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必背知识清单+Word版检测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必背知识清单+Word版检测带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31 07: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必背知识
一、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可能进入;有些病毒、病菌也能侵入细胞);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功能特性的基础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
间接传递:信号分子(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随体液循环与靶细胞表面的 特异性受体结合)
直接传递:细胞膜接触,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
通道传递: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
二、细胞膜的成分
1.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动物细胞膜中还有少量胆固醇。细胞癌变后,膜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2.蛋白质在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 位于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形成糖被,它是识别图中细胞膜内外侧的标志。
4.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1)1895年,欧文顿—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结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利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得知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
(制备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及原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能得到比较纯的细胞膜。)
(3)1925年,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细胞膜的张力—发现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结论:细胞膜上还附有蛋白质。
三、细胞膜的结构
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有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可以运动;
③细胞膜表面有糖被和糖脂。糖被的作用是保护、识别和润滑。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1)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三层—提出细胞膜模型假说: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2)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家对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运动无法解释。
(3)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试验,--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辛格和尼克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细胞壁
1、 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与细胞壁和合成相关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五、关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1、无细胞核,不能分裂;
2、无线粒体等细胞器,其呼吸作用类型为无氧呼吸
3、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4、红细胞细胞质中主要蛋白质为血红蛋白,含微量元素铁,牢记该蛋白质不属于分泌蛋白。(是一种细胞内蛋白质,是由细胞质内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
六、其他
1、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哺乳动物红细胞的核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携带氧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鉴别细胞的死活,常用的方法是“染色排出法”。
原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即膜的选择透过性。
例如:台盼蓝染色,死动物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动物细胞不着色。
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磷酸的头部是亲水性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性的。
对点练习
一、单选题
1.二十世纪50年代,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膜呈现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其中亮的部分代表的物质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核酸 D.脂质
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糖脂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B.蛋白质全部贯穿整个脂双层
C.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D.磷脂双分子层也具有流动性
3.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一种脂质,磷酸“头”是亲水性的,脂肪酸“尾”是疏水性的,将磷脂放在水中搅拌后最不可能形成的纵切面形状是( )
A. B.
C. D.
4.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之间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这种协调性的实现,有赖于信息交流,下图表示细胞间的三种信息交流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②表示细胞表面的受体,其本质是糖蛋白
B.图乙可以表示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图丙中的④表示高等植物之间的胞间连丝,该方式不能运输物质
D.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5.下列各项中,与细胞质膜功能无关的一组是( )
A.识别与分泌 B.信息交流 C.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支持和遗传
6.对于功能复杂的细胞质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较多 B.脂质的种类和数量较多
C.脂质的种类较多,数量较少 D.蛋白质的种类较少,数量较多
7.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等物质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质膜,细胞质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这主要是因为( )
A.细胞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质膜对进出的物质具有选择性
C.细胞质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D.细胞质膜上有各种形态的蛋白质分子
8.1970年,科学家做了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下图为实验过程示意图。该实验体现了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是( )
A.保护作用 B.流动性
C.支持作用 D.全透性
9.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在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均有分布
B.②有疏水性的尾部,亲水性的头部
C.细胞膜上的③多数是不可以运动的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与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二、实验题
10.细胞膜的功能是由它的成分和结构决定的。但细胞膜非常薄,即使在高倍显微镜下依然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与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请回答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成分及结构的探究或鉴定的问题:
(1)请说出一个事例或实验以说明细胞膜中有脂质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是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则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 ℃条件下融合,发现40 min后,融合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均匀相间分布。
请指出该探究实验中设计不足之处并完善实验设计思路。
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1.以下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形式,请据下图回答问题:
(1)A是激素如胰岛素,需要通过________的运输到_____________。
(2)C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
(3)E是_______,能使植物细胞相互连接,也具有信息交流的作用。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相当于甲、乙、丙中的_______图。
(4)除信息交流外,细胞膜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5)细胞膜的功能离不开它的结构。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B细胞膜与D细胞膜的功能差异,主要与_________成分有关。
12.回答细胞膜的相关问题:
Ⅰ.为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最好选取人体的_____________细胞做实验,选择的原因是这种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及众多膜质细胞器。
Ⅱ.如下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中[2]表示两层________分子,它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的是图中[ ]_______________。
(3)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当中的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4)白细胞具有的吞噬功能与细胞膜的_____有关,从功能上来说,细胞膜是一层____膜。
13.脂质体可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图甲是某种脂质体药物载体模型图,图中A、B表示药物在脂质体中放置的位置。图乙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脂质体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其基本支架都是序号②所示的______。序号①所示的物质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序号①表示的这些糖类分子叫做______,图中的脂质体没有这些结构。
(2)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放置在脂质体的______(选填“A”或“B”)处,放置在此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如果要让脂质体携带药物到达特定的细胞起作用,需在脂质体上增加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一般由______类的化合物充当。靶细胞的受体识别信号分子后,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释放药物,这体现出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14.将下列有关细胞膜研究实验的内容与结论填写完整:
实验 结论
(1) ___________法研究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 抽提人红细胞膜中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测得面积是细胞膜___________ 细胞膜中的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酶处理细胞膜后,细胞可被台盼蓝着色 细胞膜中含蛋白质
(4) 欧文顿发现_________(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参考答案
1.D
【分析】
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
二十世纪50年代,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其对应的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因此亮的部分为脂质,D正确。
故选D。
2.B
【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在膜表面、部分或全部嵌入、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起保护、识别、润滑的作用,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详解】
A、糖类和脂质形成糖脂,位于细胞膜外表面,A正确;
B、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脂双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脂双层,B错误;
C、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C正确;
D、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3.B
【分析】
磷脂是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其中“磷酸”头是亲水的,“脂肪酸”尾是疏水的,在水--空气界面上头部向下,尾部在空气中,铺成单分子层。
【详解】
A、磷脂的磷酸“头”是亲水性的,脂肪酸“尾”是疏水性的,在水中可以形成一个头部朝外,尾部朝内的单层圆球形状,A不符合题意;
B、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在水中单层磷脂尾部不能与水接触,B符合题意;
C、在空气—水界面上磷脂会形成头部朝下,尾部朝上的单层磷脂分子层,C不符合题意;
D、生物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与D选项图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分析】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
A、图甲中的②表示细胞表面的受体,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A正确;
B、图乙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可以表示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B正确;
C、图丙中的④表示高等植物之间的胞间连丝,该方式既能传递信息也能运输物质,C错误;
D、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都要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因此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D正确。
故选C。
5.D
【分析】
细胞质膜的功能:①作为细胞的边界,将细胞内物质与细胞外物质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
A、识别与分泌属于细胞质膜的功能之一,A不符合题意;
B、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是细胞质膜的功能之一,B不符合题意;
C、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是细胞质膜的功能之一,C不符合题意;
D、对细胞起支持作用的是细胞壁,起遗传作用的是细胞核,都不是细胞质膜的功能,D符合题意。
故选D。
6.A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
【详解】
AD、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A正确,D错误;
BC、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脂质中的磷脂分子主要构成细胞质膜的基本骨架,CD错误。
故选A。
7.C
【分析】
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属于脂质,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质膜,因为细胞质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利用了相似相溶的原理。
【详解】
细胞质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构成的,磷脂与胆固醇、脂肪酸、维生素D一样,都属于脂质,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质分子容易通过细胞质膜,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B
【分析】
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详解】
该实验中两种颜色的荧光最终均匀分布,说明了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发生了流动,体现了细胞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B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糖蛋白,②表示磷脂分子,③表示蛋白质。细胞膜结构是流动镶嵌,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贯穿于其中,具有流动性,细胞膜外表面具有糖蛋白,起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作用,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生物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
A、分析图示,①代表的是糖蛋白,只能分别在细胞外侧,A错误;
B、②是磷脂分子,有疏水性的尾部,亲水性的头部,B正确;
C、③代表的是蛋白质,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体现膜的流动性,C错误;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与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错误。
故选B。
10.
(1)用溶解脂质的溶剂处理细胞膜,细胞膜被溶解。(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2)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为双层
(3) 缺少对照实验 实验思路:
设置三个不同的温度梯度(如17 ℃、37 ℃、57 ℃),让三组细胞分别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融合并培养,观察并记录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绿色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或经相同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有的镶嵌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可以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1)
19世纪末、 欧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由此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
铺在空气—水界面上,通过测量发现磷脂占有面积是细胞膜面积的两倍,说明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3)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照实验,因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现有操作中只有正常体温37° 条件下的一组,缺少低于和高于正常体温的操作。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设置三个不同的温度梯度(如17 ℃、37 ℃、57 ℃),让三组细胞分别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融合并培养,观察并记录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绿色荧光物质分布均匀所用的时间。(或经相同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验探究的方式,要求学生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11.
(1) 血液 靶细胞
(2)糖蛋白
(3) 胞间连丝 乙
(4)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
(5)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结合,如图乙。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图丙。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识别信息→靶细胞,如图甲。
(1)
图甲所示的过程中,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物质是内分泌腺分泌的A激素,该物质通过体液(血液)运输到达B靶细胞,并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代谢变化。
(2)
C是细胞膜上的受体,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它可以接受另一细胞发出的信息,实现两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
E表示相邻植物细胞之间形成的通道,即胞间连丝,能使植物细胞相互连接,也具有信息交流的作用;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直接依靠细胞膜的接触完成,如图乙。
(4)
除信息交流外,细胞膜还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等功能。
(5)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故B细胞膜与D细胞膜的功能差异,主要与膜上蛋白质有关。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间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成熟红细胞 磷脂 [3]糖蛋白 蛋白质 流动性 选择透过性
【分析】
图示分析:1是膜上蛋白质,2是磷脂双分子层,③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A是细胞膜外侧,B是细胞膜内侧。
【详解】
Ⅰ、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是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的好材料。
Ⅱ、(1)图中[2]表示两层磷脂分子,它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的是图中[3]糖蛋白。
(3)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当中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4)白细胞具有的吞噬功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从功能上来说,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难度适中。
13.
(1) 磷脂双分子层 糖被
(2) A 脂质体的内部是水溶液的环境,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可稳定地包裹在其中
(3) 蛋白质 信息交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分析】
1、图甲中脂质体实质就是一个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囊泡。图中A药物在脂质体内部,说明是亲水性的药物,图中B药物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不亲水,是脂溶性药物。
2、乙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为糖类,2为磷脂双分子层。
(1)
在图乙中,序号②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本支架。序号①多糖与相应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被,具有识别作用。
(2)
脂质体的内部是水溶液的环境,图中磷脂的“尾”部是疏水的,“头”部是亲水的,因此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位于A处,可稳定地包裹在其中。
(3)
在脂质体上镶嵌某种蛋白质,作为信号分子,使脂质体与特定细胞起作用。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能将药物送至特定的细胞,依赖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和特点,并能在情境中运用。
14.荧光标记 表面积的两倍(2倍) 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蛋白 可溶于脂质的(脂质)
【分析】
细胞膜成分及功能探究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利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的通透性实验,发现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得到的实验结论是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从细胞膜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证明了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他们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人们已经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故他们推测细胞膜中可能还含有蛋白质。
4、用荧光标记法标记人细胞与小鼠细胞后进行融合实验,观察到标记蛋白均匀分布,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详解】
(1)用荧光标记法标记人细胞与小鼠细胞后进行融合实验,观察到标记蛋白均匀分布,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从细胞膜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证明了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后,细胞可被台盼蓝着色,说明细胞膜中含蛋白质。
(4)19世纪末,欧文顿利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的通透性实验,发现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得到的实验结论是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探究历史,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多注意积累教材中所提到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