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31 16:0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建党伟业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如何伟大:中共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材《史纲(上)》p122
南陈北李两个建党中坚人物都未出席中共一大。陈独秀的未出席理由是正在广东筹集一笔款子修建校舍,李大钊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正值年终,“校务繁重,难以抽身前往。”
1938年春,中共中央准备举行纪念建党17周年活动,需要确定具体日期。当时,在延安的一大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等人。他们回忆一大是7月份召开,但记不清具体的日期了,就商量将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金一南《苦难辉煌》p75
历史事实、短时段
历史解释、长时段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代表:无产阶级
方式:暴力夺权
理想:共产主义
一、如何伟大:中共的成立
指导:国产国际
书本p122,学思之窗
姓名 与年龄 出身 文化程度 职业
李汉俊31 农民 留日 办报
李达 31 佃农 东京师大 教授
张国焘24 官绅 北大 学生
刘仁静19 市民 北大 学生
毛泽东28 农民 长沙一师 教师
何叔衡45 农民 长沙一师 教师
董必武35 富农 留日 教师
陈潭秋25 农民 武昌高师 教师
王尽美23 佃农 山东一师 学生
邓恩铭20 富农 中学 学生
陈公博29 官宦 北大 教师
周佛海24 官绅 留日 学生
包惠僧27 官绅 湖北一师 记者
李汉俊
李达
张国焘
刘仁静
毛泽东
邓恩铭
王尽美
陈潭秋
董必武
何叔衡
陈公博
周佛海
包惠僧
马林
尼科尔斯基
姓名 部分代表1921年前的经历
张国焘 幼读私塾,1914年转读南昌心远中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秋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刘仁静 幼读私塾,1914年赴武昌入读博文书院。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间,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毛泽东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王尽美 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师范大学,1919年参与五四运动。1920年3月,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任编辑和编辑主任。
邓恩铭 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济南被选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一中校报,并组织一中学生参加济南学界组织的罢课运动。
董必武 17岁时考中秀才,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1920年秋,与陈潭秋等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滇系军阀
桂系军阀
晋系军阀
直皖战争
直奉战争
1912—1919北洋政府时期:
中国近代的“春秋战国”
崩溃中孕育着新生
——史纲上p125,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1921.2),《新青年》第9卷
二、伟大从何而来:中共建立的原因
来自西方
形形色色的主义
西方思想借鉴
中国向何处去
A
B
C
D
自由主义:胡适
基尔特主义:梁启超
(guild)
工读主义:
李大钊、毛泽东、
王尽美
无政府主义:
陈独秀、毛泽东
【小活动】你更喜欢哪种主义?为什么?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斯诺《西行漫记》
老师杨昌济问青年毛泽东:“坐而论道容易,找到出路很难。
润之,你到底要什么?”
个人自由发展
劳资调和
劳工结合
互助协作
西方思想借鉴
李大钊:“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外)
1912—1919的世界:
毛泽东:“人们看到,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坏,环境迫使人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内)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梁启超:“一盏明灯熄灭了。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全社会人心陷入怀疑、沉闷、畏惧。”
外部世界冲击
A
B
C
D
自由主义
基尔特主义
工读主义
无政府主义
社会的公平与平等
西方思想辨析
个人自由发展
劳资调和
劳工结合
互助协作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乌托邦不仅自由、民主、博爱,而且无比富有。它被无数黄金与白银装饰着,每天数以百万吨的出产一种闪闪发光的金属———合金。
据说,乌托邦生产力十分发达,科技比其他任何地方起码领先1000年以上。所以,科技、生产力太过超前的乌托邦没有货币,每个人都在市场上各取所需。所有的房子都是一样的,门上没有锁,每个人都必须每100年搬一次家,目的是为了不让人在习惯中僵化。生产者在工作时间里游手好闲是不允许的。没有贵族,没有仆人,没有乞丐。
——莫尔(社会主义思想鼻祖)《乌托邦》,1516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同》,先秦
传统文化影响
1917年,毛泽东写给好友黎锦熙的信:“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而不废据乱、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鹄也。”
1920年,陈独秀:“继政治革命而谋社会革命者,社会主义是也。将来之世界,比趋于大同,则无可疑之。”
传统与现代
姓名 与年龄 出身
李汉俊 农民
李达 佃农
张国焘 官绅
刘仁静 市民
毛泽东 农民
何叔衡 农民
董必武 富农
陈潭秋 农民
王尽美 佃农
邓恩铭 富农
陈公博 官宦
周佛海 官绅
包惠僧 官绅
(*史料实证)
基尔特主义
工读主义
无政府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917年的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Bolsheviki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
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年11月15日出版
专制的传统、生产力落后
暴力夺权
依靠多数
西方不亮东方亮
外部世界冲击
指导思想
【阶级基础、经济基础】
1.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北京——
3.成果:释放学生,拒绝签字
5月4日-6月初
学生罢课
6月3日-6月底
工人阶级
罢工罢课罢市
1919年国内:五四运动
证明中国Bolsheviki有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自此开启
彻底反帝
爱国革命运动
无产阶级
社会革命运动
反封建
思想启蒙运动
上海(?)
广泛接触社会,把握时代脉搏
【组织基础】
——斯诺《西行漫记》
深入工人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李大钊派邓中夏、张国焘等进步青年来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筹办成立劳动补习学校。
【组织基础】
——斯诺,《西行漫记》
小毛同学:“杨老师,我有答案了。”
1919年7月,26岁的毛泽东在长沙办《湘江评论》,自创发刊词: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力量最强!”
小结:为何是马克思主义?
西方思想借鉴
外部时代冲击
传统文化惯性
“一种学说不管怎样正确、怎样新鲜、对它进行多少宣传介绍,如果人们没有内在的强烈需要,它是不会产生很大影响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主观希望努力
【思想基础】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组织基础
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外部因素
共产国际提供帮助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人也有自己的Bolsheviki党了!
二、伟大从何而来:中共建立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材《史纲(上)》p122
中共“一大” 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 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理想与现实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三、伟大的初显:中共早期探索
三、伟大的初显:中共早期探索
1924
1927
国民党
共产党
1923
中共三大,432人
广州
国民党一大,近50万人
广州
国民大革命
新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分共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联合,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国民党在最初的三年时间里,一直没有确立两党为“合作”关系。国民党确定的是带有模糊性的 “容共”政策。——王奇生《从“容共”到“容国”》
容共还是联共?
三、伟大向何处去:中共建立后的磨砺
屡败屡战
运动受挫
三、伟大向何处去:中共建立后的磨砺
1926年1月的国民党“二大”通过了一个《农民运动决议案》,但整个议案都是中共建议和推动的,会后国民党农民部成立一个指导全国农民运动的委员会,9名委员中,毛泽东、林伯渠等6人都是共产党员。
1926年5月至9月,刚从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一职卸任的毛泽东,又在广州番禺学宫开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自担任所长。
推动农民运动
容共还是联共?
容纳共产党员
联合无产阶级
国民大革命
退却与坚守
三、伟大向何处去:中共建立后的磨砺
坐而论道容易,
找到出路很难,
也许要一生一世,
也许要数代百年。
姓名 最终去向
李汉俊 脱党牺牲
李达 脱党后又加入
张国焘 叛党
刘仁静 开除出党
毛泽东 中共中央主席
何叔衡 牺牲
董必武 副主席
陈潭秋 牺牲
王尽美 病逝
邓恩铭 牺牲
陈公博 脱党汉奸
周佛海 脱党汉奸
包惠僧 脱党
你要什么呢?
传统与现代
理想与现实
退却与坚守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