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下-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30 17: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 录
新课导读
字词积累
课文浅析
课文赏析
随堂拓展
新课导读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趣味引入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 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祭祀名)宾,事毕,出游于观(读guàn,宫门前两旁的建筑物)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助读资料
字词积累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货恶( )
wéi


guān
fèn

易读错字
①选贤与能 ( )
②矜、寡、孤、独 ( )
“与”同“举”,推举,选拔
“矜”同“鳏”,老而无妻
通 假 字
①讲信修睦(古义: ;今义: 。)
②女有归(古义: ;今义: 。)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 ;今义: 。)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⑤大道之行也(古义: 。今义: 。)
⑥是谓大同(古义: 。今义: 。)
培养
修改
女子出嫁
归来,归属

户口,门户等
害人
偷东西的人
兴起
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宽阔的道路
代词“这”
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古今异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 )
①为
天下为公( )
不必为己( )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
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
不独子其子( )
不独子其子( )
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
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
动词,是
介词,为了
一词多义
1.选贤与能
2.故人不独亲其亲
3.不独子其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4.使老有所终
5.壮有所用
6.幼有所长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形容词作名词,孩子
词类活用
1.判断句
天下为公
2.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文言句式
“为”表判断。
“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
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造句: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一天天完善,使鳏寡孤独也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各种东西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
造句:这家工厂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夜间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造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理解词语
鳏寡孤独:
物尽其用:
夜不闭户:
课文浅析
齐读,读准停顿:读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初读课文
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初读感知
课文赏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课文理解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为:是,表判断。
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课文理解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课文理解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故:所以。〔外户〕泛指大门。 〔闭〕用门闩插门。 谓:叫做。
〔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文理解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③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课文理解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课文理解
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课文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课文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核心问题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延伸问题
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延伸问题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社会纲领
基本特征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理想社会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大道之行也
谋闭不兴
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不闭
大同
课文结构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你看:孟子、陶渊明、康有为、孙中山等等都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努力着。如今,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文主旨
随堂拓展
推荐阅读
温文尔雅
《礼记 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唐 孔颖达疏:“恭敬而温之者,谓内外有礼,貌恭心敬,而温润文章”。“尔雅”:近于雅正。《史记 儒林传序》:“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后来四字成文,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聊斋志异 八 陈锡九》:“(锡九)至郡见太守,历述家世。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国学诵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离娄下》
译文:有仁心的人爱别人,懂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总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总尊敬他。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走进传统文化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 学记》)
译文:学习的人缺点有四类,教师必须知道才行:在学习中,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过少,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这四类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
同学们,下节课见!