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0 19:4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得分:________
一、语文知识积累(1~5题,每题2分,第6题8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鲦鱼(tiáo) 丧乱(sànɡ) 骈死(pián) 选贤与能(jǔ)
B.幽咽(yè) 兑命(yuè) 塘坳(ǎo) 讲信修睦(mù)
C.老妪(yù) 职分(fèn) 挂罥(juàn) 教学相长(zhǎnɡ)
D.衾枕(qīnɡ) 省视(xǐnɡ) 突兀(wù) 盗窃乱贼(zé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濠粱 敕封 缥缈 循规蹈矩
B.槽枥 钟罄 万籁 天下为公
C.戍守 孤蓬 禅房 叱咤风云
D.俄倾 疏桐 废疾 唇焦口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董看了统计表上扶摇直上的业绩曲线,顿时眉开眼笑。
B.由于他喝醉了,昨晚夜不闭户,结果家里的贵重物品被偷了个精光。
C.姥姥常说,一帆风顺靠运气,鹏程万里靠志气。
D.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B.2021年8月,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玲珑塔”上北京冬奥会倒计时牌显示剩下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冰雪之约”越来越近。
C.2020年,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拼购”“刷屏”等网络词语,意味着一些网络词语已被广泛地使用和接受。
D.周永开同志护林造林、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务实为民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初心的崇高品质。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B.中国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征蓬”指远行之人,“大雁”“青鸟”指信使,“阴”指山北水南。
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某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马说》。
D.《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6.根据提示填空。(前五题每空1分,最后一题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________________,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2)________________,有恨无人省。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
(4)《卖炭翁》中表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友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
(6)请写出本学期学过的连续两句含有表示动作的字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7~11题,共11分)
(一)综合性学习(4分)
世间万物,因“和”而美丽,因“和”而温馨。中国文化崇尚“和”,“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传统文化修德齐家的关键、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字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学校拟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7.八(1)班将围绕“以和为贵”这一主题举行演讲比赛,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在其中穿插一个“以和为贵”的小故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了践行和彰显“和”的内涵,学校准备开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活动,请你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向学校提一条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0题。(5分)
保尔笑着安慰她说:“……我想了很久,才想出这么个办法,就是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这样我的铅笔就不会写到直行的格子外面。我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是很困难,但也不是没法做到。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我试了好长时间,开始一直写不好,但是现在我慢慢地写,每个字母都仔细地写,结果写出来的字挺不错了。”
保尔开始工作了。他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不假思索就出来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从这一天起,保尔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9.选段中写到关于保尔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选段中能看出保尔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汉字书写(2分)
11.请仔细观察下边字帖中的汉字,从中挑选出八个汉字并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2分)
三、阅读(12~25题,共3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3分)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上片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9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选自《庄子·逍遥游》)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怒而飞 怒:________________
(2)志怪者也 志:________________
(3)未有知其修者 修:________________
(4)且适南冥也 适:________________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中写了大鹏和“野马”“尘埃”这些意象,意义何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从鹏和斥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8分)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才能够形容得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的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得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荷花,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也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全文说说“细读的妙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2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得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11分)
草有本心
彭根成
①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②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③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只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不俗,不求人知,在旷野里自由地生长着,蔓延着。“一丛香草足碍人”,在耀眼的春光之中,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缀着春,“草不谢荣于春风”,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④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因为珍惜,所以才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⑤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作声息地积蓄力量。风霜雨雪、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⑥我很喜欢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选自《贺州日报》2021年4月3日,有删改)
21.文章的标题为《草有本心》,请仔细通读全文,分条概括草有哪些本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上下文,从用词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2分)
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②段作者写“草亦有恨”,和下文似乎矛盾,能否删掉?说说你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⑤段最后一句“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结合全文,你认为小草是生命的强者吗?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生命的强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26.“了不起”的意思有:①不平凡,(优点)突出;②重大,严重。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以“了不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①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C 点拨:A.丧sānɡ;B.坳ào;D.衾qīn。 2.C 点拨:A.粱—梁;B.罄—磬;D.倾—顷。 3.B 点拨:望文生义,“夜不闭户”指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4.D 点拨:A.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B.“不到”和“左右”语义矛盾,可将“左右”删掉;C.语序不当,应将“使用”与“接受”位置对换。 5.D 点拨:戴圣是西汉经学家。 6.(1)有孙母未去 (2)惊起却回头 (3)然后能自反也 (4)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5)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6)示例: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二、(一)7.示例一:同学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学之间需要和睦相处。战国时候,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上演了一场流芳百世的“将相和”。自古以来,“以和为贵”的故事可谓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将举行“以和为贵”主题演讲比赛。下面请各位选手一一上台展示风采。 示例二:同学们,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等富含哲理的成语。自古以来,“和”就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写诗劝家人要谦让邻里的“六尺巷”的故事正是“以和为贵”的见证。现在我宣布,“以和为贵”主题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8.示例: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指导,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9.①保尔决定借助硬纸板练字;②保尔全身心创作小说。 10.从“我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是很困难,但也不是没法做到。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等语句中可以看出保尔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三)11.略
三、(一)12.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创设了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二)13.(1)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2)记载。 (3)长。 (4)去,往。
14.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5.甲文中的大鹏虽然神奇不凡,也依然要凭借海运所带来的大风才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与之相比较的“野马”“尘埃”,这些微小的事物也是有所凭借,它们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所凭借,没有真正的自由。 16.示例:①鹏硕大无比,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年轻人也应该像大鹏一样胸怀大志。②鹏飞往南海要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不是完全的自由,人也不可能追求绝对的自由。③鹏力大无穷,志存高远,且善于凭借。说明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借力,要实现梦想,也要学会借力。④斥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之至”,足见其苟且偷安、目光短浅、才疏志微。青少年要学习大鹏有展翅高飞的理想。⑤斥尽自己的力量飞到力所能及的高度,做力所能及的事,有自知之明,其不强求高远的结果也是值得学习的。
参考译文:
【乙】在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片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泰山(一样宽广),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去往南海。麻雀讥笑鹏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起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它打算飞到哪儿去?”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三)17.①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②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③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18.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19.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20.“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或:很惊奇),不知道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四)21.①草豁达大度,不去呐喊、不去抗争,忍辱负重;②草清高,只按自己本性生长,不媚不俗,不求人知,自由生长;③草珍惜生命,积蓄力量,顽强生长;④草洒脱。 22.示例一:“顽强”“旺盛”等形容词写出了草的生命力,写出了草珍惜生命的本心。 示例二:用形容词“饱”来修饰动词“蘸”,将草比喻成“毛笔”,将草生长的状态比喻成“浓墨”,将广袤的大地比喻成“画纸”,将草在大地上顽强洒脱生长的样子比喻成画家在“不停地挥毫傅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顽强洒脱,为世界增添了绚丽光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示例三:“广袤”写出了大地的广阔,给草的肆意生长提供了一个场所。“挥毫傅彩”,挥动笔描绘绚丽画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洒脱肆意生长给世界带来生机勃勃的绚丽光彩。 23.不能。理由:①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抑草,说草没有地位、软弱,再大力颂扬草的优秀品质,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加完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这里的“恨”,也是草的本心——忍辱负重,更全面地体现了草的精神品质。 24.①野草只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不俗,不求人知,自由生长。它那顽强的生命力给人无限启发;②野草带着晶莹露珠、吐着嫩芽,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它浸润人的眼球,呵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给世界增添绚丽色彩。 25.示例一:我认为小草是生命的强者。因为小草没有地位、没有庇护,被风霜肆意欺凌,任冰雪重压,生长在逆境中也能豁达大度、清高、珍惜生命、顽强洒脱生长,为世界增添绚丽光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我觉得要想成为生命的强者,应该顽强、独立、珍惜生命、豁达大度、善良、勤劳、自律、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诚信、有奉献精神、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行动力强、有强大的领导力、有强大的组织力、有强大的语言表达力等。 示例二:我认为小草不是生命的强者。因为小草没有地位、没有庇护,被风霜肆意欺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我觉得要想成为生命的强者,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勇敢地大声呐喊,为自己发声,去和恶劣的环境抗争,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权利。
四、26.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