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深层阅读
教材解读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讲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我们要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真挚情感,探讨陶渊明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归去来兮辞》中所涉及的文言文知识点并不太难。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自主阅读能力,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和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本课时重点设定为探讨陶渊明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辞”的有关知识,在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探究陶渊明的人物形象,获得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陶渊明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决心以及他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 陶渊明辞官归隐、乐天安命的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导学生辩证、批判地继承其思想,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顺畅地背诵课文;探究陶渊明的人物形象,辩证地分析其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辩证地看待陶渊明的“辞官归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归去来兮辞》,疏通了文意,了解到《归去来兮辞》被称为“陶渊明告别官场的宣言”,南朝钟嵘也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归隐更是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自从有了陶渊明,后世知识分子总有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摇摆。那我们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归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文本,结合所学,去一探究竟吧!
二、品读陶渊明
1.自由朗读:在课文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要求:找出相关的诗句,概括陶渊明的形象。
2. 学生发言
提示:可从“身份”“情操”等方面概括陶渊明形象。
性格:生性直率、爱酒如命
情操: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等
身份:优秀的诗人
3.回顾已学的《归园田居》(其一、其三)《饮酒》(其五)
小结: 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野是他的生活保障,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谛。
三、归隐启示
然而,陶渊明的晚年却过得十分艰难,一度靠朋友的救济过活。檀道济说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于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而梁启超却说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1.小组讨论:结合课文和拓展资料,探讨陶渊明归隐的因,谈谈你是否赞成陶渊明归隐的做法。
要求:请以小组为单位,全面讨论,记录组员观点,推荐中心发言人。
2.学生代表发言
质性自然、自愿归隐;官场腐败、被迫归隐
3. 小结:陶渊明辞官归田除了“质性自然”的内在原因外,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国家分裂、官场腐败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太多的文人志士无用武之地,奉行老庄思想。陶渊明在外公孟嘉的影响下,儒道思想并存,再加之生活的贫苦,让他在“出世”与“入世”中几番抉择,也正是这样才让他更看清官场的贪腐,更加厌恶官场,更坚定他归隐的决心,“饥冻虽切”,也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真正地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
4.若是陶渊明穿越到我们今天,你建议他归隐吗?
今天的中国,统一、强大、团结,只要有能力,有抱负,到处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若是陶渊明能生活在我们的时代,相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一定会大有作为。有幸生于斯,我们应该不断进取,锻炼出过硬的本领,为以后的“兼济天下”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作业
1. 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或学习收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文。
2. 请针对自己进行一次生涯规划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