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篇课文配套朗读资源请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 , 认识 “ 彭 、 拟 ” 等 9 个生字 , 理解字义 , 识记字形 ; 会写 “ 彭 、 拟 ”等 14 个生字 ; 正确读写 “ 拟定 、 锻炼 ” 等词语 。
2 . 默读课文 , 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3 . 在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 、 语言 、 神态的语句 , 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
4. 结合课文 , 说说你对 “ 青山处处埋忠骨 , 何须马革裹尸还 ” 的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 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 、 语言 、 神态的语句 , 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 结合课文 , 说说你对 “ 青山处处埋忠骨 , 何须马革裹尸还 ” 的理解。
教学难点: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 、 语言 、 神态的语句 , 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 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 时 目 标
1 . 会认本课 9 个生字 , 会写 14 个生字 ,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 重点 )
2 . 默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 。 ( 重点 )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 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 : 我们已经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 不过 , 领袖也是人 , 他也有普通人的喜 、 怒 、 哀 、 乐 ,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毛泽东的内心 , 去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 ( 板书 青山
处处埋忠骨
二 助读资料
毛岸英 , 1922 年 10 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 8 岁时 , 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 , 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 。 杨开慧牺牲后 , 地下党组织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 。 之后 , 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 , 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 。 毛岸英当过学徒 , 捡过破烂 , 卖过报纸 , 推过人力车 。1936 年 , 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 。 在苏联期间 , 毛岸英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 , 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 曾冒着枪林弹雨 , 转战欧洲战场 。 1946 年 , 毛岸英回到延安 。 毛岸英遵照毛泽东 “ 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 ” 的要求 , 在解放区搞过土改 , 做过宣传工作 ,当过秘书 。 解放初期 , 他当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 。 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 , 但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 , 相反 , 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 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三 初 读 古 诗
1 . 听范读 。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 , 注意生字的读音。
2 . 学生初读 。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 注意读准字音 , 读通句子 ,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
3. 检查初读情况 。
( 1 ) 会认生字 。
彭 拟 谋 赴 殊 踌 躇 黯 革
( 2 ) 会写生字 。 ( 板书书写 : 彭 拟 谋 瑞 损 锻 炼 眷 赴 搞 殊 尊 签 革 )
彭 拟 谋 瑞 损 锻 炼 眷 赴 搞 殊 尊 签 革
书写指导:拟 : “扌”要窄长 , 中间竖提的竖要短 、 提要轻 , 小点稍靠上 , “ 人 ” 的撇稍直 、末笔点
要重 。
谋 : 左边 “讠 ” 窄 ; 右边上半部分是 “ 甘 ” , 框里面只有一短横 。
瑞 : “王”要窄短 ; “ 山 ” 中竖稍高 ; “ 而 ” 上横和撇要短 , 下框宽扁 , 横折钩的横长 、
折要有力 。
损 : 右边 “ 口 ” 要小 , “ 贝 ” 最后一笔是点 , 不是捺 。
眷 : 最上边的点和撇要小 , 中间两横上短下长 , 一长撇贯穿两横 、 一捺在下横处起笔 、撇和捺舒展。
( 3 ) 多音字。( 板书多音字 : 鲜)
xiān ( 鲜花)
鲜{
xiǎn ( 鲜为人知)
读一读 :小芳暑假到一个鲜( xian )为人知的乡村度假去了 , 那里鲜( xian 花盛开 , 美丽极了 。
yí ( 遗民)
( 4 ) 理解词语 。
倾注 — — ( 感情 、 力量等 ) 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 本文中指毛泽东的爱集中到毛岸英身上 。
眷恋 — — ( 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 ) 深切地留恋 。
若有所思 — — 独在思考着什么 。
踌躇— —犹豫 , 拿不定主意 。
黯然— —心里不舒服 、 情绪低落的样子 。
情不自禁一 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不由自主 — — 由不得自己 ; 控制不了自己
( 5 ) 检查自读情况 。
指名读课文 , 同学互评 : 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
( 6 ) 再读课文 。
再读课文 ,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 , 毛泽东收到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毛岸英的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四 课 堂小 结
读完这篇课文 ,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毛主席常人的感情和伟人的胸怀 。
五 当堂检测
1.— 锤定音 。 ( 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 )
瑞雪 (rùn ruì ) 眷恋 ( juān juàn)
拟定 ( nǐ nì) 签字 (qiān juān )
踌躇 (zhū chú ) 特殊 (zhū shū)
2.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无限 ) 的父爱 ( 紧锁 ) 的眉头
( 繁忙 ) 的工作 ( 若有所思 ) 地说
第二课时
课 时 目 标
1 . 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 了解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 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 、 无私的襟怀 。 ( 重点 )
2 . 学习通过动作 、 语言 、 神态 、 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 ( 难点 )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思考 :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一个凡人 , 又是一位伟人?
二 品读释疑
( 一 ) 指导 品 读 。
1. 品 读 :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 ,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 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
提 问 : 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 写出了毛主席怎样的心情 ?
预设: 这是对毛主席的细节描写 。 “ 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 “ 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 , 虽然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 , 没有泪流满面 , 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 , 他的肢体语言流露出心似刀割般的痛 , 这深刻揭示了毛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
2 . 品读 : 当年 ,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 , 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 。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 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 , 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 这次怎么会 … …
提 问 : 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 反问句的运用突出了什么 ?
预设 : 这里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 , 反映了毛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 , 以及他待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的情况 。 毛主席多么希望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 , 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 反问句的运用 , 突出表现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 , 展现了一个完全褪去了伟人光环的父亲的形象 。
3 . 品 读 : “ 岸英 ! 岸英 ! ”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 , 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
提 问 : “ 喃喃 ” 一词表达了什么 ?
预设 : “ 喃喃 ” 在这里指毛主席心里难受 , 不停地小声地自言自语 。 这里是对毛主席的细节描写 , 真实地刻画了毛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 , 表达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 二 ) 指导 品 读 。 。
1. 品 读 :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 仰起头 , 望着天花板 ,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提 问 : 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 ? 作用是什么 ?
预设: 这一句属于动作描写 、 神态描写 。 “ 强忍 ” 的意思是勉力忍住 , “ 眷恋 ” 指毛主席对岸英深切地留恋 。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 , 对毛主席来说是个非常艰难的抉择 。 此句写出了毛主席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无限哀伤 。
2 . 品 读 : 岸英奔赴朝鲜时 , 他因为工作繁忙 , 未能见上一面 , 谁知竟成了永别 ! “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 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 ” 毛主席想 。 然而 , 他^■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 : “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 , 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 岸英是我的儿子 , 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
提 问 : 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 ? 作用是什么 ?
预设:语言描写 、 心理描写 。 “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 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 , 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展露无遗 。 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孩子相见 , 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 、 痛苦的决定 , 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 , 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 , 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
3 . 品 读 :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 , 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 那神情分明在说 ,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 ?
提问 : 毛主席为什么会 “ 踌躇 “
预设: “ 踌躇 “ 是指犹豫不决 , 拿不定主意 。 他犹豫不决 , 是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 。
4 . 品 读 :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 右手指指写字台 , 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
提问 : “ 黯然 ” 一词应怎样理解 ?
预设 : “ 黯然 ” 是指心里不舒服 、 情绪低落的样子 , 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 , 又怎能不黯然
神伤 ?
5 . 品 读 : 第二天早上 , 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 , 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 , 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
提 问 : 读了这两句话 , 你仿佛看到 、 听到了什么 ?
预设: 读了这句话 , 我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 , 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 仿佛听到了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
6. 讨论交流 。
提问 : 你如何理解 “ 青山处处埋忠骨 , 何须马革裹尸还 ” ?
预设 : “ 忠骨 ” 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 “ 何须 ” 指为什么要 , 含有 “ 用不着 、 不用 ”的意思 。 “ 马革裹尸 ” 是指用战马的皮把尸体裹起来 。 这两句诗在文中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 , 那么死后是否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已经不重要了 ,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 , 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 , 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 将儿子葬于朝鲜 , 充分显示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三 拓展延伸
抓住细 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提示 :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 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变化往往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 阅读时 , 抓住细节描写 ,反复品味 , 才能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
预设:如 “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 右手指指写字台 , 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 , 运用细节描写 , 一方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 另一方面表现了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 “ 感染 ” 身边的同志 。
四 课堂小 结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 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片段 , 反映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 。 哀痛莫大于老年丧子 , 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 , 需要极大的意志力 。 文章就抓住了毛主席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后的心情和对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 表现了毛主席崇高的精神境界 , 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
五 课文主旨
课文主要写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 , 毛主席得知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的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 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 , 伟人的胸怀 。
六 当堂检测
选出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 ( 填字母 )
A. 神态描写 B. 心理描写 C. 细节 ( 动作 ) 描写
1 . “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 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 ” 毛主席想 。 ( B )
2 .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 仰起头 , 望着天花板 ,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 AC )
3 .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 ,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 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 ( C )
领取课文朗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