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九课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序 幕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出自《宋史》
主 题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重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原因,措施和影响
学习目标:找出两宋为加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并认识其影响;了解王安石变法一级两宋之际的民族关系
江山初立 尚文黜武
壹
危机四伏
内忧外患
贰
变法革新
欲肃时弊
叁
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肆
目 录
第一幕
江山初立 尚文黜武
第一场:舞台起
舞台起
五代十国 (907—960年)
五代 十国
梁、唐、晋、汉、周,均在黄河流域,都城基本在东京汴梁(开封) 南方先后出现+北方的北汉共10个政权。
舞台起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舞台起 统一全国
统一策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979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告结束。
963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71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献土
978年献土
979年灭
1
相权势大 分二府三司
藩镇割据 分文臣通判
重文兴教 改科举取士
轻武之势 杯酒释兵权
2
3
4
第二场:制度改
相权势大 分二府三司
名词解释
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特点:分权原则
集权
(1)三分相权,分散与限制相权;
(2)官、职、差遣的分离
加强皇权
分权
御前会议
皇帝
三司
台谏
枢密院
中书门下
(政事堂)
三司使
同平
章事
(宰相)
参知
政事
(执政)
财政
枢密
使
(执政)
枢密
副使
(执政)
知谏院
御史
中丞
行政
军政
监察
君臣相问 忧天下之忧
宋太祖赵匡胤
(927-976)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宰相赵普
“……此五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即位后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藩镇割据 分文臣通判
四监司
通判→监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北宋是如何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
州郡属中央
文臣→知州
重文兴教 改科举取士
崇 文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北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重文兴教 改科举取士
考试制度严密
录取名额放宽
优礼进士
主要措施:
宋人殿试图
近人统计《登科记考》的进士总额,唐代二百九十年中共得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三十名进士。
宋代进士人数自太宗即位之年(976)起便开始激增,迄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十四年间已有9323人;……而在宋太宗执政的22年间,仅进士一科即取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余人。此后仁宗对进士名额作了限制,规定每科不超过400人。即使如此,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趣味历史:
榜下捉婿
轻武之势 杯酒释兵权
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宋史》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轻武之势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收回朝中大将的兵权
禁军——“三衙—枢密院”兵权相互牵制
充实中央禁军(抽调)
——强干弱枝,守内需外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1
2
3
4
实行养兵政策
5
文官政治
制度:文臣领兵;以文治武
风气:重文轻武
抑 武
第三场:后世果
18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叶适《水心集》
第二幕
危机四伏 内忧外患
积弱积贫
积弱 外有辽夏虎狼之师
积贫 内有朝堂财政之困
第二幕:危机四伏 内忧外患
积弱 外有辽夏虎狼之师
21
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的存在是阻挡北方草原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五代时辽占据幽云十六州,使得开封至宋辽边境的华北平原区域除河流迟滞外,无险可守。故北宋大量募兵,开封附近驻扎禁军数达80多万,有兵险之称。
积弱 外有辽夏虎狼之师
22
民 族 契丹族 汉 族 党项族
政 权 辽 北 宋 西 夏
时 间 916年 960年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 昊
都 城 上 京 东 京 兴 庆
重大事件 檀渊之盟 陈桥兵变 宋夏和议
积弱 外有辽夏虎狼之师
23
澶渊之盟:
宋神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1042年,辽索要关南地,辽宋修约。宋增“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辽促令西夏与宋议和
宋夏和议: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西夏虽屡胜,但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称为“岁赐”。
积贫 内有朝堂财政之困
24
材料三: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弊: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积贫 内有朝堂财政之困
25
三冗危机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募兵制)。
【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
第三幕
变法革新 欲肃时弊
第一场:范仲淹庆历新政
第二场:王安石熙宁变法
第三场:问新法是利是弊
第三幕:变法革新 欲肃时弊
第一场:范仲淹庆历新政
28
28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范仲淹改革的着眼点是什么 为何会失败?
第二场:王安石熙宁变法
29
29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
【富国之法】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三舍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1042年中进士。1069年熙宁二年,宋神宗任王安石“参知政事”,主持变法。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机构。
第二场:王安石熙宁变法
30
30
领域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货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第二场:王安石熙宁变法
31
31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强兵 保甲法 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兵农合一) 加强统治秩序;节省了军队训练费用。
保马法 百姓申请养马,政府…… 马匹的质量数量提高;节省政府养马费用。
将兵法 以将为军队基层单位,设置正将专管训练;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 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 提高了武器质量和产量
第二场:王安石熙宁变法
32
32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 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取消明经诸科。 注重实际能力
整顿 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律学、医学、武学) 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 用人 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 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第三场:问新法是利是弊
33
33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王安石的新法,不能说有成功,然而王安石确是有伟大抱负与高远理想的人。他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
——钱穆《国史大纲》
第三场:问新法是利是弊
34
34
性质 积极作用 局限性
是一场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 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①与民争利,加重人民负担 ②“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④一些变法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
⑤用人不当,反动派攻击
⑥操之过急;王安石个人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第四幕
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靖康耻,武穆御金
臣子恨,绍兴和议
风波亭,英雄冤死
文人思,忧国忧民
第四幕:山河半壁 偏安一隅
君臣醉,偏安一隅
靖康耻,武穆御金
37
37
岳
飞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杨康
他们的名字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靖康耻,武穆御金
38
38
金军从开封撤退后,张邦昌傀儡政权得不到宋廷旧臣的支持,只存在了33天就瓦解了。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5月,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 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 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此后的宋朝为南宋。
臣子恨,绍兴和议
40
40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和议 时间 内 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风波亭,英雄冤死
41
41
杭州岳飞墓
岳飞庙前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跪像
千秋冤案莫须有 百战忠魂归去来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君臣醉,偏安一隅
42
42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乞求称臣换来的和平带给南宋怎样的状态?
文人思,忧国忧民
43
4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南宋)辛弃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南宋)陆游
北宋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的,那你认为变法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忆往昔
我们现如今也正处于一个改革的时代,那么我们在改革的时候,最需要注重哪些问题?
看今朝
最终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最终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45
45
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平、人民幸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使命。这要求我们党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致力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强调:“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社会的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几个要义》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剧 本
46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