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8. 匆 匆
第二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 录
课文品读
01
课文赏析
02
课文拓展
03
课文品读
01
课文回顾
听朗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匆匆二字为这篇文章命名?
课文理解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用排比的句式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四季轮回的痕迹。与下文写“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对比。
课文理解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里的设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怀念。破折号在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设问的修辞方法
课文理解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比喻的修辞方法
课文理解
我不禁头涔(cén)涔而泪潸(shān)潸了。
“我”为什么会“头涔涔而泪潸潸”?
因为“我”感觉许多时光已无声无息地逝去,再也不会回来,所以不禁流汗落泪。
课文理解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作者用拟人的方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糊涂地过着日子。
拟人的修辞方法
课文理解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拟人的写法
概念: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做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效果: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课文理解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是怎样将无声无形的时间流逝写得形象可感的?
作者用一组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默,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的情形,将无声无形的时间流逝写得形象可感。
课文理解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比喻的修辞方法
课文理解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三个问句是点睛之笔,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感情。
课文赏析
02
核心问题
课文围绕“匆匆”二字,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文围绕“匆匆”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延伸问题
标题“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标题“匆匆”指的是“时间匆匆,一去不返”。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日子来去的匆匆。如:“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延伸问题
作者是如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生动形象的?
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延伸问题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新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情感。
延伸问题
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像一条线,在全文中巧妙地起到了牵引情感的作用,层层紧扣,展露并深化了主题。例如,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就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文结构
匆匆
提出问题
具体说明
照应开头
勿谓寸阴短
既过难再获
感叹时光流逝
时光来去匆匆
思索人生痕迹
春去春又来
时光不复返
→为何不复返
课文主旨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课文拓展
03
推荐阅读
时 间
季羡林
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推荐阅读
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推荐阅读
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钟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优哉游哉,顺帝之则,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国学诵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子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陶渊明)
走进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干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