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得分:________
一、语文知识积累(1~5题,每题2分,第6题8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间隔(jiàn) 翕忽(xī) 器皿(mǐn) 俶尔远逝(chù)
B.造诣(yì) 篆章(zhuàn) 邶风(bèi) 阡陌交通(qiān)
C.俨然(yǎn) 窈窕(tiǎo) 美髯(rán) 悄怆幽邃(qiǎo)
D.清冽(liě) 城阙(què) 子衿(jīn) 犬牙差互(c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叹惋 篁竹 寤寐 参差披拂
B.贻害 黍子 舟辑 君子好逑
C.峨冠 壬戌 椎髻 朔回从之
D.睢鸠 涵虚 珮环 佁然不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命运多舛,这些年辗转反侧很多地方,依然居无定所,朝不保夕。
B.一阵微风吹过,桃树上粉红的花瓣顿时飘落下来,落英缤纷,犹如下了一场桃花雨。
C.王爷爷在公园里边喝茶边哼着小曲,一副怡然自乐的模样。
D.一旦变换看问题的角度,你的生活就会豁然开朗,幸福和快乐也会接踵而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像桃花源中的人一样安居一隅,而要学着关爱社会,关爱他人。
B.通过“诗经马拉松”这个活动,更多人爱上了《诗经》,爱上了古典文学。
C.《核舟记》中展现出来的微雕技术,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难忘的印象。
D.能和柳宗元一起出游的人,应该是和他志同道合。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B.《桃花源记》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容村中人和平恬静的生活。这里“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
C.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第四篇。
D.《诗经》在先秦也被叫作“诗三百”,在汉代被尊为“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6.根据提示填空。(前五题每空1分,最后一题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________________,左右流之。
(《关雎》)
(2)___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
(《子衿》)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4)《式微》中用质问的语气表达天黑了劳动者还要在露中劳作的悲愤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宛”字创设出如梦如幻的景象,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发现伊人仿佛在水的中央的喜悦之情。
(6)请写出本学期学过的连续两句含有表示地点的字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7~11题,共11分)
(一)综合性学习(4分)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上拟开展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专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7.许多诗歌都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请仿照示例,选择另外两种艺术形式来品诗歌。(2分)
示例:谱曲唱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活动现场,首先由语文课代表配乐朗诵了《关雎》,接着,由第二小组同学表演课本剧《木兰诗》。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0题。(5分)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的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地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选自《傅雷家书》)
9.简要概括选段中傅雷想告诉儿子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是怎样理解“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这句话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汉字书写(2分)
11.请仔细观察下边字帖中的汉字,从中挑选出八个汉字并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2分)
三、阅读(12~25题,共3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3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9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释】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箬篷覆之 箬篷: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诎右臂支船 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者异以为神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悉载 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画“——”的句子描述了苏轼、鲁直和佛印的神态,说说雕刻者要表现他们此时此刻什么样的心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都是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8分)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入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①”,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目测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颌,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时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奔去。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花团锦簇,人们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②,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此时天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我的心飞掠那八百里秦川。
(摘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冕旒(miǎn liú):这里代指古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脚上因劳作而结满了老茧。
17.怎样理解第②段中“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11分)
沙家浜的芦苇
许冬林
①《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象那幅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凝成了薄霜,秋色渐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汤汤过去,都还未能抵达她的身旁,唯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了一帧相思的薄凉底色。
②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即使一段幽暗的情怀,也能被那些草木衬得生出明丽的绿光来。
③来到了沙家浜,来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隔窗看那些芦苇,就全然是另一种气象了。
④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色气象。芦苇在水里,芦苇在岸上,芦苇在湖中的岛上,芦苇在林荫小道的两旁。凭依木桥,放眼眺望,湖水泱泱,满目是五月的浓碧,不知道是芦苇将湖水揽在了臂弯里,还是湖水拥芦苇在怀抱。这真是苍茫芦苇的部落啊!
⑤正是初夏。看花花已落,赏果果未成,这样的寥落时节,却是芦苇最好的时候。在沙家浜,在芦苇最好的年华里,赶来与它相遇,这是幸事。它们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外雅士。微微摇曳的叶子像修长的绿色手臂,轻轻抚摸着白色的飞鸟、狭长的流云和青灰的天空。它们又和飞鸟流云以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我们在芦苇丛里穿越,拂面的是芦苇的风,呼吸的是芦苇氤氲的空气,夹杂着浓郁草本植物的气息。轻嗅着这般天然的清香之气,一时间虽忘了路途,失了方向,却也闲闲淡淡地不着急。沙家浜半日,怎么想,都觉着过得奢侈。
⑥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里以芦苇为喻,突出人之脆弱,可见芦苇也是脆弱的。我想,就某根芦苇来说,确乎脆弱,即使长到竹木的高度,可触摸天空,到底还是一根苇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难经风霜的命运。
⑦但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好汉啊!狂风呼啸而过,芦苇在水面掀起汹涌绿浪;风雨之后,芦苇又一根根挺起笔直的脊梁。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
⑧京剧《沙家浜》里,那位敏锐机智又勇敢的阿庆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掩护了新四军。谁会想到,这样清水绿芦的好地方,竟是与敌斗智斗勇的生死战场!那些临水生长的苇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个个都生了胆气与豪气,成了一个个杀敌除寇守卫家园的战士。是啊,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
⑨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面对着眼前那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我不禁想到,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唯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
⑩在沙家浜,真想做一根葱碧无花的芦苇,亭亭而立,静静生长。至于此后的荣枯与浮沉,就交给江湖上的风雨和日月去安排吧。
21.《诗经》里的芦苇和沙家浜的芦苇各有怎样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⑨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分析它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用《沙家浜的芦苇》做题目,有什么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一种即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汪曾祺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在花间,学会了思考;一个人在花间,会活成一朵花的样子。雨天,花是清澈明朗的姿态;晴天,花是光华灿烂的模样。无论如何,一个人也应该如此,在不同的环境里,拥有不同的心境,但不变的是如一朵花般怒放的信念。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D 点拨:冽liè。 2.A 点拨:B.辑—楫;C.朔—溯;D.睢—雎。 3.A 点拨:不合语境,“辗转反侧”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形容心中有事。 4.B 点拨:A.语序不当,应把“关爱社会”和“关爱他人”调换位置;C.语义重复,应删掉“不可磨灭的”或“难忘的”;D.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人”。 5.D
点拨:《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6.(1)参差荇菜 (2)纵我不往 (3)蒙络摇缀 (4)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5)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6)示例: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二、(一)7.示例一:编剧演古诗、丹青绘古诗。 示例二:挥毫写古诗、联句斗古诗。 8.示例:语文课代表用诗和音符,给我们弹奏出了一曲古典浪漫的爱情之歌。同样是歌,不一样的表达。替父从军的木兰,将在沙场上给我们唱响怎样的凯歌呢?请欣赏第二小组同学表演的课本剧《木兰诗》。 (二)9.傅雷鼓励儿子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10.这句话是作者鼓励儿子搞艺术要有日以继夜,终生追求、苦练的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情,都应该有日以继夜,终生追求、苦练的精神,不可无所事事,荒废年华。 (三)11.略
三、(一)12.示例一:“辅”是护卫、保卫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京城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就意境开阔。 示例二:“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暗喻了惜别的情谊,同时也为下文表现离别时乐观豁达的态度做铺垫。 (二)13.(1)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弯曲。 (3)认为……奇异。 (4)全,都。 14.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15.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般的美好意境中。 16.王叔远的作品小巧精致,如他能用很小的桃核雕刻人物、器皿,还能做到各具情态。黄履庄的作品以活取胜,如他做的木狗、木鸟能动、能叫,其声音更是难辨真伪。
参考译文:
【乙】黄家的孩子履庄,年少时聪明颖悟,读书几遍,就能背诵。特别喜欢自出新意,制作各种机械。七八岁时,曾经背着私塾的老师,暗地里拿来工匠的刀锥,雕刻了一寸来高的木人,放在书案上能自动行走,(木人)手脚都能自己活动,观看的人都觉得神奇。
他制造的机械很多,我不能全部记得……他制造了木狗,放在门的旁边,像真狗那样蜷卧着,只是当人进门,触动机关(后,木狗)就马上大叫不止,叫声同真狗没有区别,即使是聪明的人也难辨真假。他制作木鸟,放在竹笼中,能自己跳舞飞鸣,叫声像画眉一样,凄切清越而又动听。他制作机械的奇特都像这样,我不能全部记载下来。
(三)17.因为西安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有灿烂的诗歌文化,让作者浮想联翩,心潮腾涌。 18.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在驶向秦兵马俑馆路上的情形,引出下文对在兵马俑馆内的所见所感。 19.该句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同时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秦兵马俑馆的期待和即将见到它的激动、兴奋之情。 20.先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崇敬,渲染了肃穆、庄严的气氛,由所见所感引出下文对秦俑的描写,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秦俑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情感逐步加深。 (四)21.《诗经》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沙家浜芦苇的特点: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2.“婆娑”的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用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先民的风雅。 23.议论。提高对沙家浜的芦苇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沙家浜的芦苇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4.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③具有象征意义;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5.示例:象征。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
四、26.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