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八士中学2013届九年级10月阶段性练习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八士中学2013届九年级10月阶段性练习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01 15:4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士中学2013届九年级10月阶段性练习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或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3分)
A.精髓(suí ) 迥(jiǒng)然相异 B.地壳(qiào) 浮想连篇( piān )
C.瞭望(liào) 萧萧瑟瑟(sè)  D.灌溉(gài) 消声匿(nì)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社会治安状况有了较大的好转,街头上毁坏公共设施、践踏花草而不能自已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B.在学校举行的“学雷锋树新风”讲演赛上,小明寻章摘句、妙语连珠,他的讲演征服了全场听众。
C.一场洪水过后,他的鱼场被冲毁了,一年的心血顿时化为乌有。
D.张小明真是任劳任怨,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拍案叫绝。
3.下面文言语段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A.王:称王 B.罾:鱼网
C.同“已“已经 D.间:暗中、私自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网络造词”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D.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5.填入横线的语句,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__________。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又对父母有赡养之责任;个人对社会有奉献的责任,同时社会也有对个人的责任。
A.我们要做有责任的人 B.人与人之间都要有责任
C.责任是无处不在的 D.责任常常是双向的
6.对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据新华社电??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方案,全国青少年学生要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强调要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要开展“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的创建和命名活动,把雷锋精神研究纳入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之中,鼓励学生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学生社团。 A.全国青少年学生要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B.把雷锋精神研究纳入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之中,鼓励学生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学生社团。 C.要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D.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秦赵约而伐魏 (12分)
秦、赵约而伐魏,魏王患之。芒卯曰:“王勿忧也。臣请发张倚使谓赵王曰:‘夫邺,寡人固形弗有也。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请以邺事大王。’”
赵王喜,召相国而命之曰:“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相国曰:“收秦攻魏,利不过邺。今不用兵而得邺,请许魏。”张倚因谓赵王曰:“敝邑之吏效城者,已在邺矣。大王且何以报魏?”赵王因令闭关绝秦。秦、赵大恶。
芒卯应赵使曰:“敝邑所以事大王者,为完邺也。今效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赵王恐魏承秦之怒,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
7.下列句中的“以”与“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扶苏以数谏故
C.杀之以应陈涉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秦赵联合打算攻打魏国,魏王害怕,芒卯提议把邺地献给赵以求和。
B.赵国相国认为得到邺地是很大的好处,于是建议赵王答应魏国的请求。
C.张倚作为使者,成功说服赵王与秦国断交。
D.最终秦赵没有联合伐魏,魏王感激赵王的行为,按照约定把邺献给了赵国。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魏王患之 患: ②赵王因令闭关绝秦:因:
③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 遽: ④为完邺也 完: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2分)
译文:
②今效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2分)
译文:
(二)梦中作①(4分)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11.(1)第二句中“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答: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

(三)留住野草,城市才能绿起来 (4分)
①“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一是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二是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绿地要有草本植物的覆盖。如果草本植物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天然植被,俗称“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②为什么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这是因为,空气中的尘颗粒有很大部分来自绿地裸土。而野草大多具有发达的根系,它们不必浇水就能生长繁茂,有些因具有耐阴性,在树下也能存活。所以,只要不拔草,野草的根系能像网一样将土壤颗粒固定住,绿地就不会扬尘了。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中,野草只能剪短,不能拔除。这一来,马路上就几乎没有尘土了。
③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的另一优点是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对草地的维护每年只需做几次修剪。因野草地中的野花能顺应时节开放,一年四季使城市绿地呈现不同的色彩,这常常会使人们流连忘返。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广泛采用。
④利用野草绿化城市还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不必浇灌就能减少绿地耗水。野草根粗而长,能在土壤中钻出多条通道,下雨时,雨水能顺着这些根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笔者观察到,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这说明:野草地吸收雨水的能力比草皮地强。
⑤近年来,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的种植量,这本是件好事,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这增加了城市扬尘。让树下土壤不再裸露的简单方法就是让野草生长起来。在春、夏、秋三季,只要下雨,野花、野草都能自然生长。有些城市的绿化部门会组织民工拔草,请千万别再这样做。
⑥大自然的草地本身就是由野草、野花组成的。当城市绿地中能出现自由生长的野花、野草时,这个城市就离“绿色城市”的梦想很近了。(文/李皓)
12. 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绿”的含义。(2分)

13. 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四)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5分)
侯 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六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地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能天天汲取知识,学好本领,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答:
15.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6.你如何理解第⑤段“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2分)
答:
(五)冬 荷 (14分)
李木生
(1)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2)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3)湖,真的死去了吗?
(4)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5)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6)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的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之周敦颐曾将夏荷喻为“花之君子者也”。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7)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8)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瞧着它那根植于博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宏,我隐隐感到,也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9)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10)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11)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12)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13)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的飞翔吗?
(14)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的演绎着。
(15)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一只翠绿的青蛙,正如意地蹲在肥嫩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的脚下滚动,而滚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的闪烁。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泪泡一样的娇嫩着。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16)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选自《2011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 2012年出版 有删改)
通读全文,概括冬荷的“品格”。(3分)
答:

18、本文写的是冬荷,但又多次写了太阳。这有何作用?(4分)
答:

19、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2)段。(4分)
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答:

20、第(3)段说“湖,真的死去了吗?”,请你结合第(10)段内容作一个恰当的回答。(3分)
答:

(六)(10分)
21.根据课文默写。
①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愿将腰下剑,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③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④月黑雁飞高, 。(卢纶《塞下曲》)
⑤陈涉太息曰:“嗟乎!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⑥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⑦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⑧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一)(6分)
22.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的最多的三句话是:①“听话”, ②“好好学习”, ③“没出息”。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内容。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不断重复达到的教育效果却是极其片面的,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精神的低层面上的。
读完以上材料,相信你深有感触。请你就其中的某一句话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谈谈你的认识。字数120左右。(6分)


23.作文(60分)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每一个驿站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或弯或直,或深或浅。朋友啊,想想看,在人生旅途上,该留下怎样的串串脚印。俗话说“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你不必顾盼,只需奋力前行。
请以“留下美好的脚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阶段性练习
语文答卷 2012年10月
2012.10
注意事项: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选项涂黑。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3分)[A] [B] [C] [D] 2. (2分)[A] [B] [C] [D]
3.(3分)[A] [B] [C] [D] 4. (2分)[A] [B] [C] [D]
5.(2分)[A] [B] [C] [D] 6. (3分)[A] [B] [C] [D]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 (12分)
7. (2分)[A] [B] [C] [D] 8.(2分)[A] [B] [C] [D]
9. (4分)(1) (2) (3) (4)
10.(1)(2分)
(2)(2分)
(二) (4分)
11.(1)(2分)答:
(2)(2分)答:

(三) ((4分)
12.(2分)答:
13.(2分)答:

(四)(5分)
14.(1分)答:
15.(2分)答:
16.(2分)答:
(五) (14分)
17.(3分)答:

18.(4分)答:

19.(4分)答:


20.(3分)答:

(六)根据课文默写(10分)
22.(10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三、表达与交流(66分)
23.(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