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1张PPT含内嵌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1张PPT含内嵌音频)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31 15:5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辛亥革命
之国与民视角
第一篇 国之艰难,民之艰辛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
——《人民日报》
●(一)国之艰难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就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
●(二)民之艰辛
全国饥民,数逾千万,迫饥寒而死者,道路相望……乃反观清政府,从未闻有一粟一粒之施。
——武昌革命军布告
民生之艰难
中国长江流域各省的前景非常暗淡。……人民将会成千上万地死去,难民营里出现霍乱和斑疹伤寒。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昨天对我说,前景从来没有这样糟糕,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受过这样大的水灾和饥馑的威胁。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
●(三) 国之自救
1.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
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并非是一场持续、计划周详的政变……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佩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三) 国之自救
2.预备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
1907年,清政府下令成立资政院。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全国22个省纷纷建立了资议局。
1910年,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为五年。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
十、总揽司法权……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三) 国之自救
请思考:《钦定宪法大纲》中“国”“民”的地位如何?
●(三) 国之自救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 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同时,皇族内阁集权,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据统计1906-1911年间
全国共发生民变989次
平均一年142次
其中1906年190次,
1907年185次,
1908年107次,
1909年141次,
1910年247次,
1911年19次。
据张振鹤、丁原英《清末民变年表》
(《 近代史资料》总第49、50号)
●(四)民之失望
“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枝路留准商民量力酌行外,其从前批准干路各案, 一律取消。” ——清帝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谕
与民争利
1911年,保路运动是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有人说;“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
国之艰难 民之艰辛
国之自救 民之失望
第二篇 国之蓝图,民之主体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前提
补充,发展
●(一)国之蓝图
练一练
1.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2.不愿满洲人专制;
3.不愿少数富人专制;
4.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5.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得不革命。
●(二)民之主体
请同学结合以上材料并阅读课本111页第一段,思考
1.如何评价“南北议和”这个行为?
2.“南北议和”是在践行三民主义吗?
南北议和
“务宜设法和平了解,早息一日兵争,地方百姓,早安静一日。否则,势必兵连祸结,不但荼毒生灵,糜费巨款,迨至日久息事,则我国已成不可收拾之国矣。” ——袁世凯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内容节选如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
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主权归属)
《临时约法》中规定主权属于谁?
(民权设置)
《临时约法》中对民权是如何规定?
(政权结构)
《临时约法》中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各归属于谁?体现什么原则?对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是如何限制的?
《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二)民之主体
辛亥革命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推动国家观念从“王朝国家”转向“民族国家”;推动国家权力的合法基础从“主权在君”转向“主权在民”;推动国家权力运转方式从“集权专断”转向“分权制衡”;推动治国理民的游戏规则从“礼法之治”转向“宪法之治”。 ——颜德如 《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的辛亥革命》
●国之蓝图,民之主体
第三篇 国之剧变,民之茫然
●(一)国之剧变
“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
——马勇《1911年中国大革命》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也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二)民之茫然
民国三年,戴季陶在旅途中遇一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 “你也是中华民国人也”,老农“茫然惶然,连声曰: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 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
●(二)民之茫然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有民主共和的民国 无自主理性的国民
第一篇 国之艰难,民之艰辛
第二篇 国之蓝图,民之主体
第三篇 国之剧变,民之茫然
●辛亥革命的反思
什么样的机制能够让民众力量彻底释放,让社会个体成为近代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因子?
什么样的制度能够保障普通民众的权利?
国民一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