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篇课文配套朗读资源请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课文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得到;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二、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与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传统的教育重视格物致知吗 为什么
明确: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是“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造成有些同学的高分低能
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需要培养什么精神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需要培养实验精神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你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 “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了哪些论据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找出文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些论据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讨论并归纳:
事实论据:
⑴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天的故事;说明传统教育的目的是错误的.
⑵作者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道理论据:对“格物致知”含义的阐述;
三、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领取课文朗读资源
应有格物致知
的精神
提出问题:(1节):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弊端(2—5节)
实验精神重要性(6—12节)
解决问题(13节):要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论题
论证
结论
分析问题(2—1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