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5.自相矛盾
第二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课文拓展
课文品读
课文回顾
边听边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理解
学法导读
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注意把握好停顿。再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猜测字词的意思,并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重点品读楚国人的语言,了解他的思维过程,体会故事的寓意。熟读成诵,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文理解
楚人卖的是什么?
楚人卖的是盾和矛。
课文理解
卖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人
坚固
穿透
锋利、锐利
·
夸赞,夸耀
课文理解
句意: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 “我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课文理解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
用
怎么样
·
不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
存在
陷:穿透。
课文理解
句意:
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的盾和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课文理解
写法借鉴——借事喻理
借助浅显而生动的事例,说明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让人们从中获得一些教训,得到一些启迪。本文就是通过楚国人卖矛和盾时,因过分夸耀自己的矛和盾而导致自相矛盾的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方法:
1. 选一个通俗而简单的故事。
2. 可在结尾自然点明蕴含的道理;也可以让读者去思考、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3. 要使“事”和“理”统一起来,使说理水到渠成。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延伸问题
读了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个怎样的人?
楚人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延伸问题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课文结构
自
相
矛
盾
盾:什么都刺不破
矛:什么都刺得破
实事求是
三思而行
盾坚固,
矛不锋利
矛锋利,
盾不坚固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时,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韩非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注释】
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置:放置,搁在。 ③度:测量。 ④至:等到,直到。
⑤操:携带。 ⑥乃:于是,这才。 ⑦持:拿。
⑧度:量好的尺码。 ⑨宁:宁可。
推荐阅读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量好自己的脚,顺手把量好的尺寸放在座位上。到集市去的时候,忘记带了。他拿到鞋后,忽然想起来,对卖鞋的人说:“我忘带尺寸了。”急忙返回家取,可是等他回来,集市已经散了,因而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他回答说:“我宁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国学诵读
富有哲理的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唐 ]李白《把酒问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唐 ]杜甫《望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宋 ]苏轼《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宋 ]陆游《游山西村》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宋 ]王安石《登飞来峰》
走进传统文化
出自寓言的成语: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