展道路艰难,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3.【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得出结论。
14.【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滴滴汗珠变钢水”可知民歌反映的是大跃进,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规律,最终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选A;大跃进是片面追求高速度和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的左倾错误,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的是人民公社化,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规律,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故D项错误。
15.【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①是大大跃进时期,发生在1958年;②发生在文革期间,即1966-1976年;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选C。
【点评】这一题属于时间排序题,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知识学习的要素之一,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概念等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而学生却最怕记忆时间。其实考题并不是非要学生记住具体的时间而是要明确各个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即可,考试时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即可做对,所以提醒大家在复习备考时,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其逻辑顺序至关重要。
16.【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浦东地区原来落后于浦西,但20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使浦东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这句口头语成为笑谈,故B项正确;
A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
浦东既不属于经济特区,也不属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故C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外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0年,开放浦东,标志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17.【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是从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开始,股票暴跌,而不是暴涨,故D项符合题意。
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失业严重,难以找到工作,他们没有了收入,只能流落街头,故AB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经济大危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最早从股票市场崩溃开始。
18.【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基本的经济保障,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可知属于社会福利政策,即发放紧急救济金、以工代赈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B项正确。
整顿银行金融业属于金融系统体系,故①排除,故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斯福新政,答题关键在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体关键信息为“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强调社会福利政策。
19.【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70-1913年和1950-1973年两个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美国几乎没有变化,而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都有较大增加,这说明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
材料数据主要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时期,故A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只是在1950-1973年期间比较迅速,故B项排除;
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能说明其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20.【答案】C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这是修补社会的表现;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开始走向区域集团化,成立了区域集团组织,如欧洲建立欧洲共同体,这是修正民族国家的表现,故答案选C;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性的金融体现,不是对社会的修补,排除A;
联合国属于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不是对民族国家的修正,排除B;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属于经济手段和措施,不是对社会的修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各国调控经济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21.【答案】D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政策调整都是根据现实国情对原有理论的灵活调整和成功运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智慧,因此D选项正确;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学习借鉴,也与两者的优劣无关,A、B选项错误;
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罗斯福新政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革都结合国情,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22.【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同时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有限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因此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又是守墓人”,故C项正确,B项排除;
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体现了守墓人的角色,排除;
D项只体现了掘墓人的角色,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没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是开起了苏联改革的闸门。
23.【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可以判定应该是指二战后期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自己在世界金融领域霸权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指布雷顿森林体系,故答案选C。
AB是有关国际贸易的组织,D是一个军事政治组织,都不符合金融这一条件,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期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
24.【答案】C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指的是欧洲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国家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故C正确;
A是1947年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在经济上的措施,排除A;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材料未体现,排除B;
材料说明的是西欧国家的联合,不是与美苏展开激烈的竞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的联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为了提升国际地位,西欧国家走上联合。
25.【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全球性的问题已远非几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能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才能走出困境。因此需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应坚决反对,②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轻松排除②。
26.【答案】(1)古代交通工具主要以畜力、水力、人力为动力基本特征: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影响:铁路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密切了各地联系,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平等化的进程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新通讯手段的出现、交通工具的创新和钢铁工业的发展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或者促成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交通手段是骑马和乘船,因此我国古代交通工具采用的动力主要是畜力、人力、水力等。根据材料二中的蒸汽机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历史带入了蒸汽时代,根据白炽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2)根据“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火车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从而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平等化的进程。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主要是在电力、化工、通讯等方面,这次技术革命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故答案为(1)古代交通工具主要以畜力、水力、人力为动力基本特征: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影响:铁路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密切了各地联系,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平等化的进程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新通讯手段的出现、交通工具的创新和钢铁工业的发展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或者促成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点评】本题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7.【答案】(1)形式: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原因:军阀割据混战;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3)思想:实业救国。条件:国民政府采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素:社会环境、列强侵华、政府政策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1)组织形式:根据材料一可知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组织形式有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两种形式。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原因:根据材料“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可知军阀割据混战,是战后中国经济渐趋衰退的原因,另外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使得中国经济衰退。
(3)思想:由“要振兴以农立国的中华, 兴办酸事业实是当务之急”“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国家遭受侵略,立可转为军用,因此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可知范旭东创办企业的目的之一是为实业报国。条件:南京永利铔厂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国民政府掀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该厂创办的有利条件。因素:根据三则材料不难看出,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有社会环境、列强侵华、政府政策等。
故答案为(1)形式: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原因:军阀割据混战;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3)思想:实业救国。条件:国民政府采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素:社会环境、列强侵华、政府政策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侧重于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8.【答案】(1)形势:大量工人失业;银行出现信用危机甚至倒闭;生产相对过剩,市场萧条。(任答其中两点)
政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内容:订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呼吁各贸易集团进行合作);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任答其中两点)
目的:实现经济复苏。
(3)方式:“以工代赈”。
影响: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4)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500多万美国人……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衣阿华州的农场主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倾倒在公路上”可以从工人失业、金融系统出现问题、市场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政府为此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可以从订立法规、协调企业活动、调节劳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可以分析出,“救济工作”的方式是“以工代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就业、消费、社会秩序等方面分析出“救济工作”的影响。
(4)根据材料“《全国工业复兴法》” “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并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
故答案为(1)形势:大量工人失业;银行出现信用危机甚至倒闭;生产相对过剩,市场萧条。(任答其中两点)
政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内容:订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呼吁各贸易集团进行合作);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任答其中两点)
目的:实现经济复苏。
(3)方式:“以工代赈”。
影响: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4)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9.【答案】(1)原因: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普遍下降,需发展欧洲经济,提高自身地位;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
(2)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经济政治联合,合作程度逐步加深。
(3)影响;提高了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合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原因:依据“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玻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可概括出“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普遍下降,需发展欧洲经济,提高自身地位”;依据“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可概括出“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后可知,欧洲的联合由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合作由经济领域发展到经济政治领域,程度逐步加深,所以其特是由经济联合发展到经济政治联合,合作程度逐步加深。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联合既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也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同时也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合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1 / 1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王淦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一下·醴陵期末)《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土地私有制确立 B.铁犁牛耕的运用
C.赋税制的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B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运用,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A土地私有制确立,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是最主要原因,故A错误;
C赋税制的改革,属于税收制度方面,不是根本原因,故C错误;
D重农抑商政策属于经济政策的原因,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千耦其耘说明生产工具简陋,而材料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说明生产效率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犁牛耕的运用,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2.(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私营手工业迅速地发展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皇室对瓷器的需求减少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官搭民烧”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民间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A选项错误;
C、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手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2018高一下·泰州期中)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侵街房廊钱”,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
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宋朝仍然推行抑商政策,排除B;
D宋朝官府放松了对市的监管,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说明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是分散于街巷,城郭、乡村等。难度一般。
4.(2020高一下·吉林月考)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影响有(  )
① 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 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 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 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手工业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①错误,排除。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往来,因而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②正确。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中国慢慢地落后于世界,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最终并未避免西方殖民侵略,③错误,排除。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国与外国正常往来,使得统治者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变化,④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直接分析即可。
5.(2019高三上·长春期末)《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
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时期中国远航不是出于经济目的,而是出于政治目的,主要是中国实行小农经济模式,封闭性较强,西方航海家远航是出于经济目的,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中西方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中西航海反差,D正确;
自然条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根源,A错误;
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和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不是根本原因,故B和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15世纪中西方对外贸易的差异,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一书记载: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材料中把西、葡两国喻为“运输队”是因为(  )
A.西、葡两国濒临海洋的地理优势
B.财富流入英荷,为英荷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英国、荷兰等国的货物运输依赖西、葡两国
D.西、葡两国率先开辟新航路,垄断通往新大陆的航道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新航路开辟之后,英国从和荷兰开始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不断流入英荷,为英荷资本原始积累提供基础,故B项正确。
A项属于地理因素,并不是材料中信息的原因,排除;
英国、荷兰等国的货物运输依靠自己发达造船业,并不是依赖西、葡两国,故C项错误。
材料论述的是荷兰和英国殖民掠夺,并不是西、葡两国,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5、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进行殖民扩张,但掠夺的财富往往用于皇室享乐,流入英荷,促进其资本原始积累。
7.(2018·江苏)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知识点】改良蒸汽机
【解析】【分析】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A中无意的说法错误,排除;
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是生产力的不足,B正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垄断组织出现,排除C项;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是生产力的不足可以得出结论,答题的重点是从原因、背景、特点、影响等方面区分两次工业革命。难度中等。
8.(2020高一下·南宁期末)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
C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
D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丰富,体现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9.(2019高一下·福清期中)“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准确把握,中国传统纺织业的衰败属于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之一。
10.(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正确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故答案选D;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不适合洋务运动,排除A;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一”,三个历史事件都不适合,排除B;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只适合辛亥革命,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近代列强不断侵华,各个阶层展开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1.(2018高一下·南充期中)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
A.全面抗战的需要
B.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国共合作的推动
D.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答案】B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A项中的“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段“1927——1936年”,故排除;
C项中的“国共合作”的时间段分别为1924——1927年、1937——1946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段“1927——1936年”不符,故排除;
D项的表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B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加之得到地方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是民族工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难度不大。
12.(2018高一下·甘肃期末)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其他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发展道路艰难,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13.(2019高一上·北碚月考)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B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由材料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得出结论。
14.(2017高一下·江苏期中)“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滴滴汗珠变钢水”可知民歌反映的是大跃进,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规律,最终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选A;大跃进是片面追求高速度和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的左倾错误,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的是人民公社化,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违反了经济规律,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故D项错误。
15.(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该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①是大大跃进时期,发生在1958年;②发生在文革期间,即1966-1976年;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选C。
【点评】这一题属于时间排序题,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知识学习的要素之一,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概念等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而学生却最怕记忆时间。其实考题并不是非要学生记住具体的时间而是要明确各个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即可,考试时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即可做对,所以提醒大家在复习备考时,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其逻辑顺序至关重要。
16.(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浦东区域开发开放的结果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浦东地区原来落后于浦西,但20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使浦东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这句口头语成为笑谈,故B项正确;
A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
浦东既不属于经济特区,也不属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故C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外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0年,开放浦东,标志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17.(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是产品过剩、生产难以维持、工厂倒闭等。面对这些情况,当时人们最不可能的体验和感受是(  )
A. 失业了,再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B.一只羊才卖两美元,还没人要
C.很多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D.股票价格普遍暴涨,出现“炒股热”
【答案】D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是从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开始,股票暴跌,而不是暴涨,故D项符合题意。
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失业严重,难以找到工作,他们没有了收入,只能流落街头,故AB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经济大危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最早从股票市场崩溃开始。
18.(2020高一下·哈尔滨期末)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 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匾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采取了(  )
①整顿银行金融业
②发放紧急救济金
③以工代赈
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基本的经济保障,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可知属于社会福利政策,即发放紧急救济金、以工代赈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B项正确。
整顿银行金融业属于金融系统体系,故①排除,故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斯福新政,答题关键在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体关键信息为“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强调社会福利政策。
19.(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下列两个历史时期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  )
A.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B.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870-1913年和1950-1973年两个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美国几乎没有变化,而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都有较大增加,这说明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
材料数据主要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时期,故A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只是在1950-1973年期间比较迅速,故B项排除;
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能说明其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故C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20.(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贸组织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答案】C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这是修补社会的表现;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开始走向区域集团化,成立了区域集团组织,如欧洲建立欧洲共同体,这是修正民族国家的表现,故答案选C;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性的金融体现,不是对社会的修补,排除A;
联合国属于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不是对民族国家的修正,排除B;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属于经济手段和措施,不是对社会的修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各国调控经济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21.(2020高一上·重庆期末)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答案】D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政策调整都是根据现实国情对原有理论的灵活调整和成功运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智慧,因此D选项正确;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学习借鉴,也与两者的优劣无关,A、B选项错误;
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罗斯福新政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变革都结合国情,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22.(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B.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同时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有限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因此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又是守墓人”,故C项正确,B项排除;
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体现了守墓人的角色,排除;
D项只体现了掘墓人的角色,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没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是开起了苏联改革的闸门。
23.(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可以判定应该是指二战后期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自己在世界金融领域霸权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指布雷顿森林体系,故答案选C。
AB是有关国际贸易的组织,D是一个军事政治组织,都不符合金融这一条件,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期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
24.(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二战后西欧(  )
A.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B.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 D.与美苏展开激烈的竞争
【答案】C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指的是欧洲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国家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故C正确;
A是1947年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在经济上的措施,排除A;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材料未体现,排除B;
材料说明的是西欧国家的联合,不是与美苏展开激烈的竞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的联合,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为了提升国际地位,西欧国家走上联合。
25.(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  )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③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全球性的问题已远非几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能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才能走出困境。因此需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应坚决反对,②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轻松排除②。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材料二
材料三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我国古代交通工具主要采用了哪些动力?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图三所示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四中,图四所示的交通工具出现在哪一时期?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在哪些领域?这次技术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古代交通工具主要以畜力、水力、人力为动力基本特征: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影响:铁路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密切了各地联系,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平等化的进程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新通讯手段的出现、交通工具的创新和钢铁工业的发展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或者促成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交通手段是骑马和乘船,因此我国古代交通工具采用的动力主要是畜力、人力、水力等。根据材料二中的蒸汽机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历史带入了蒸汽时代,根据白炽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2)根据“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火车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从而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平等化的进程。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主要是在电力、化工、通讯等方面,这次技术革命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故答案为(1)古代交通工具主要以畜力、水力、人力为动力基本特征: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影响:铁路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密切了各地联系,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平等化的进程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新通讯手段的出现、交通工具的创新和钢铁工业的发展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或者促成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点评】本题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7.(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中国近代经济在曲折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铔厂(以下简称南京永利铔厂)。该厂产出的化肥不仅填补当时国内生产的空白……被誉为“远东第一”。范旭东深知,“要振兴以农立国的中华,兴办酸事业实是当务之急”“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国家遭受侵略,立可转为军用,因此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
——李沛霖《民国时期远东第——南京永利铔厂影像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中国民族经济“渐趋衰退”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范旭东的思想抱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永利铔厂创办的有利政策条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形式: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原因:军阀割据混战;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3)思想:实业救国。条件:国民政府采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素:社会环境、列强侵华、政府政策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1)组织形式:根据材料一可知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组织形式有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两种形式。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原因:根据材料“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可知军阀割据混战,是战后中国经济渐趋衰退的原因,另外结合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使得中国经济衰退。
(3)思想:由“要振兴以农立国的中华, 兴办酸事业实是当务之急”“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国家遭受侵略,立可转为军用,因此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可知范旭东创办企业的目的之一是为实业报国。条件:南京永利铔厂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国民政府掀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该厂创办的有利条件。因素:根据三则材料不难看出,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有社会环境、列强侵华、政府政策等。
故答案为(1)形式: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原因:军阀割据混战;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3)思想:实业救国。条件:国民政府采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素:社会环境、列强侵华、政府政策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侧重于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8.(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的大门踯躅到另一家工厂的大门,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衣阿华州的农场主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倾倒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麦当燃料烧掉。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通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佛政府为此采取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救济工作”的方式及其影响。
(4)据材料二、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答案】(1)形势:大量工人失业;银行出现信用危机甚至倒闭;生产相对过剩,市场萧条。(任答其中两点)
政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内容:订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呼吁各贸易集团进行合作);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任答其中两点)
目的:实现经济复苏。
(3)方式:“以工代赈”。
影响: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4)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500多万美国人……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衣阿华州的农场主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倾倒在公路上”可以从工人失业、金融系统出现问题、市场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政府为此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可以从订立法规、协调企业活动、调节劳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可以分析出,“救济工作”的方式是“以工代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就业、消费、社会秩序等方面分析出“救济工作”的影响。
(4)根据材料“《全国工业复兴法》” “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并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
故答案为(1)形势:大量工人失业;银行出现信用危机甚至倒闭;生产相对过剩,市场萧条。(任答其中两点)
政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内容:订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呼吁各贸易集团进行合作);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任答其中两点)
目的:实现经济复苏。
(3)方式:“以工代赈”。
影响: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4)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9.(2020高一下·常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什么特征?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原因: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普遍下降,需发展欧洲经济,提高自身地位;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
(2)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经济政治联合,合作程度逐步加深。
(3)影响;提高了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合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原因:依据“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疲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玻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可概括出“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普遍下降,需发展欧洲经济,提高自身地位”;依据“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可概括出“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后可知,欧洲的联合由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合作由经济领域发展到经济政治领域,程度逐步加深,所以其特是由经济联合发展到经济政治联合,合作程度逐步加深。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联合既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也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同时也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合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