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篇课文配套朗读资源请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二.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学反思:课文比较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些难度!理清课文的条理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作者的描写理顺出来,学生能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方法,效果还不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重点:了解内洞及孔隙的特点,体会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难点:体会特点。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 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 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 ,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难点: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板书设计: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本节课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泉水流经的路线,还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领取课文朗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