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7. 跳 水
第二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
录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课文拓展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边听边想,孩子为什么要跳水呢?
课文理解
学法导读
初读课文,梳理并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体会孩子的心情变化,思考其中的原因,抓住描写水手们的“笑”的语句,理解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细读描写船长的语句,体会船长当时的想法,说出这种办法好在哪里。
课文理解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无所事事,才有时间逗猴子玩。
课文理解
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猴子和人熟悉,人们心情很放松。
课文理解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它知道水手们是在逗他玩。
“放肆”为下文写猴子气孩子埋下了伏笔。正因为猴子的放肆才有了后面的事情。
课文理解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跳、摘、戴、爬”这一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猴子的顽皮与放肆。
课文理解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哭笑不得”“眼巴巴”体现了孩子由于猴子的戏弄和水手的“大笑”处境尴尬,十分无奈。
课文理解
“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猴子为什么这么放肆地气孩子?
因为它和大家很熟悉,又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不会对它怎么样,还觉得逗引一个小孩更能取乐,所以就放肆了。
课文理解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
因为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去追猴子。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笑得更欢”和“气得脸都红了”点明孩子和水手的不同表现。
课文理解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动作描写,写出了孩子追猴子的情景,突出了孩子的灵活,但猴子很狡猾、放肆,比孩子更灵巧,一步步将孩子引向最危险的桅杆顶端。
课文理解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对孩子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的愤怒,表明他急切地想追上猴子,夺回帽子,找回尊严。
“龇牙咧嘴”写出了猴子的怪样,说明猴子是在故意逗孩子生气,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挑衅。
课文理解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气极了”说明孩子生气到了极点,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孩子会彻底失去理智,做出冲动的事情。
水手们为什么全都吓呆了?
因为情况十分危险,孩子只要一失足,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吓呆了”写出了水手被眼前的情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侧面衬托出孩子的处境危险以及事态的严重。
课文理解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由得”是“不禁”的意思。“发起抖来”说明孩子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感到紧张、害怕,这又使危险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课文理解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看到儿子有危险,立刻想到让孩子跳水“立刻”“喊”和三个“!”突出了船长看见这一情形时反应之迅速,处事之果断。
课文理解
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
“心惊胆战”“摇摇晃晃”说明孩子极度害怕,身体都有点不受控制了。这也从侧面突出了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课文理解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船长真会对儿子开枪吗?你觉得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会,因为他爱儿子,才会想到用这种办法救人。跳水是救儿子的最好办法,他这是在逼迫孩子跳水。
船长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果断的人。
船长再次果断地命令孩子。因为他很清楚,孩子一旦从横木上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课文理解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
运用比喻手法,把孩子比作“炮弹”,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离水面很高,下落速度快。
课文理解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太长了?
破折号表示意思转折。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不安。
课文理解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孩子获救了,从“立刻”一词可以看出水手们救人心切,动作迅速。
课文理解
概念: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认清事物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运用:首先文中水手、猴子、孩子、船长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水手逗猴子,猴子惹孩子,孩子处境危险,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入水救孩子。抓住这些联系,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其次,理解船长逼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时,可以通过揣摩船长对眼前事物间的关系的分析来理解,孩子正心惊胆战地站在高高的、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横木下是硬邦邦的甲板,直摔到甲板上就会没命,这时海面上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只有让孩子跳进海里才会有一线生机,而且不能让孩子因为惧怕而犹豫,所以船长才会用枪逼孩子跳水。
认识事物联系,深入理解课文
课文理解
认识事物联系,深入理解课文
写出人物表现,推动情节发展
学方法:
故事情节是故事的发展走向,也是故事发展的经过。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方式有很多,本文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则是通过人物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本文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放肆,孩子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陷入险境,孩子跳水,被水手救起,水手的表现一步步将故事从开始引向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铺海绵垫子或棉被既费时间又不一定与孩子下落位置一致。
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延伸问题
从船长的表现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延伸问题
课文结构
跳
水
机智果断
转危为安
水手——取乐——猴子 猴子放肆 (起因)
猴子——逗——孩子 孩子生气
孩子——追——猴子 横木遇险
船长——逼——孩子 孩子跳水 (结果)
(经过)
课文主旨
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欧洲有个国家叫比利时,比利时的首都是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的一条小街上,高高立着一座铜像,塑了个光屁股的孩子在撒尿。在街头上,当着大家的面,“哗哗”地撒尿,多难为情啊!准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可是,你猜错了,他是布鲁塞尔的第一个公民,还是个小英雄呢!他叫于连。
原来,在五百多年前,布鲁塞尔人民打败了侵略者,一天夜里,人们正在唱歌跳舞,兴高采烈地庆祝胜利。不提防,一个坏蛋溜进了市政厅的地下室搞破坏。这地下室里堆放着许多火药,碰到火花就会爆炸,会把整个市政厅和附近的房屋都炸坍,欢乐的人群也都会被炸死。这个坏蛋埋好炸药,用一条导火线伸到外面小院子里,一点火,就逃跑了。
小英雄于连
推荐阅读
这着火的导火线,“咝咝”地向地下室延烧。正在那里游戏的小于连,发现了这危险的火花。啊呀,这多么可怕呀!于连想,得赶紧用水把火扑灭,可是到老远的地方打水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
急中生智,聪明的于连朝着导火线撒了一泡尿,火花 被浇灭了,布鲁塞尔人民免去了一场灾难。人们多么感激 小于连呀!为了永远纪念他,人们请艺术家给他塑了这座 铜像。
国学诵读
名言:
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愉悦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走进传统文化
形容害怕的词语:
心惊胆战 战战兢兢 提心吊胆 毛骨悚然 惶恐不安 魂飞魄散
描写大海的词语:
风平浪静 波涛汹涌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大浪滔天 无边无际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