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课堂回顾: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局所做的努力? 结果如何?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
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会场
1、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依据材料,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 ……五四运动,并非偶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工业接连掀起三波高潮……随着外国和本国企业的成长,中国工人阶级也逐渐形成了。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60万人……其实,在晚清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中,许多爱国者一直痴迷以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观念出现的西方思想,把它们视为中国仿效的榜样……正在中国对现实不满意,对未来又迷茫,却又苦于探索的时刻,在中国的北方,传来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冀和选择。
——改编自胡献忠《“五四”的百年沧桑与青年的历史担当》
民族工业的发展; 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十月革命的鼓舞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帝国主义(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政治:北洋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激起人民反抗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导 火 线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1、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背景: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主力:学生 在天安门前集会,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爆 发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最能反映五四
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的口号:
反帝
反封建
游行请愿
演讲宣传
散发传单
被捕入狱
爱国
反帝反封
时间:6月5日
主力:工人群众
地点:
形势: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北京
上海
五四运动的扩大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
方式
结果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京
学生
罢课
学生被捕
1919年6月初开始
上海
工人(学生、商人)
罢课、罢工、罢市
释放学生,拒绝在和约签字
(2)过程:
①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北京高师学生欢迎“五四”被捕同学出狱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3)结 果
1.五四运动
(4)性质: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②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
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民族性)
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5)意义:
思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名称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 同 点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群众基础
革命范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现社会主义
缺乏
广泛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精神: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空前地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威力,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到鼓舞和启迪,从中看大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出路,于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1)时间: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上海
(3)概况:
①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③1920年,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上海
(3)概况: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意义: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科学理论作指导;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条件:(阅读材料,自主归纳)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条件: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外部条件: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概况
(1)诞生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31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
(3)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
③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④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条件:
2、概况:
2、意义:
(1)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4)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毛泽东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你怎样理解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①时间:1922年7月;
地点:上海
②内容: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
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补充:中共二大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合影
【历史事件】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残酷镇压。二七惨案
【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胜,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①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二七惨案教训)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国共合作决议。
1.国共合作
(1)背景:
(2)实现:
(3)意义: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共同目标:反帝反封建(打倒列强,除军阀)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1)背景:
(2)实现:
(3)意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课堂延伸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
①民权
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
②与反帝反封相结合
“新”在强调普遍的民权
①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扶助农工
“新”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①不反帝→反帝
②反满→民族平等
“新”在反帝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
三 大 政 策
提供思想理论依据
核 心
纲领、奋斗目标、统战的政治基础
方法、手段
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2.国民革命(1924--1927年)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准备:1924年,在广州建立了黄埔军校
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高潮:1926年,北伐战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1)过程
北伐的目标: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
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北伐军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在后期,蒋介石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建立起“国民政府”,与汪精卫建立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
结果:
国共合作失败
▲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出现裂痕。
▲ 1927年7月15日,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国民革命
(1)过程: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2)结果:失败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②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彻底失败)
(3)意义: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1919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哪晓得奢望的结果是失望。” “失望”导致了
A.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国民革命的高涨
2.说五四运动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的最主要依据是
A.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
B.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C.先进知识分子发挥领导作用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3.从19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国民大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茶
C.对革命道路有了新的认识 D.共产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4.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B.受国共合作的影响
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5.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该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却在中国政坛消失了,这是因为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6.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国民党一些右派分子反对国共合作。戴李陶在理论上更是系统的阐述国民党三民主义与共产党不可能有共信,也不可能合作,国民党应有排他性、支配性。由此可知
A.国共两党所提出的革命纲领缺乏共性
B.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缺乏共同目标
C.第一次国共合作缺乏必要条件
D.国共两党的阶级差异导致合作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