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二课时
5.琥 珀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1.课文品读
2.课文赏析
3.课文拓展
目录
1.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再读课文,回想下,你见过的琥珀是什么样的?
课文理解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暖暖地照着”说明天气比较热,这是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的前提条件;“奔腾怒吼”为下文海水逼近森林埋下了伏笔;“飒飒地响”暗示了当时有风,为松脂的掉落埋下伏笔。
课文理解
什么是伏笔?
伏笔是指文章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文中的海在“奔腾怒吼”,绿叶“飒飒地响”都为下文形成琥珀埋下了伏笔。
判断伏笔的方法有哪些?
前面设伏,后面照应。
品析伏笔
课文理解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
“黄色泪珠”指的是老松树的松脂,这是比喻的写法。这句话照应了上文对小苍蝇和蜘蛛的描述。
课文理解
我们还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他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可以推测”说明这个生动的故事是根据这块琥珀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思考(重点):“可以推测”说明了什么?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2.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小苍蝇在松树上→蜘蛛扑向苍蝇→松脂滴下→两只小虫不动了→形成琥珀。
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概括性语句列出。
延伸问题
一读:读课文,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哪些自然条件?
炎热的夏天,老松树渗出松脂,需要蜘蛛和苍蝇正好在同一个地方,而松脂也恰好滴落在蜘蛛和苍蝇身上,形成松脂球,还要经过地壳变动,最后长时间埋在海底形成琥珀。
延伸问题
二思:想一想,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海浪把泥沙卷到岸上,泥沙中掩埋的东西也被冲上岸,其中就包括这块奇异的琥珀。渔民带着儿子经过海滩,孩子赤着脚,踏着了沙土里的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这块硬东西就是那块琥珀。
延伸问题
三品:科学家从哪些方面对琥珀形成的经过进行推断?依据是什么?
(1)由松脂变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据科学家推断需要约一万年的时间。(2)只有在夏天,且天气很热,老松树才能渗出松脂。(3)这块琥珀是一个渔民的儿子在海滩上发现的,这是想象海水渐渐逼近森林,最后淹没了森林的依据。(4)如果没有高大的松树,也就不会有松脂了。(5)如果不是那么巧,那两个小东西就不会仍然“好好地躺”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了。
延伸问题
四悟: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少见的?
(1)琥珀形成的时间久远。(2)数量极少。(3)形象好。琥珀的形状等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实属罕见。(4)价值高。人们通过琥珀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壳运动及地层年代。
课文结构
琥珀
形成条件与经过
挖出琥珀
推测远古
具体描述
形成时间
形成条件
形成经过
稀奇
价值
课文主旨
本文以讲故事的方式,推想了一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科学依据,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使我们了解了更多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
3.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鸟类化石》
刘后一
国学诵读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
(《咏琥珀》韦应物)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行》李白)
国学诵读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李清照)
走进传统文化
【化石】
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可分为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脊椎动物化石、遗物或遗迹化石。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