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下-3.月是故乡明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下-3.月是故乡明 第2课时【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0 15:1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课时
3. 月是故乡明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无论分隔多久,故乡的人、景、物总能勾起我们深藏心底的回忆。
目 录
01.课文品读
03.课文拓展
02.课文赏析
01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课文理解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爱故乡。开头简洁、自然。
课文理解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山高月小”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意思是从山下望去,山高高耸立,天上的月亮小而明亮,形容夜景的气势。“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风景秀丽,景色清幽,享誉中外。
课文理解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幻想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理解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引用的话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意思是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脉脉含情。
课文理解
为什么作者无法想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因为作者的家乡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不知道山为何物,所以无法理解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文理解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八月湖水平”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的下句是 “涵虚混太清”,两句意思是说洞庭湖八月水势大涨,湖水与湖岸相平,水映天空,与天空浑然一体。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的壮观景象。
课文理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你觉得作者当时“心中油然萌动”的是什么东西? 作者看到天空中的明月,清光四溢,看到水中的月亮与之相映成趣,心中萌动的应该是对明月的赞美,对家乡的歌颂。
课文理解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在世界各地看风景,都看到过月亮。
排比
课文理解
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这段话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这段话将世界各地的大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正面描写,突出燕园美景,是一个“胜地”。
课文理解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不能不说”双重否定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燕园是望夜赏月的好地方。
朗润园
02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本文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拿世界各地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延伸问题
“月是故乡明”,在作者眼中,异乡的月亮再大再圆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明月,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回忆你能想到的家乡事物,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家乡的槐花、家乡的小河,等等。
课文结构
回忆故乡与童年





思乡情浓
数星星
捉知了
望月
离开故乡的生活
世界各地的大月亮
朗润园的美月亮
比不上故
乡小月亮
充满童趣
令人怀念
课文主旨
作者写了童年记忆中故乡的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和各地美丽的月景,通过故乡之月与他乡之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之月的喜爱,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热爱家乡 小小的一轮圆月,寄托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他久别家园,望月无数,而萦绕心间的却仍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乡思、乡恋、爱乡之情啊!让我们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为以后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03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母亲心中的月亮
从很小的时候起,对中秋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圆”字——月饼是圆的,苹果是圆的,葡萄是圆的,酒瓶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家更要团圆。就连中秋节全家聚餐,餐具都要细心挑选,挑没有残的碗,选圆形的盘子,摆放在圆的饭桌上,图个圆圆满满的吉利。那时候,圆,好像就是过中秋节的企盼。
长大到了外地工作,每逢中秋节,只要能够回家,总要赶回老家过节,满足母亲团圆的愿望。看到我节前赶回家,母亲就会眉开眼笑,第一句话准是
:“老大赶回来了,这回好了,咱家又过个团圆节。”可见这“团圆”二字,对于作为家庭轴心的母亲,该是多么重要。我甚至于隐约地觉得,只有全家团圆了,这中秋节才属于母亲。否则,月饼再甜,水果再多,饭食再丰盛,美酒再醉人,月亮再圆润,都跟她没有关系,这时,反而让她更思念远方的我,后来思念中又增添两个下乡的弟弟。就是为了让母亲心中,这颗圆圆的皎洁月亮,在中秋节这天更明亮,我总是一年又一年,匆匆忙忙地奔回家过中秋节。
父亲曾经告诉我说,我在异乡流放的那些年,母亲知道我中秋节回不了家,她总是在节前几天催促父亲,从邮局寄几块月饼给我。尽管在当地也有月饼卖,
推荐阅读
同样的香甜,同样的精致,但是在母亲的心目中,只有吃到家乡的月饼,她的儿子才是在她身边过节。千里迢迢寄来的月饼,在我看来,分明是母亲的心啊。真难为母亲啦。
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回家呢?我又何尝不想团圆呢?只是身不由己呀。无数个中秋的夜晚,在远离亲人的地方,摆上父母寄来的月饼,常常是不忍心切开,先看看这个中秋夜晚,月亮圆不圆亮不亮,如果夜晚月亮又圆又亮,这才把月饼切开吃。倘若这中秋的月亮,被阴云严严遮住了,看不到那圆圆“玉盘”,我就把月饼视为月亮,观赏一两天才切开吃,想以此慰藉远在家乡的母
推荐阅读
亲。我冥冥中相信,此刻的母亲,会知道儿子的心意。
后来,渐渐习惯这中秋离别,再后来,慢慢父母相继地逝世,这中秋夜晚的月亮,是阴是晴是圆是缺,我似乎已经不再注意。就连这中秋月饼,好像也是可有可无,更没有当年过中秋节时,那股勃勃的心劲儿。这时有人提到中秋节,我总是“噢”地应一声,表示知道要过节而已。再后来,自己到了父母在世时的年纪,每逢中秋节的夜晚,偶尔仰望高远太空,随便地瞅上一两眼月亮,至于月亮的境态如何,我已经全然没有兴趣。
这时才真正地明白,天上的月亮,就是面高悬的明镜,照着人间万事万物。
推荐阅读
月亮本身都有阴晴圆缺,何况被月亮照着的人呢?想到这里,一切烦恼忧伤,荡然无存。心境如一片月光似的纯净。
从此不再在意人间的冷暖厚薄,只想着生活过得像中秋月亮,年年如期地来,年年如期地去,哪怕被云遮雾蔽,都永远是从从容容地放光。中秋的月亮啊,不属于母亲,却属于了我。我没有母亲那么多的牵挂,就越发觉得月亮也是这般地平常,跟人生一样圆缺明暗全都自然。
母亲走了许多年了,如今我还过中秋节,不过没有从前隆重。有时中秋想起赏月,在自家楼舍阳台上,随便走走看看月亮,不管今夕是圆是缺,眼前
推荐阅读
总会出现母亲的身影。仿佛母亲总算有所领悟,此时来告诉她的儿女:“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总是不变,就如同中秋的月亮,时阴时晴时圆时缺,这才是真实的月亮。你们万万不可再追求诸事圆满哪。”可惜母亲和我,都领悟得迟了。
这时再看天上月亮,它正在被云遮蔽着。可是不知为什么,此刻在我的心中,月亮,依然明亮,依然圆润,依然美丽……这时涌上心头的,常常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噢,读了,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思考:
1.母亲知道“我” 回不了家便催父亲寄 月饼,这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
2.文章结尾说,读了古诗“没有悲观的情绪,没有失望的感情,有的只是关于人生的深深思索”。在全文中,作者有哪些思索?
国学诵读
关于思乡的诗词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渔家傲·秋思》
唐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走进传统文化
关于月亮的三个传统节日
1、中秋节。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走进传统文化
2、七夕节。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走进传统文化
3、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