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篇课文配套朗读资源请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1 古诗三首(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5 个生字,读准 4 个多音字,会写 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结合自身实际体会农村儿童的快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2 课时
第一课时
会认本课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重点)
体会诗中对天真可爱、勤劳能干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难点)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我国古代的许多诗人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 板书 古诗三首)
介绍作者
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范石湖集》《吴郡志》等。
杨万里:字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
初读感知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初读情况。
会认、会写生字。
昼 耘 供 桑 稚 晓 漪
[板书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 耘 供 桑 稚子弄冰——稚 晓 村晚——漪]
会读、会写生字,并组词。
昼夜(zhòu) 耘田(yún) 供奉(gòng) 桑树(sāng)
3 3 3 3
稚子(zhì) 拂晓(xiǎo) 寒漪(yī)
3 3 3
书写指导: 昼:“尺”字上框要扁,捺在下横中间处起笔,撇和捺舒展。“日”字要扁。耘:左边三横紧凑靠上,并稍向上提,中竖要长。“云”字稍扁宽,点要有力。桑:三个“又”要小而紧凑,捺都变为点。“木”要扁宽,一横要长。
晓:左窄右宽,右边是“尧”,不要多写一点。
多音字
供
gōng (提供)
gòng (口供)
理解词语。
耘田——在田间除草。解——理解,懂得。 傍——靠近。
绩麻——把麻搓成线。稚子——幼小的孩子。漪——水中的波纹。
细读课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 晚
[宋]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朗读体会
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读熟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结合注释、自己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诗意,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纯真、可爱。
当堂检测
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昼(zòu zhòu) 耕 耘 (yún yùn)
3 √ 3 √
供耕织(gòng gōng) 稚 子 (zì zhì)
3 √ 3 √
给下面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童孙未解供耕织( C )
3
分开。
解除。
理解,懂得。
也傍桑阴学种瓜( B )
3
依靠;依附。
靠近。
临近(多指时间)。
第二课时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难点)
体会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难点)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这三首古诗,对它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吧!
整体把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在田间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树荫的地方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丝线穿起来当银钲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村 晚
[宋]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山衔着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水里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口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品读释疑
(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品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提问: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场面?
预设:前两句描写了农家夏日忙碌的劳动场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
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提问:如何理解“学种瓜”中的“学”字?
预设: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养成了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提问: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预设:小孩子不会耕种也不会织布,却也不肯闲着,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树荫的地方学着种瓜呢。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极富生活情趣。
(二)稚子弄冰
品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提问:前两句主要对稚子进行了什么描写?
预设:前两句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提问: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预设: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丝线穿起来当银钲敲。我们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提问:本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的?
预设:色彩上,“彩丝”“银钲”;形态上,“金盆”脱出的冰犹如“银钲”;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色有形有声,生动地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三)村晚
品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提问: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山衔着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水里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品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提问:将“横”改为“骑”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不好。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这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骑”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预设: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口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我们从中体会到孩子的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拓展延伸
(一)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指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诗的意思,在我们头脑中想象出画面。通过感受画面,体会诗句中所体现出的乐趣,进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两句,我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小孩子还不懂耕地织布,你瞧他们,一个个在靠近桑树树荫的地方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呢。想象这个画面,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了:赞美了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
(二)稚子弄冰,忽然冰块落地摔碎了。此时稚子会有什么想法呢?
预设:太可惜了,好好的银钲被我摔碎了。今天晚上得用盆再冻一个了。
(三)这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1: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
预设2: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预设3:第三首诗中的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课堂小结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纯朴通过儿童的天真活泼展现了出来,显得童趣盎然。同时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激发了我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稚子弄冰》描绘了儿童在冬日弄冰的情景,对冰的色、形、声描绘得形象生动,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村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当堂检测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中的“脱晓冰”“当银钲”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充满了童真童趣。
读了“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这两句诗,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冬天的早晨,小孩子起来后,将金属盆里冻的冰取出来,用彩色丝线穿起来当银钲敲。
拓展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领取课文朗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