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4.孙权劝学
第二课时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一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随堂拓展
二
三
一
课文品读
课文理解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试分析句话。
【答案】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
课文理解
“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这样说有何作用?
【答案】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课文理解
“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当时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
【答案】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很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课文理解
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最后一句话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说明鲁肃对吕蒙佩服之至,可见学习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
二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②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可感受到三人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结构
学 必 有 得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因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法
经常读书,大有所益→作用
孙权劝学
孙权
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
叹学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拜蒙母,结友而别
印证
变化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三
随堂拓展
推荐阅读
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推荐阅读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国学诵读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吕氏春秋 孟夏纪》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吸取众人长处的人便能得到天下。
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刘向《说苑》
【译文】人们都知道用食物解决饥饿,不知道用学问治好愚昧。因此本性良好的人在年幼时,一定要在学问上勤学苦练,用来修养他的本性。
走进传统文化
劝学名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同学们,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