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下-23.“诺曼底”号遇难记 第2课时 【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下-23.“诺曼底”号遇难记 第2课时 【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0 14:2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第二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01
课文品读
02
课文赏析
03
课文拓展
课文品读
01
课文理解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诺曼底号”轮船的哈尔威船长。
课文理解
请简单叙述一下故事情节。
时间:
1870年3月17日夜晚。
环境:
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起因:
“玛丽号”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课文理解
场面:
“诺曼底号”被撞,发生海难,人们惊恐万分。
发展、高潮:
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全舱的人一片恐慌。哈尔威船长镇静地指挥着……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 。
结局:
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哈尔威船长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海底。
课文理解
读一读课文第1-5自然段,想一想:
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航行的?
雾海夜航
课文理解
1870 年 3 月 17 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 大海上夜色正浓 ,烟雾弥漫 。船长站在驾驶室里,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夜色正浓”“烟雾弥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当时是漆黑的夜晚,海面上有雾,能见度很低。为海难的发生埋下伏笔。
课文理解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它装货容量 六百吨 ,船体长 二百二十英尺 ,宽 二十五英尺 。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 1863 年造的。
“六百吨”“二百二十英尺”“二十五英尺”这几个数字具体说明了 “诺曼底号”轮船容量大,船型巨大,暗示这样的船安全性能也应该是比较好的,发生海难十分意外。
课文理解
雾越来越浓了 ,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距离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雾越来越浓了”说明天气越来越恶劣,为海难的发生埋下伏笔。作者第二次写到雾,并且雾越来越浓,起到了渲染灾难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课文理解
找出课文描写雾的语句,为什么要反复写雾?有什么作用?
写雾的句子:
(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2)雾越来越浓了。
写雾的原因:
因为当时海面上雾很大,可见度很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天气情况。
作用:
渲染灾难的气氛;衬托人们的心情。
课文理解
读一读课文第6-9自然段,想一想:海难是怎样发生的?
海难发生
课文理解
突然,沉沉夜雾中 冒出 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起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 逼了过来。
“冒出”说明“玛丽号”出现得十分突然,很难避开,预示了两船相撞的必然。
把黑点比作幽灵和山峰,表现了它出现得突然以及它的巨大,也表现了它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威胁。
比喻
课文理解
读一读课文第10-43自然段,想一想:海难发生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
舍己救人
读一读课文第44-45自然段,想一想:课文结尾是怎样赞美哈尔威船长的?
英雄船长
课文理解
  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不叫人失魂落魄!
说说人们面对海难时的表现是什么样的,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惊恐万状”“失魂落魄”等词语反映了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海难的惊慌失措和场面的混乱。人们的反应和船长镇定自若的反应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船长临危不乱的高尚品格。
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了当时慌乱的情况,大家吓得失魂落魄。
课文理解
“奥克勒福大副?”
“到!”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从船长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对弱者的关心,由于当时情况紧急,不得不这样做。
课文理解
这段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特点:
对话极为简洁。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展现人物语言, 醒目突出。
原因:
这样描写与当时的环境相符,符合客观实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课文理解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课文理解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灾难在船长面前无法再肆虐,衬托出了船长人格力量的伟大及镇定自若、指挥从容、应付得当的杰出才能。
课文赏析
02
核心问题
两船相撞时,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哈尔威船长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镇定自若
延伸问题
“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延伸问题
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哈尔威船长是一个“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灾难沉着应变,大义凛然,舍己救人的英雄。
延伸问题
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临灾难的时候,哈尔威船长却选择了舍己救人。他是真正的勇士,他那种高尚的品质,那种钢铁般的意志,深深地感动了我,并且不断激励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前进。
课文结构
雾海夜航 开端
海难发生 发展
舍己救人 高潮、结局
赞扬英雄船长
“诺曼底号”
遇难记
临危不惧
大义凛然
课文主旨
本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序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课文拓展
03
推荐阅读
2018年5月14日早晨,四川航空公司的3U8633航班像往常一样,从重庆起飞,飞往拉萨。四十分钟后,当飞机平稳进入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上空时,飞机突然发出一声闷响。声音不大,如同爆米花爆裂的声音,可这一声闷响,就如同惊雷炸响在机长刘传健的心头。他赶紧伸手检查面前的挡风玻璃。“割手!内层玻璃裂了!”这意味着飞机的承受力受到了破坏,飞机可能要发生故障。
“准备下降高度,备降成都。”刘传健迅速向管制台报告,做出立即返航最近的成都机场的决定,同时示意副驾驶员发出遇险信号。
刘传健 ——“英雄机长”的空中奇迹
推荐阅读
然而,话音未落,伴随着一声巨响,驾驶舱右侧的挡风玻璃突然爆裂,密闭的飞机突然破出一个大洞。机舱内外巨大的压力差,瞬间把副驾驶员的上半身吸出了窗外。刘传健的承受力受到了破坏,飞机可能要发生故障。
“准备下降高度,备降成都。”刘传健迅速向管制台报告,做出立即返航最近的成都机场的决定,同时示意副驾驶员发出遇险信号。然而,话音未落,伴随着一声巨响,驾驶舱右侧的挡风玻璃突然爆裂,密闭的飞机突然破出一个大洞。机舱内外巨大的压力差,瞬间把副驾驶员的上半身吸出了窗外。刘传健恐惧瞬间蔓延。有人事后在网上写道:我清晰地感受到身边乘客眼中的绝望,他们大概也在我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绝望。
推荐阅读
驾驶舱里的刘传健机长却已经感受不到任何事物,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控制住飞机!飞出山!飞回成都!
减速,下降高度……刘传健紧握操纵杆,在缺氧、酷寒、座舱释压的极端条件下,操纵飞机艰难下降……几分钟后,飞机逐渐平稳,刘传健在第二机长梁鹏的配合下戴好氧气面面罩,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参考有限的飞行数据信息,手动返航备降。
7时42分,飞机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刘传健奇迹般挽救了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在9800米的高空,他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一次“史诗级的壮举”。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