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9.剃头大师
第二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01 课文品读
02 课文赏析
03 课文拓展
01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再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当“剃头大师”的。
课文理解
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四个“怕”构成排比,列出的这些平平常常的小事,突出表现了表弟胆子小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通过“押进”和“监督”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沙十分害怕剃头。
课文理解
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害人精”这个词语略带调侃的意味,生动地表现了小沙对理发店剃头师傅的反感和仇视。和“怒视对方”共同表明了小沙这样的顾客不受欢迎的原因。
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小沙气呼呼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课文理解
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
“冤家”是“仇人”的意思,是指老剃头师傅做了小沙的仇人,这个词在这里极富幽默感。
因果关系的句子,揭示了小沙“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的原因。“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写出了小沙无计可施的可怜相。
课文理解
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老掉牙”表明推剪陈旧不好用。
“咬住”“不放”把老师傅用推剪剃头时夹住头发不放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表现了小沙由人摆布的痛苦。
“吃尽苦头”表明小沙遭受的痛苦很大。
课文理解
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这还不算”“你想想”这些词语都是生活常用语,文中用上这样的词语,像拉家常一样,既可以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课文理解
这次,小沙的头发很长了,他知道姑父绝不肯让他这样过年,可他又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就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元钱。
“央求”形象地表现出小沙对去理发店理发心有余悸,从侧面反映了小沙对剃头师傅的害怕,想要摆脱老剃头师傅的折磨,对“我”替他剪头发的渴望和信任。
“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是小沙央求“我”替他剪头发的原因。小沙年龄小,在他看来,理发店的老剃头师傅是故意让他受折磨的,是“害人精”;而“我”是他的表哥,自然不会害表弟,所以小沙更信任“我”。多么可笑的想法!不仅如此,他还答应付给“我”五块钱。多么可爱的行为!
课文理解
小沙坐在凳子上,看我找出剪刀,才有些慌,说:“别剪破耳朵,你得发誓!”
“有些慌”写出小沙紧张和矛盾的心理,虽然“我”表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但小沙对“我”还是有一些害怕和不信任。
课文理解
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我觉得文中的“我”好像会理发,而且剪头发的速度很快。
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剃头老师傅还熟练。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我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短的只剩下一厘米。
虽然“我”剪头发的速度很快,但只是随意乱剪,长短不一。
课文理解
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耳朵附近修剪的很不平整。通过对形状的描写,突出了“我”剪的头发很糟糕。
课文理解
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思考:为什么说“我”比老师傅还熟练呢?
因为“我”是随意乱剪的,并没有技术,所以速度快。这使“我”生出了自己比老剃头师傅还熟练的错觉,反映了孩子的单纯与淘气。
课文理解
“哎呀!”我叫起来,“坏了!”
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连忙摸”体现了小沙在意的只有耳朵,只要耳朵好好的,头发剃得好不好,他并不介意。
在年幼的小沙看来,“我”剪得非常流利,不痛也不痒,又没有伤到他的耳朵,就比老剃头师傅强太多了。小沙对发式是否漂亮是不太在意的,所以“我”才会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课文理解
我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最时髦”是“我”为了安慰小沙的话,这个借口多么有趣!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形象地刻画出了小沙看到自己发式之后的反应,可见“我”给他剪的头发有多么的糟糕。
课文理解
当然,我没得到那五块钱。这还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把小沙的光头比作“电灯泡”,展现了小沙的“倒霉”程度之深。
结尾颇具戏剧性,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有趣、美好。
02
字词赏析
核心问题
因为文中的“我”自认为有剃头的天分,技术比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称自己为“剃头大师”。而结果是小沙的头发被“我”剪得乱七八糟,最后被迫去理发店剃成了光头。题目和故事的结果形成明显的反差,更吸引读者。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风趣幽默,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可爱淘气。
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延伸问题
人物
不同
老剃头师傅
1、剪得仔细,有层次。
2、弄得小沙又痛又痒。
3、要付双倍的钱。
“我”
1、剪得很快,随意乱剪。
2、让小沙感觉很舒服。
3、不给钱也愿意。
概况总结
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老剃头师傅: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我”: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边,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
延伸问题
“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的是“我”和老剃头师傅。从未给人理过发的“我认为自己有剃头的天分,觉得自己就像个剃头大师,技术比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称自己为“剃头大师”。因为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时,让小沙又痛又痒,吃尽苦头不说,最后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怕剃头的小沙非常讨厌老剃头师傅,所以叫他“害人精”。
“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延伸问题
因为“我”是第一次给人剪头发,没有经验,可小沙却如此信任“我”,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而且小沙对“我”的要求很低,只要“我”没有伤到他的耳朵,无论“我”怎样剪,哪怕是把头发剪坏了,他都觉得无所谓。这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所以,“我”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课文结构
剃头的大师
老剃头师傅——推剪、碎头发、付双倍钱
小沙天生胆小——怕剃头
天真、淘气
“我”——十分“熟练”、坑坑洼洼、变成光头
(满意)(大惊失色)
(又痛又痒)(耿耿于怀)
课文主旨
《剃头的大师》本文讲述了小沙因怕去理发店剃头而央求“我”为他剪头发,结果剪成了梯田样,最后被迫剃成光头的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
03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毽子里的铜钱
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那时,我大约十岁吧。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脖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 (那个时代,还用铜板呢,一枚银角子换三个铜板,一块银元换三百个铜板。)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推荐阅读
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
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
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那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推荐阅读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
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
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心里说:“老伯伯,给您。”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
“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的烤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
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脊背,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推荐阅读
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是热烘烘的。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老师。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再补给他呢?”
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做小贩的,栉风沐雨,都是非常辛苦的。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推荐阅读
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国学诵读
有关描写童年的诗句: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唐·胡令能 《小儿垂钓》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