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10.阿长与《山海经》 第1课时 【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下-10.阿长与《山海经》 第1课时 【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0 16:3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0.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01
新课导读
02
字词积累
03
课文浅析
新课导读
01
趣味引入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作者仍然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助读资料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助读资料
福橘是福建产的橘子。福橘为我国橘类中的上品,呈扁圆形,鲜红美观,皮薄汁多,甜酸适口,久负盛名。福橘上市时间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香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寓纳福招吉、福寿吉祥之意,备受群众喜爱,成为春节活动的重要角色。福州风俗,正月初一,大家都会在大门外放几个大福橘,任小孩拣去,象征开门大吉。家中晚辈要向长辈拜年,表示敬长尊老。长辈则赠以福橘和压岁钱答谢。福州民间谚语有:“拜年拜年,掏橘掏钱。”
吃福橘的习俗
字词积累
02
易读错字
读一读字音
骇 孤 孀 掳 惶 急
疮 疤 渴 慕 疏 懒 霹 雳
玑 惧 惮 颈 悚 矩 懿
hài
shuāng

huáng
chuāng bā

shū
pī lì

dàn


jǐng
sǒng
易读错字
惊hài( ) 考hé( ) 言简意gāi( ) 
huáng( )急 辉huáng( ) 针jiǔ( )
zhì( )热







写一写字形
哀dào( ) diào( )落 jié( )问
jié ( )白 笨zhuō( )
zēng( )恶 zèng( )送







易读错字
理解词语
磨难:
繁琐: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杂琐碎。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理解字词
情有可原:
渴慕:
疏懒:
诘问:
霹雳:
震悚: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非常思慕。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追问,责问。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辨析词语
深不可测、高深莫测
两词都有很深,难以看透的意思。但“深不可测”侧重于形容空间距离,如:这口井黑洞洞的,往下望去,真是深不可测。“高深莫测”侧重于形容学问、神态,如:他说话总是故弄玄虚,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诘问、询问
两词都有“问”的意思,但“诘问”还有责怪的意思,如:在大家的诘问之下,他终于承认了错误,不再一味推卸责任。“询问”局限于一般性的打听情况,如:对于不明白的事情,要多向朋友询问。
辨析词语
莫名其妙、捉摸不定
两词都有难以明白的意思。“莫名其妙”侧重于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如: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连当事人也莫名其妙。“捉摸不定”侧重于变化无常,让人猜不透,如:只是到底会不会受处分,他就捉摸不定了。
辨析词语
震悚、震惊
两词均有“受到震动而吃惊”的意思,但“震悚”程度更深一些,侧重于因恐惧而颤动,如:看到这恐怖的场景,他全身都震悚起来。“震惊”侧重于内心受到的震动很大,如:没想到她如此瘦小的身体,竟能背起这么重的大筐,真让人震惊。
辨析词语
课文浅析
03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8):
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
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为“欲扬先抑”中的“抑”。
第三部分(19—29):
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为“欲扬先抑”中的“扬”。
第四部分(30、31):
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初读感知
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的,过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
“我”的感情变化
憎恶、讨厌、不耐烦
空前的敬意
敬意淡薄、完全消失
新的敬意
下节课见!
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