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战争 单元练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重庆市各地区八年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战争 单元练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重庆市各地区八年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30 16:1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复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重庆市各地区八年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一、选择题
1.(2021·重庆南岸·八年级期末)毛泽东1946年夏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材料中毛泽东认为
A.战争胜利的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
B.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新式武器
C.美国的支持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战术决定战争的胜败
2.(2021·重庆北碚·八年级期末)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对前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 B.我们争取的是光明前途
C.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 D.我们有人民的大力支持
3.(2021·重庆綦江·八年级期末)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7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也曾有过历史性会见。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会见时的合影照片拍摄地应为( )
A.南京 B.延安
C.北京 D.重庆
4.(2021·重庆·八年级期末)“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5.(2021·重庆渝中·八年级期末)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6.(2021·重庆南岸·八年级期末)“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淮海战役取得胜利 B.日本无条件投降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7.(2021·重庆·八年级期末)近现代的台湾经历了“割占-回归-分离”的历程。这一“历程”分别与下列哪些战争有关
①鸦片战争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2021·重庆长寿·八年级期末)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淮海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淮海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参加淮海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淮海战役的描述 D.电影作品《淮海战役》
9.(2021·重庆梁平·八年级期末)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10.(2021·重庆北碚·八年级期末)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人民举着写有“庆祝华北解放”的标语欢庆游行。这反映的是
A.平津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结束
C.渡江战役的开始 D.开国大典的举行
11.(2021·重庆南岸·八年级期末)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经常出现与史实不符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属于“穿帮”的是
A.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B.长征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C.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12.(2021·重庆巴南·八年级期末)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在三大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孟良固战役 D.辽沈战役
13.(2021·重庆梁平·八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有关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和平解放北平②井冈山会师③参与北伐战争④进行重庆谈判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14.(2021·重庆长寿·八年级期末)1947 年7月—9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 B.
C. D.
15.(2021·重庆綦江·八年级期末)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B.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抗日信心
C.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D.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6.(2021·重庆綦江·八年级期末)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沧桑历史。有人形象地说它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17.(2021·重庆万州·八年级期末)小茗在整理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②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③重庆谈判 ④解放南京
A.③②①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二、判断题
18.(2021·重庆北碚·八年级期末)下图是国共两党关系的风雨历程,请据此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历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有利于民族与国家的发展。( )(正确请填“正确”,错误请填“错误”)
19.(2021·重庆北碚·八年级期末)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正确请填“正确”,错误请填“错误”)
20.(2021·重庆·八年级期末)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_____)
三、简答题
21.(2021·重庆长寿·八年级期末)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凯歌。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革命形势的需要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高涨。两党合作以后,共同开展了什么重大军事行动?
(2)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于1945年4月召开,大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共中央抓住时机指挥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中共中央抓住的时机是什么?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的是哪次战役?
(4)综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综合题
22.(2021·重庆万州·八年级期末)在革命紧要关头坚持实事求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请仔细阅读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命令部队放弃攻打长沙,命令各路起义军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尔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并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日本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期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一样。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1949年中共西柏坡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共土地政策如何赢得民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放弃俄国式城市道路的原因。根据所学回答他的“新路”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政策实施的原因,并概括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政策有何积极意义。
(3)相比于材料二,材料三中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概括这个变化的依据。
(4)综上你认为中共在不同时期决策调整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五、辨析题
23.(2021·重庆南岸·八年级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抗战结束后,中国的政治局势面临着重要的转折关头。全国人民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期盼进入全面恢复、和平建国的新时期。因此,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报发表后,社会舆论一直关注延安方面的态度。但是,蒋介石虽然“摆出一副渴望和平的样子”,事实上却是“假和平、真备战”。中共中央对于蒋介石邀请电报进行多次讨论,最终同意毛泽东应邀赴重庆谈判。在社会舆论一致呼吁和平、团结、民主的背景下,执掌全国的国民党仍坚持压制、排斥共产党发展的方针,不仅拒绝开放政权、建立联合政府的要求,而且还利用武力挑动内战。从某种程度上说,重庆谈判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中国共产党认清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意图,一方面提出“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要阻止内战”,一方面也做好应对内战的准备。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教师用书》八年级上册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1)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恢复、和平建国的新时期。( )
(2)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实现和平建国的愿望。( )
(3)中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
(4)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团结的联合政府。( )
(5)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的方针,同时也做好应对内战的准备。( )
(
2
)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可知,材料中毛泽东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取决于人心向背。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对毛泽东的话作如下简要分析:“必须打败蒋介石”指的是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原因,即必要性;“能够打败他”指的是人民解放军有能力打败国民党政权,即可能性。国民党反动派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就必须打败美国支持的蒋介石政权。必须打败蒋介石是为了中国的光明前途,为了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当家做主。故B符合题意;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有人民的大力支持,这三项均为“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可能性。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分析】
【详解】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会见时的合影照片拍摄地应为重庆,故此题选D。
4.C
【详解】
材料中“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由此可知材料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C。
5.D
【详解】
示意图中的事件均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解放战争期间,可以先排除A,它们也不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件,BC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D符合题意,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故选D。
6.D
【详解】
材料出自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本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该战役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D符合题意;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A不符合题意;日本无条件投降是1945年,B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1912年,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近现代的台湾经历了“割占—回归—分离”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导致台湾被日本割占,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蒋介石失败,逃离台湾,导致了分离。因此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选项①鸦片战争,与题干内容无关,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淮海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是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淮海战役”最有力的证据,B正确;参加淮海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带有主观性,排除B;历史论著中对淮海战役的描述带有作者的观点,排除C;电影作品《淮海战役》是文艺作品,经过艺术加工,排除D。故选A。
9.B
【详解】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B符合题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军,解放战争开始,A排除;战略决战的开始是三大战役时期,C排除;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D排除。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歼敌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选项A符合题意;淮海战役的结束,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被广大地区;渡江战役的开始1949年4月;开国大典的举行1949年10月;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洋务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故D符合题意;维新变法期间,光绪帝下诏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当时的最高学府,故A不符合题意;1936年,长征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故B不符合题意;1949年1月,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故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1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9月,中共中央均为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解放军在这次战役中取得完全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战役没有解放东北全境,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因此,①的时间为1949年初;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因此,②的时间为1928年4月;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因此,③的时间为1926年;1945年8月—10月,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谈判。因此,④的时间为1945年8月—10月。据此分析可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②④①,故选C项;ABD项未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B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所以答案是B。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已经发生的真实存在的史实,历史结论是人民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和看法,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已经发生的历史史实,故D正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历史结论,故A错误;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抗日信心,是历史结论,故B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历史结论,故C错误。综上故选D。
16.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第一幅图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发生在1949年;第二幅图是日本在南京递交投降书,发生在1945年;第三幅图是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举行开幕典礼,发生在1912年;第四幅图是《南京条约》的签订,发生在1842年。综上所述实现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D。
17.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③②①④,A正确;BCD排列顺序不对,排除;故选A。
18.正确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1927年是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有利于中国走向统一。1927年~1936年是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战火不断。1937~1945年,是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进行抗日战争。1945年以后,国共的矛盾逐渐激化,1946年爆发了国共内战。这是广大民众不愿意看到的,更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国共两党的合作,有利于国家与民族。国共两党的对抗,不利于国家和民族。故本题说法正确。
19.正确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因此,本题是正确的,故填正确。
20.正确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故本题表述正确。
21.(1)北伐战争。
(2)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殖民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渡江战役。
(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开展了北伐战争。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中央抓住的时机是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的是渡江战役。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2.(1)原因:进攻长沙受挫;城市敌强我弱;俄国式道路行不通。
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原因: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
意义: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日;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争取到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3)变化:由地主减租减息变成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民族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为阶级矛盾(任答一点)
(4)影响因素:国情;时局;主要矛盾 ;实际环境。(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他分析了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可归纳毛泽东放弃俄国式城市道路的原因是进攻长沙受挫;城市敌强我弱;俄国式道路行不通;结合所学可知,“新路”的内容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根据材料“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日本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政策实施的原因是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根据材料“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可归纳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政策的积极意义是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日;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争取到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3)根据材料二“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三“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可见,土地政策的变化是由地主减租减息变成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根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一样。”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政策变化的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民族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为阶级矛盾。
(4)综上问题探究和材料,中共在不同时期决策调整主要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国情;时局;主要矛盾 ;实际环境等。
23.答案
(1)错误
(2)错误
(3)未涉及
(4)正确
(5)正确
【详解】
(1)根据材料“抗战结束后,中国的政治局势面临着重要的转折关头。全国人民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期盼进入全面恢复、和平建国的新时期”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期盼进入全面恢复、和平建国的新时期。故题干表述错误。
(2)根据材料“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报发表后,社会舆论一直关注延安方面的态度。但是,蒋介石虽然‘摆出一副渴望和平的样子’,事实上却是‘假和平、真备战’”可知,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是“假和平、真备战”。故题干表述错误。
(3)材料未涉及《双十协定》的签订。
(4)根据材料“全国人民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期盼进入全面恢复、和平建国的新时期”可知,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团结的联合政府。故题干表述正确。
(5)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认清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意图,一方面提出‘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要阻止内战’,一方面也做好应对内战的准备。”可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的方针,同时也做好应对内战的准备。故题干表述正确。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