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优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优质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0 16:1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朗读资源请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21.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登幽州台歌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准备1: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活动2【讲授】  介绍汉乐府诗集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活动3【讲授】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活动4【讲授】读题。
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活动5【活动】学生五分钟预习。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活动6【活动】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活动7【讲授】 小结
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登幽州台歌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登幽州台歌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准备1: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活动2【讲授】  介绍汉乐府诗集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活动3【讲授】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 天兴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活动4【讲授】读题。
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活动5【活动】学生五分钟预习。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 )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活动6【活动】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廖廖数字,内涵丰富……
活动7【讲授】 小结
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望岳
教学目标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一、导课。二、赏析《望岳》。三、吟唱《望岳》。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
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仿写古诗词。
七、学生作品展示。
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学生背诵《望岳》
十、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朗读《望岳》
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仿写古诗词。
十七、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抄写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 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 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 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 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
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多么浑厚的歌声。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广锐):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还有理由吗?
生(刘广锐):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
生(刘广锐):内容也很相近。
师:几个同学告诉我们选曲时,要选内容相近、感情相近、节奏差不多的曲子来唱。
刚才刘广锐天机泄露 ,说还有一首想唱,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蒙古人》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男女同学的演唱各具特色。女声甜美清脆,有一种阴柔之美;男声高亢浑厚,有一种:
生:齐答“阳刚之美”。(笑)
师:如果一起唱不是刚柔相济吗?
生:齐说“一起唱”。
师:好。我们男女生一起唱,跟刘广锐选曲的标准一样,张胜蓝、贾明、谭达聪为我们推荐了《中国功夫》这支曲。我觉得非常好。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唱,颂扬中华民族瑰宝,展示我五班男儿志气。
师放伴奏磁带。
学生齐唱《望岳》。
师:同学们都谱了曲。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来唱,但你们没唱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趣味。虽未成曲调却先有情。
这《望岳》既适合读又适合唱,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写得好,节奏感强。
师:是呀,与其羡慕诗人写得好,不如自己也露一手。同学们写作之前,先结合这首诗了解一下古诗词特点。
学生讨论三分钟,探讨古诗词特点。
生(赵路遥):这首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用对仗。
师:赵路遥给我们介绍了丰富的知识。你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对仗吗?
生(赵路遥):诗中“荡胸生曾云”与“决眦入归鸟”是对仗的。句式很工整。
生(叶奕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
师:严格说起来,这首诗是属于古体诗,不象有些律诗要求那么严。
生(汤洋):这首诗押韵。
师:对。韵脚是那些?
生:齐答“了、晓、鸟、小”。
师;写诗除了注意这些特点之外,还要善于想象。
生:(陈旭乔):写诗要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
师:对,观山观景充满一种情感,写诗要充满感情。下面请同学们互相切磋。
练习写诗。可以单个写,也可以一个小组集体创作。
学生写诗练习五分钟。
师(巡视、指导):有的同学写了《望莲》、《望地王》、《望莲花山》、《望珠峰》。
师:何灿云的《望莲》,“朵朵水中莲,片片荷叶护”。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李笑也):写出莲、荷叶的形状。
师:写好了交上来,我们展示一下。
师:展示吴芮的《望月》。
生:齐读《望月》。
学生笑。
师:展示颜碧文的《望冬》
生:齐读《望冬》。
师:读到颜碧文诗中“白雪如春归”。我就想到了毛泽东的诗句。
生:齐答“飞雪迎春到”。
师:诗句中“如”怎么改会好些?
生(刘志轩):改为“送”好一些。
师:很好。杜甫写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师:展示汤洋的《江湖——武林》。
生:齐读《江湖——武林》。
师:同学们读懂了汤洋诗歌的内容吗?
生:齐答“笑傲江湖”。
学生大笑。
师:我们看着汤洋诗歌有没有要改动的地方。
学生讨论。
生:没有押韵。
师:我们帮他改一改。同学们有改的吗?没改出来,那好,我们课后改一改。汤洋这首诗也成为写武林的绝唱。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把同学们的诗一一展示。课后交上来,我们编订一本诗集。再传阅。同学们刚才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其实老师也想唱。
生:老师唱一首。
师:对不起,老师唱不好。我写了一首,献丑了。
师:展示《感怀》一诗。
师:我解说一下“感怀”,今天讲这堂课老师感触很多。“杨柳枝,桃李词”都代指古诗词。“踏歌不尽心头语”老师看到同学们又唱又写,我很高兴,说不完心中的话。“前路再和千首诗”在以后,同学们还可以写千首、万首诗歌。
生:学生笑,齐读《感怀》。
师:老师唱不好,但老师也选了一首曲来唱这首诗。同学们帮老师唱一唱。
生:齐唱《感怀》。(用《中华民谣》曲)
师:谢谢。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今天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我们再来背一背。
生:齐背《望岳》。
老师展示课件五、“课后练习”。
显示屏故障耽误一分钟(学生背诵《望岳》)。
师:请同学们把作业题抄好,课后完成。
学生抄作业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诗歌,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她不仅仅是形的和谐与庄重,不仅仅是声的柔婉与浑厚,不仅仅是境的幽幻与峻奇她是一汪永不枯竭的泉,一段永不腿色的梦,
一条永不迷失的路。诗歌,就象一曲生命之歌,荡然于天地之间,令人魂牵梦绕。同学们,我们随着优美的乐曲,充分与诗歌、与缪斯接触,用婉转的歌喉吟唱出她的神韵,用纯洁的心灵去感受她的灵秀。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在多年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让他们给我录下一盒古诗词朗诵磁带作为纪念,有个学生录下了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那如痴如醉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因此萌发了用吟唱的方法教古诗词的想法。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
今年暑假我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三,学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溜式的打油诗。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期开学之初,研究新教材新教法之时,我确定了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做到:读一读,感受美;唱一唱,鉴赏美;看一看,理解美;写一写,创造美。
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积累古今诗词。
教学方法:吟诵——翻唱——仿写。
教学程序:①、发动学生共同搜集由古今诗词谱曲的流行歌曲资料;
②、根据诗词内容选择合适的曲谱并练习演唱;
③、把诗词原文和鉴赏点评编成资料;
④、根据古诗词特点,进行仿写,并把仿写的古诗词编订成册;
⑤、充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演唱、共同创作古诗词;
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 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 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
二、 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我也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 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感知诗句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3. 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先进行了预习,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合作探究能力有限,稍拓展的问题则灵活不够。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意思,会背诵和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收到什么启发。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
1.同学们好,大家业余时间喜欢爬山吗
交流当地名寺宝林寺风光,引入宝林山。(飞来峰也叫宝林山。)
欣赏飞来峰风光。
书写 标题 飞来峰
这里的风光可真秀丽呀,我们今天的快乐之旅不孤单,宋朝有位才华横溢的宰相王安石也来过这里。下面我们就和他一起出发吧。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
2.读诗,读通顺。
书写 登 王安石
指导朗读,加上停顿。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活动3【活动】登飞来峰
二.设疑自探
师生一起提出疑问,提出教学目标,出示自探提纲。
(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感知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3.) 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依纲自行探究 5分钟
活动4【活动】解疑合探
三.解疑合探
1.介绍作者
学生先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后教师推荐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注释
理解诗句意思
方法指导:先理解句中较难理解的词语,再把这些各个组合在一起组成一句通顺完整合适的话。强调一定要突出重点词的意思。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学生展示评价诗句意思。
整理文脉
板书:
借景抒情
(铺垫) 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
借情喻理
(目的)
活动5【活动】质疑再探
四,质疑再探
1.名句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 表面意思,实际含义 )
2.提出文理
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熟读成诵
小组内班内举行背诵比赛,背诵熟练有感情的展示。
活动6【练习】练习
拓展练习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 ___之一。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
(3.)积累其他与登高有关的名句
活动7【导入】总结
登飞来峰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登飞来峰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
1.同学们好,大家业余时间喜欢爬山吗
交流当地名寺宝林寺风光,引入宝林山。(飞来峰也叫宝林山。)
欣赏飞来峰风光。
书写 标题 飞来峰
这里的风光可真秀丽呀,我们今天的快乐之旅不孤单,宋朝有位才华横溢的宰相王安石也来过这里。下面我们就和他一起出发吧。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
2.读诗,读通顺。
书写 登 王安石
指导朗读,加上停顿。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活动3【活动】登飞来峰
二.设疑自探
师生一起提出疑问,提出教学目标,出示自探提纲。
(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感知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3.) 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依纲自行探究 5分钟
活动4【活动】解疑合探
三.解疑合探
1.介绍作者
学生先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后教师推荐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注释
理解诗句意思
方法指导:先理解句中较难理解的词语,再把这些各个组合在一起组成一句通顺完整合适的话。强调一定要突出重点词的意思。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学生展示评价诗句意思。
整理文脉
板书:
借景抒情
(铺垫) 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
借情喻理
(目的)
活动5【活动】质疑再探
四,质疑再探
1.名句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 表面意思,实际含义 )
2.提出文理
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熟读成诵
小组内班内举行背诵比赛,背诵熟练有感情的展示。
活动6【练习】练习
拓展练习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 ___之一。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
(3.)积累其他与登高有关的名句
活动7【导入】总结
游山西村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学习了《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
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
1.朗读《己亥杂诗》。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领取课文朗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