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篇课文配套朗读资源请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1.北京的春节 ( 精读课文 )
会写“蒜、醋”等 15 个生字,理解“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风俗。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会写“蒜、醋”等 15 个生字,理解“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
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详略安排。(难点)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 板书 北京的春节)
介绍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初读课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初旬(xún) 杏仁(rén) 荔枝(lì) 菱角(líng) 翡翠(fěi) 薏仁(yì)
4 4 4 4 4 4
榛子(zhēn) 栗子(lì) 蜜饯(jiàn) 掺和(chān) 正月(zhēng) 白云观(guàn)
4 4 4 4 4 4
骡马(luó) 娴熟 (xián) 火炽(chì)
4 4 4
(2)会写生字,并组词。
蒜(大蒜) 醋(醋意) 饺(饺子) 摊(摊开) 拌(搅拌) 眨(眨眼) 宵(元宵) 燃(燃烧)
贩(贩卖) 彼(彼此) 贺(祝贺) 轿(轿子) 骆(骆驼) 驼(驼背) 恰(恰当) 书写指导:“醋”字左边是“酉”,不要误写为“西”。“摊”字中间的“又”要写得窄而短, 左右疏密均匀。“燃”字是左右结构,四点底不要写到火字旁的下方。
(3)词语积累与仿写。
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整体感知。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留下了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的印象。
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主要活动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腊八 腊月初九 ~ 腊月 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 ~ 腊月 二十九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人们的活动 熬腊八 粥、泡腊八蒜 所有人为过年作 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祭 祖、守岁 拜年、逛庙会 铺户开 张、放鞭炮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时间顺序。)
朗读体会
通过阅读,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元宵节。)
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
当堂检测
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完成《课前预习单》中本课的内容。
课后作业
请完成《典中点》中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 二 课 时
进一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重点)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
课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今天,我们就一起去 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整体把握
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几个重要日子的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 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提示:在文中详写的五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好好地读一读,画一画,和小组同学说说自 己的感受。
品读释疑
(一)指导品读“腊八”部分。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板书 熬腊八粥)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板书
泡腊八蒜)
小结: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
人们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二)指导品读“腊月二十三”部分。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 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板书 祭灶王)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板书 吃糖)
小结: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吃糖习俗的来历,使习俗的特点更加突出。
(三)指导品读“除夕”部分。
预设 1:抓住“家家、赶做、到处、穿起、贴好”等词语,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预设 2:抓住“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都要守岁”等关键信息,概括除夕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习俗。从“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等处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板书 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四)指导品读“正月初一”部分。
预设 1:学生圈画第 9 自然段中“截然不同”一词,体会除夕和初一的不同之处。
预设 2:学生圈画第 10 自然段中描写不同的人活动的语句,体会初一这一天,不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 板书 拜年、逛庙会)
(五)指导品读“元宵节”部分。
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和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你能通过朗读课文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 板书 赏灯、吃元宵)
四 拓展延伸
提问: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中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
量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 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拓展:借助“阅读链接”,对比阅读,并说说其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斯妤的《除夕》主要介绍了闽南除夕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等,也写了家人在圆桌前的行为。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的不同之处在于闹中有静,没有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祭祖、守岁等描写,具有南方除夕的特色,悠悠扬扬的乡剧可以体现得更为明显。
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 3 题,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课后作业
学习并积累《课后积累单》第 3 页本课的素材。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掌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学生们可以概括出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体会到详略的恰当安排对突出风俗特点的作用。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插图,更加充分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取课文朗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